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任安书(节选),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1.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话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愤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领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子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 【领悟】做人要少说多做。,国学讲堂,导入阅读,月照春秋案月照春秋案风吹旧石砚多少花朵和笑脸不识汉瓦秦砖孤烟直 落日圆浩浩长江走千帆青铜铸史 铁笔如椽诗心不死胆剑悬惊魂追日去写我华夏篇 (电视剧司马迁片尾曲
2、),赏读: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电视剧司马迁片尾曲以高亢而沉郁的笔调谱写出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心”。歌曲巧借典故,形象设喻,遣词造句显露古朴典雅之风。,一、相关链接,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尽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1.走近作者,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
3、,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时,他才写了这封回信。,2.背景解读,(1)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记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
4、千五百余字。 史记还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史记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撰写态度严肃,资料翔实,褒贬允当,形象鲜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韩愈称其“雄深雅健”,宋代苏辙赞其“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鲁迅则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古代文化知识,(2)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书可抒情,如本文;也可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还可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社中丞论举官书,如此等等。书信和其他
5、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二、基础积累,答案:(1)诎,同“屈”,弯曲 (2)关,同“贯”,套上 (3)枪,同“抢”,撞击 (4)罔,同“网”,法网 (5)摩,同“磨”;摩灭:磨灭,答案:(6)底,同“抵”;大底:大都 (7)见,同“现”,表现,显露 (8)失,同“佚”;放失:散失 (9)责,同“债”,屈辱,指下狱受宫刑,答案:(1)怨恨,抱怨 视野 声望,名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2)效法 老师 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答案:(3)事情,要事 从事,致力于 一定,务必 追求,谋求 (4)尽,全 禁得住 胜利 战胜,答案:(5)赴死
6、,就死 完成 靠近,引申为承受 踏上,登上 (6)却,竟然 才 是 代词,你,你的 只有,答案:(7)当做 做了 写成 因为 被 给 治理,答案:(8)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2)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3)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4)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6)形容词作动词,尊重,答案:(7)名词作动词,穿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9)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10)名词作动词,显露 (11)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答案:(1)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2)情意 诚恳的样子,答案:(3)立身于世 (
7、4)厚颜,不知羞耻 (5)面向南,答案:(6)妻子和儿女 (7)孤单无助 (8)自己的心愿,答案:(9)不一般 (10)发泄愤懑 (11)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12)说话,5.特殊句式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4)重为乡党所笑( ) (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6)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答案:(1)被动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被动句 (4)被动句 (5)省略句 (6)宾语前置句,6.名句默写 (1)司马迁在文中对生死观的阐述是:“ , , 。” (2)司马迁谈到史记的成书目的是:“ , ,。”
8、 (3)司马迁认为历史上可以留下姓名的是哪类人:“ , ,。”,答案:(1)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局部揣摩 1.【对应考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突出自己所受侮辱之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2)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
9、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人“积威约之渐也”,则难言不辱。(3)这些事例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常常为形势所迫,自身有无能为力的一面。,参考答案:对“死节”的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表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2.【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研读第四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
10、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3.【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写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但是文章的五、六段表面上看与“推贤进士”并无多大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写?,参考答案:第五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六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这两段从不同角度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内容无关,但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首先,此前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六段司马迁对此做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其次,任安是
11、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4.【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参考答案:司马迁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等人的事迹,并且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先贤们。他们才德杰出,命运坎坷,他们也是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他们并没有消沉,而是“发愤有所作为”,给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的、甚至不朽的东西。作者正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从这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也流露出作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参考答案:司马迁将人对生死的态度分为三种:一是顾念
