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13592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1 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纲卷别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情分析全国卷2017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全国卷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全国卷 全国卷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美对苏的遏制政策与时空观念的养成,考查教材隐形知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美苏对中间地带的争夺;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符合新课标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关注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从近两年考查内容上看,考

2、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知识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活动。【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推知是美苏“冷战”时期历史解释任何国家

3、的对外政策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目的,美国此举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双方全球战略的重点都在欧洲,但都注意对亚非拉等中间地带的争夺2【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演唱家巡演的主要区域是非洲而不是美国国内,排除A 项;B 项,巡演与展示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排除;C 项,不结盟运动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排除。D 项正确,两极对峙时期,亚非拉地区作为中间地带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对象,美国政府资助黑人演唱家巡演是为了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增强亚非拉地区人民对美国的认同感,以应对苏联在中间地带与美国的争夺。【答案】 D(2015高考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

4、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确立和解体原因。【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史料实证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原因、历程应使用怎样的史料进行探究历史解释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美苏两国国家实力消长的结果【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

5、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 C 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 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 B 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故 D 项错误。【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

6、考全国卷)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3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选 D。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D 项正确。A 错在“苏俄” ,排除;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 项错误,排除;C 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2(2017高考海南卷)1964 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

7、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解析:选 A。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 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 B 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 ,体现法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

8、发生改变,故 D 项错误。3(2013高考海南卷)一般认为,1952 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解析:选 A。这里的“第三世界”是 1952 年法国学者的提出的概念,不是 20 世纪 70年代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划分,答案选 A。练模拟1(2018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946 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 77.79 亿美元,1947 年上半年顺差则达 59.22 亿美元,而造成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

9、对欧洲国家的贸易。这种现象( )A导致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D有利于缓和欧洲社会矛盾解析:选 A。扩大欧洲市场是马歇尔计划出台的原因之一,故 A 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 “尽管古巴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却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拉美无核区规定、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第一个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该学者旨在强调这一危机( )A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B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秩序C削弱了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地位D体现了世界秩序构建中的正义性解析:选 A。根据“促使了几

10、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可知,对国际关系的缓和起4到了促进作用,故 A 项正确;合理公平的国际秩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下方有结果,故 B 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本身是美苏争霸的结果,对其没有削弱,故 C 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与世界格局的构建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3(2018郑州高三质量预测)1950 年 4 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 ”这说明,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具有( )A开放性 B强制性C彻底性 D全面性解析:选 A。 “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

11、织之中” ,表明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对欧洲其他国家开放,具有开放性,故 A 项正确。4(2018滨州模拟)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这表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 )A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B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C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D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解析:选 B。据材料“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戴高乐时期法国注意改善和苏联的关系,体现不出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故 A 项错误;戴高乐愿意和社会主义苏联改善关系,说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故 B 项正

12、确;材料信息也体现不出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故C 项错误;“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材料也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8湛江高考调研)1948 年 10 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B对美固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解析:选 D。材料集中表述的是英国三环外交思想,西欧联合的关键是法德的和解,故 A 项错误;二战后,英国

13、实力下降,不得不追随美国,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意识形态的差异,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 D 项正确。2针对国际上有人将“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 ,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A具有军事结盟的真实意图B以援助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C对外经济援助具有虚假性D以稳定西欧盟友国家为目标5解析:选 B。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

14、产物,故 A 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在政治、军事上控制欧洲受援国家,故 B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客观上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C 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以控制欧洲为意图,故 D项错误。31947 年 1 月和 1948 年 3 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对日要求“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到了 1949 年 5 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基于( )A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日本经济快速发展C中国大陆形势变化 D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解析:选 C。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不再,双方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逐渐走向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前后反复无必然的关联

15、,故 A 项错误;朝鲜战争前,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尚未实现快速发展,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1949 年 5 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 ,可知与解放军解放南京吻合,表明美国放弃了把中国作为在亚洲的着力点,转而支持日本,故 C 项正确;美国对日态度转变,与殖民体系是否瓦解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8肇庆高三统测)“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 80 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解析:选 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

16、的根本出发点,故 D 项正确。5(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诊断)那时候, “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种理解(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解析:选 C。题干并没有提及美苏的影响力,故 A 项错误;题干也没有提及欧洲的崛起,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把全球政治理解为“美国及其盟国” “苏联及其盟国” “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得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这种理解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故 C 项

17、正确;“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6二战后,美国认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 ”材料反映美国的本质意图是( )A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共产主义C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D称霸世界解析:选 D。根据题目中“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可知,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是其手段,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的目的,但其本质依然是为称霸世界服务,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是其手段,故 C 项错误。7(20

18、18淄博高三摸底)史学家认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计划。这两个计划的共同之处是( )A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6B打开受援国的国内市场C促进受援国经济体制调整D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征解析:选 D。无论是马歇尔计划还是苏联的援华计划,都人为的使整个世界经济一分为二,这是不利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故 A 项错误;中国并没有加入经互会,没有同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相关的市场协议,所以国内市场并没有打开,故 B 项错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的援华计划,都强化了受援国原有的经济体制而并未促进其改革和调整,故 C

19、 项错误;无论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援助还是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都带有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都试图将受援国纳入己方阵营从而进行两极对峙,故 D 项正确。8(2018济宁高三质检)1969 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选 C。1969 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 A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B 项错误;60、

