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2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112724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2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2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2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即时检测1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核心内涵的是( )A.学海无涯B.学以致用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D.温故而知新答案 A解析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A 项有终身学习之意,符合题意。2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列观点符合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是( )A.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B.活到老,学到老C.乐于学习、善于学习D.人人学习,促进发

2、展答案 B23 学习型社会应是以社会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形成终身学习文化为基本特征,能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放、创新、富有活力的新型社会。由此可见,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是(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结合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A.B.C.D.答案 D4 为整合所有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3、消除信息孤岛,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搭建起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是因为 (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建设学习型社会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A.B.C.D.答案 A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要运用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因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科技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角度正确指出了科技对学习(文化传承)的作用,正确指出了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均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4、项。与题干材料之间因果倒置,是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解释,均不符合题意。3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某市提出三年内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1)根据材料归纳学习型社会的特点。(2)某市为什么提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3)就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立体沟通的学习型社会目标,提出你的建议。答案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

5、,事事是学习之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能够塑造人生。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够借鉴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3)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国家要为公民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解析 第(1)问,直接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从文化的社会作用、特点及当前社会状况等方面,归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3)问,要从社会提供的条件和个人主观努力两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