12、妻子“贪生恶死”;二是“激于义理”“舍生取义”;三是忍辱负重成就事业。 司马迁认为,第一种态度是人之常情,人多如此,不足为怪。第二种态度,不甘受辱毅然引决,值得提倡。其前提是:当一个人功名已立,或者可以死而立功名之时,就要“早自裁绳墨之外”,毫不犹豫地去死节,而不必自取其辱。一般来说,“舍生取义”比起不顾义理而贪生怕死之人要高尚得多。第三种态度,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之时,就应该忍辱发愤,建立功名,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轻易去死,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司马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勇者不必死节”的卓见。这种生死价值观,颇谬于圣人“舍生取义”之是非观念
13、,是司马迁“就极刑(宫刑)而无愠色”的思想基础。,5.【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将人对生死的态度分为哪几种?对每一种态度,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的?,有人说司马迁是一位悲剧英雄,他在“身残处秽”之时,却能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史记,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塑像。结合报任安书,你觉得司马迁的悲剧精神的内涵是 什么?,三、探究争鸣,思路提示一:超越生死的理念。司马迁超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观念,认为为了事业,可以超越生死。他于绝望中看到希望,于黑暗中憧憬光明,这
14、种超越时空的生死观,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的哲学内涵。,思路提示二:忍辱负重的毅力。司马迁在遭受了人生奇耻大辱之后,没有沉沦,没有倒下,相反却在咀嚼苦难中升华了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破茧成蝶。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乞食的伍员身上闪现过,在卧薪尝胆的勾践身上闪现过,在受辱的韩信身上闪现过,他们都不屈服于现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思路提示三:自强不息的斗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就是在这些人的思想当中,频频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
15、。,报任安书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四、主旨归纳,参考答案: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内心的痛苦与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全文表现了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技法归纳】,1.内容反复曲折,首尾相续,条理清晰。作者从任安来书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中心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了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
16、成史记的著述,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去“推贤进士”。倒数第二段中,再次申述自己因卑贱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文理严密,富有说服力。,2.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文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世传吕览”两两各自对偶,事事相因,不仅使文章显得不冗长,而且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微型写作】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这是筷子兄弟父亲中的一句歌词。它会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慨
17、,请按要求写一段话。 要求:(1)在描写中进行抒情和议论。(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3)不少于150字。,写作示例:听到这句歌词,我的心弦在颤动。是呀,我们总是在向父母索取,却从未道谢,更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曾想过,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变老?可曾想过,舒适的生活里有他们多少艰辛的付出?可曾想过,我们一次次伤害,他们都一次次包容?岁月侵蚀了他们的容颜,留下了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心和爱护;岁月洗白了他们的黑发,留下了对我们时时刻刻的操心与担忧;岁月带走了他们的梦想,留下了对我们未来的满怀期待。此刻我想对爸妈说,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们岁月长留。,【素材积累】,1.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令
18、司马迁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刺激,他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想起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人在逆境中发奋有为的事例,最终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适用话题:“理想与信念”“心灵的选择”“智慧”“正视挫折”等。,2.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与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适用话题:“付出与收获
19、”“物质与精神”“信念”“人生的意义”等。,3.微笑的脸,自信而坚强,柔和而不屈。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的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适用话题:“坚强”“面对挫折”“生与死的抉择”等。,课后悦读 延伸学习,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不长,而这尊
20、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标题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描写了司马迁的塑像,展现了司马迁的精神。着重通过眼神和胡须表现其精神风貌,突出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投降敌人,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
21、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投降敌人。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联系人口老龄化问题,强调精神养老。,“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
22、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迫投降敌人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描写人物言行,着眼于典型细节,个性鲜明突出。,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
23、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
24、命,但你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司马迁形象复杂的一面,使其有血有肉,更加真实鲜明。,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画线句通过强烈的语言造势升华感情,深化主旨。尤其是结尾,集中点染司马迁的风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都有启发与裨益。 全文选材集中,剪裁紧凑。全文只集中写了罹祸的原因、结果及其社会意义。开头由塑像的风骨入笔,由头部的北斜联想到李陵,围绕替李陵说情激怒武帝而受极刑,终至促成史记的诞生,全文不蔓不枝,凝练紧凑。,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