1、单元总结,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形成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
2、抗。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3.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北宋时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
3、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基本矛盾 (1)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4、削弱,直至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5.影响 (1)积极: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