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卷面分值:100 分,考试时长:100 分钟)试卷类型:A卷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 1.5 分,共 54 分)1.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2.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指国运)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
2、卫者”的是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3.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 墨家的兼爱思想 B. 法家的法治思想C. 儒家的仁政思想 D. 道家的无为思想4.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 ”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5. 荀子的政治思想
3、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6. 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7.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
4、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 A. 封建等级思想 B. 君权神授 C. 阴阳五行学说 D. 天人感应思想8.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9. 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效仿形成风气) ”。该材料主要表明A.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B
5、. 君主广泛吸纳人才- 2 -C.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民间儒学开始兴起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D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1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1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6、:“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3. 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 ,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 “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 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 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1
7、4.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 朱熹的孔子是指A. 托古改制 B. 天人感应C. 天下唯器(气) ,先气后理的思想D. 理是世界本源15.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16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8、:“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 ,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狭隘)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17. 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黄宗羲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A. 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B. 夫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然在万民之忧乐C. 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然公其是非于学校D. 其身正,不令而行;
9、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8. 下面是顾炎武日知录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以判断,顾炎武主张- 3 -A. 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强调“法治” ,君臣平等 D. 限制君权,实行“众治”19.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20.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
10、“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21.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名句,例如曾经引用诗经小雅中的句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经孔子整理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B. 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C. 分为风 、 雅 、 颂三部分, 风是诗经的精粹D.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2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
11、,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23. 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他强调中国画A. 与诗、书相融 B. 体现文学之美C. 追求神韵与意趣 D.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24.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戏25.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
12、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反映了明代A. 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 市民文化成为主流C. 神话历代君主先贤形象 D. 统治者的治国理念26. 顾炎武说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 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27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 、古文,一概
13、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4 -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28. 康有为称海国图志 “为讲西学之基” ;梁启超则认为近代“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 。这表明魏源的海国图志A. 首开“开眼看世界”之风气 B. 成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专著C. 引导了人们关注和学习西方 D. 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主张29.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观点突
14、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B.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 “师夷长技以自强”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0.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顽固)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A.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C.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31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
15、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2.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 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 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C. 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 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33.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 年出版后,10 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 30 多个不同的
16、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34. “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A. 民族主义理论 B. 民权主义理论C. 民生主义理论 D. 民本主义理论35.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 中
17、华文明的完整性C.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5 -36.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二 非选择题(37 题 22 分,38 题 16 分,39 题 8 分,共 46 分)3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18、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材料三: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同缺)一,不成为书也。 ”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材料四: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
19、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五: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12 分) 。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6 分) 。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
20、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4 分) 。38.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16 分) 。材料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 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 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21、”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1)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 6 -的目的是什么?(4 分)(2)19 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 分)39. 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种看法是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另一种看法是仅凭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断言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是低估了文化本身的顽强生命力。你对上述看法持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
22、论据合理,阐释清楚,史论结合) (8 分)- 7 -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答案暨评分标准试卷类型:A卷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 1.5 分,共 54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A D A D B A D B C D B C C D A C C D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A C D B C A D B A C A C B B D B C B二 非选择题(37 题 22 分,38 题 16 分,39 题 8 分,共 46 分) 37.(1
23、)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4 分, ) 。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 “仁”等主张过于理想主义无法实现,或孔子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不具备实施的条件(4 分) 。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 分) 。(主张一人 2 分,合计 4 分,结局、原因每人各 2 分,合计 8 分,此问共 12 分) (2)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2 分) ,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反映在艺术上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
24、境。(三个表现答出 2 点即得 4 分,此问共 6 分) (3)不脱儒家: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2 分,答出一点即得 2 分) 。体现“新见”: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 ;君臣平等(2 分,答出一点即得 2 分) 。此问共4 分38.(1)制度:科举制度(2 分) ;目的:“究天理” (或格物穷理) (2 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 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 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 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共和)政体有名无实;(3 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2 分)39.示
25、例 1:观点: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2 分) 。论据:猛烈抨击孔子和儒家学说,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3 分)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出现白话诗、白话小说(3 分) 。示例 2:观点:新文化运动没有造成传统文化断裂(2 分) 。论据:新文化运动只是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3 分) ;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至今仍是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或当代国学经典的升温和海外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等) 。 (3 分)(提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得分)水平 1:观点表达明确,论据准确恰当,阐释清楚。 (8 分,观点 2 分,论据 6 分)水平 2:观点表达基本明确,论据不够恰当,阐释基本清楚。 (4-5 分,观点 2 分,论据 2-3 分)水平3:有观点,没有论据。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