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110805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练(含解析)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8高考全国卷)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 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 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 ,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 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 1939 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

2、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解析:(1)根据“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得出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根据“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 “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2)第一小问作用,根据“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 “1934 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

3、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根据“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到 1939 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扩大了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实质,根据“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得出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答案:(1)不同: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

4、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2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2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 260 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 264 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两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

5、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 年西晋完成统一。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解析:第(1)问,结合“诛杀成济”这一事件,从司马昭处理这一事件的目的上分析其原因。第(2)问,从对百姓的安置措施以及对蜀汉的原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安置上概括其措施;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上分析其作用。答案:(1)原因: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

6、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作用: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3(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材料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起萌于咸丰十年。 北京条约刚刚换约,俄国公使表示,愿派兵船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复奏认为,这是洋人主动向清政府表示和好,朝廷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会, “将此两事妥为经划” ,借以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这样,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两年后,曾国藩的洋

7、务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幕府诸君3畅谈,眉生言及(夷)务,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 ”摘编自朱亚洲曾国藩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洋务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曾国藩的洋务思想。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

8、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得出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 ,忘其“小怨” ;根据材料“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得出内修政事,急求贤才;根据材料“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第(2)问,可以从进步性(思想上推动西学传播、实践上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未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即可。答案:(1)思想:曾国藩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 ,忘其“小怨” ;内修政事,急求贤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2)评析: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

9、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根本上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4(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联考)(15 分)材料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1938 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厂,生产纯碱。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 70%。8 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专利。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开创制碱新路。1939 年春,他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并深入研究了

10、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经过 500 多次循环试验,2 000 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 1940 年完成。侯德榜的新工艺使得食盐利用率可达 98%;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1941 年 3 月,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4名为“侯氏制碱法” 。据李祉川侯德榜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据材料“1937 年七七事

11、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得出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据材料“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 “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 70%”得出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据材料“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得出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第(2)问,抓住材料第二段话,从对我国和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上分析。答案:(1)背景: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若答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亦可给分)(2)意义:自主掌握先进制碱工艺,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推动了我国化工事业的进步;创新制碱技术,是世界纯碱工业技

12、术进步的新高峰,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弘扬民族精神,振奋民众抗日志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5(2018湖南衡阳高三联考)材料 司徒雷登(18761962),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 50 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 1919 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

13、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 80 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 33 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 100 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4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人。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解析:第(1)问,据材料“于 1919 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得出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据材料“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5遇”得出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据材料“他积极推动燕京

14、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得出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第(2)问,根据其活动得出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对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活动: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2)评价:长期坚持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大量且有建设性的工作;促使燕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任答三点即可)6材料 梁漱溟(18931988),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19071912)“古印度人的

15、出世思想”(19121921)“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 年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1921 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处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争论。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

16、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9 分)(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 “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6 分)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可知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第二小问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思考。(2)据材料“1921 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需从内外两个方面思考,外部: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内部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6答案:(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 3 点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