20、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表明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 C 项正确;60、70 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 D 项错误。9(2018济宁高三质检)第四次不结盟运动东道主、阿尔及利亚主席布迈丁指出:“发起我们运动的由来,应追溯到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最本质的相同点在于( )A都由亚非国家发起 B都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C都在倡导和平共处 D都旨在促进民族独立发展解析:选 D。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都由亚非国家发起,不是本质的相同点,故 A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虽然都没有西方殖民国家

21、参加,但也不是本质的相同点,故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都在倡导和平共处,其目的还是为了自身发展,故 C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都是新兴独立国家发起的,目的都是推动民族独立发展,故D 项正确。10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 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C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D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解析:选 B。当时东西欧国家处于“冷战”对峙时期,故 A 项错误;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

22、德国推行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政策,表明西方阵营出现了分化,故 B 项正确;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总体形势才趋向和平与缓和,故 C 项错误;与社会主义国家来往并不意味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故 D 项错误。 11(2018烟台模拟)1975 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7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B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世界多极化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解析:选 A。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 “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

23、军” “取得了独立”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等,可知 A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 A 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世界多极化” ,故 B 项错误;冷战中美苏双方主要把军力部署在欧洲,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本身错误,而且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文明程度” ,故 D 项错误。12下图为时政漫画奥卿也疯狂 。其主旨是( )A展示美国维护正义的决心B揭示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C说明美国不满于现有秩序D讽刺美国的强权外交思维解析:选 D。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即将发动的海湾战争,这并不是一场正义战争而是一场带有浓重霸权色彩的侵略战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美国式的民主,这属于脱离题干的主

24、观臆断,故 B 项错误;海湾战争前后,正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地位,漫画的寓意并不是美国不满现有秩序而是一种为所欲为的强权外交,故 C 项错误;作为美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国务卿,奥卿同样发出了战争叫嚣,这体现的正是美国强权外交的思维,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 20 世纪中,1917 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 1917 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 1945 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 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 “安

25、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英)约翰W梅森冷战材料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 12 个增加到 15 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三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

26、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8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17 年苏联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19451950 年,苏联为了自身“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2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与亨廷顿的不同观点。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解析 (1)第一小问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 ,结合 1917 年后俄国社会发生的相应变化情况可知,其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小问措施,结合 1945 至 1950 年期间苏联的主要大事件分析可知,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与中国建交并结盟。(2)第一小问表现,深度是指冷战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广度是指冷战的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状况可知其使两极格局加强,根据 60

28、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兴起,西欧、日本崛起等国际关系状况可知其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观点为国家利益冲突,亨廷顿的观点为文明差异;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三“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第三小问论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冷战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合作的史实论证即可。答案 (1)踏进主流: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措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中苏建交与结盟。(2)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冷战范围突破了欧洲,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美国把禁运和制裁作为遏制手段;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影响:两极格局的加强;各国与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多极

29、化趋势的出现。(3)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实质:维护美国霸主地位。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4(2018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过去 500 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 15 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是在 18 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 19 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 。一个真正的全球

30、秩序诞生了。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结合问题可知论题的拟定要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 ,据材料中“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可拟定论题为“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9答案 示例一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15 世纪至 19 世纪,西方的崛起推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论证:15 世纪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西方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1、,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纷纷确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方的崛起。随着西方的崛起,欧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商品,拓展世界市场,20 世纪初确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示例二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20 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欧的衰落和美苏的崛起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论证:从 19 世纪末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制度渐趋完善,至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控制联合国,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传统的力量中心西欧衰落;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二战中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大国。在这种局面下,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示例三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以及全球经济实力的多极化推动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论证:20 世纪 90 年代,苏东剧变的发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第三世界等力量的崛起,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推动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1741-8-1988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liquid milk and cream - Determination of chloride content of liquid milk《奶与奶油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 奶的氯化物含量的测定》.pdf BS 1741-8-1988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liquid milk and cream - Determination of chloride content of liquid milk《奶与奶油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 奶的氯化物含量的测定》.pdf
  • BS 1741-9-1988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liquid milk and cream - Determination of ash from liquid milk《奶与奶油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 奶灰分的测定》.pdf BS 1741-9-1988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liquid milk and cream - Determination of ash from liquid milk《奶与奶油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 奶灰分的测定》.pdf
  • BS 1742-1-1990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test samples《炼乳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 一般介绍(包括试样制备)》.pdf BS 1742-1-1990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test samples《炼乳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 一般介绍(包括试样制备)》.pdf
  • BS 1742-4-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ash from condensed milks《炼乳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 炼乳灰分的测定》.pdf BS 1742-4-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ash from condensed milks《炼乳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 炼乳灰分的测定》.pdf
  • BS 1742-5 1-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content - Reference method《炼乳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 氮含量测定 第1节 比对法》.pdf BS 1742-5 1-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content - Reference method《炼乳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 氮含量测定 第1节 比对法》.pdf
  • BS 1742-5 2-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content - Routine method《炼乳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 氮含量测定 第2节 常规法》.pdf BS 1742-5 2-1991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ndensed milks -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content - Routine method《炼乳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 氮含量测定 第2节 常规法》.pdf
  • BS 1743-1-1986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 -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laboratory samples《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 第1部分 一般介绍(包括实验样品的制备)》.pdf BS 1743-1-1986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 -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laboratory samples《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 第1部分 一般介绍(包括实验样品的制备)》.pdf
  • BS 1743-19-1985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scorched particles content《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 烘干颗粒含量的测定》.pdf BS 1743-19-1985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scorched particles content《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 烘干颗粒含量的测定》.pdf
  • BS 1743-1968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pdf BS 1743-1968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ried milk and dried milk products《奶粉和奶粉制品的分析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