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46227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谏太宗十思疏,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周易乾卦第一) 【译文】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郁。 【领悟】有修养的仁德君子,根本不会因为环境、地位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依然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进。,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领悟】很多事情的最大阻力是我们自己不够勇敢坚决的内心。,导入阅读,初 夏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

2、,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赏读:诗歌写的是春夏之交,随着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好像夏天就是在春天之后的某一天突然来临的,隔了一夜鸟儿花儿都好像和昨天不一样了。阳光洒在树叶上,留下了阴凉给世间,而早晚的袅袅青烟,也似乎有了夏天的味道。平日庄严与肃穆的大殿,突然飞来了几只喳喳鸣叫的黄莺,使得整个大殿显得格外热闹。地上呢,珮兰、绶草也突然长高了,影子也高高低低地映在地上。远处湖面上,小鱼也被惊醒了,游来游去。所有这一切,太宗都描绘得相当细腻,把春夏时的景致刻画得非常富于动感。整个诗歌刻画细腻,描绘出了春夏美好的景致,而最后所发的感

3、慨,也和自己所写的能联系起来,是一篇不错的写景诗。,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另有次礼记20卷,时称良史。魏徵在历史上以能犯言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徵提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史以“诤臣”称之。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

4、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2.背景解读,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到了贞观中期,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这令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就在贞观十一年间,唐太宗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他再不像过去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魏徵在这一

5、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幡然悔悟,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3.古代文化知识,【承天景命】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姓应该服从商王的统治。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

6、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周代的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确地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松乔之寿】松、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学五千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王子乔,据后汉书记载是河东(今山西南部地区)人,东汉时期叶县的县令,素有“长寿仙”之称。三国时的曹丕在芙蓉池作诗中写道:“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二、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无”同“毋”,不要,2.一词多义,答案:(1)名词,诚心/连词,果真、如果/副词,确实 (2)形容词,诚信的/动词,信任/动

7、词,相信,答案:(3)形容词,安定/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动词,使安定/疑问代词,哪里/动词,享受 (4)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形容词,下等的/名词,臣下,答案:(5)动词,作为/动词,成为/介词,被 (6)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答案:(7)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名词作动词,统治;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3)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4)动词作状语,争着 (5)形容词作名词,重任,答案:(6)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

8、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处境 (8)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9)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0)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 (11)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答案:(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4.古今异义,答案:(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2)放纵情感,答案:(3)把(它)当作 (4)路人 (5)使谦虚,5.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可畏惟人( )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4

9、)虽董之以严刑( ) (5)震之以威怒( )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6.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答案:(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答案:(4)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5)竭诚则吴越为

10、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 , , ,”。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1)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剖析、论证,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揭示观点。,(2)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11、。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难能可贵。,二、局部揣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参考答案: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章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望国之治”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12、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参考答案: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问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充分利用秦

13、晋的矛盾。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高考小贴士,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依据

14、文章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时,要从选文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题型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时较直露,有时较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该考点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 (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断、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有关评

15、论对史传类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徵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一、

16、二段,使被说明的道理突显出来了。如为了说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徵不是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反面来说的,“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了,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三、探究争鸣,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魏徵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

17、吗?,思路提示一:今天,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十思”中的核心思想是有共性的。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社会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我们自身尚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做事,必须坚定“不折腾”、求稳定、谋发展的信念不动摇。,思路提示三: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随堂训练 开卷有益,一、

18、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 行路:路人,彼此没有关系的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B B项,均为连词,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却/连词,表递进,更。,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 D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蚓无爪牙之利 B.夫晋,何厌之有 C.鸣琴垂拱 D.以其无礼于

19、晋,解析:D 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B 当:主持、承担。,6.【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 A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其:这样,代词/难道,副词。C项,者: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D项,而:却,转折连词。,7.【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下面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

20、项是( ) A.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取得社稷的稳定长久。 D.文章第一、二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解析:B 魏徵的用意是提醒太宗,“守成”要注重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已不足。,8.【对应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下列句子。 (1)臣闻求

21、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解析:(1)关键词:长(chn):高。固:使动用法,使稳固。浚:疏通。德义:这里指道德和仁义。 答案:(1)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泉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多积聚道德仁义。,(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解析:(2)关键词:怨:怨恨。载舟覆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答案:(2)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他们像水一样,可以载船(拥戴皇帝),也可以翻船(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时文赏读 延伸学习,让假货

22、真正退出农村市场 吕晓勋不含任何核桃成分,味道全靠香精勾兑,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8 000瓶饮料近日,一款山寨核桃饮料的生产过程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热议。这类劣质产品刻意仿冒名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以假乱真,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常见。,【思维借鉴】,有的放矢,矛头所向,靶心:农村假货“市场”。,现实中,不排除有人贪图便宜、知假买假,但更多人还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电影大腕里曾有这样一组对话。男主角问:“既然您这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要和大品牌一样花这么多钱打广告?”广告主笑答:“广告做大了,假的也能成真!”试想,当一条街上几乎所有商店都在卖同一种山寨产品,消费者的判断怎能不受影响?只要不被曝

23、光,产品“吃不死人”,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都有利可图,制假售假者显然没有禁绝假货、自断财路的内生动力。从“六个垓桃”饮料、“康帅博”方便面、“粤利粤”饼干等食品,到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藏身于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令人防不胜防。数据显示,去年工商部门受理的农村相关消费投诉量达7.35万件,同比增长66.4%,其中有关假冒、劣质、有异味等产品质量的投诉占比超过20%。整治农村假货的呼吁时常见诸报端,有关部门集中治理多次,但“李鬼”产品仍在横行、难以铲除。如何在农村地区根治假冒伪劣产品,值得深思。,靶子之二:贪图便宜的消费 群体。 靶子之三:广告 误导。 靶子之四:惩处门槛太低。,与城市市场

24、不同,由于品牌认知程度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农村市场难以实现有效的自我净化。比如,有不少消费者就觉得“维权费时又费事”。因此,在农村地区,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下沉监管力量,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所呼吁的,“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努力让假货成为“全民公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的宣告掷地有声;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利于消除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凡此种种,都将为农村“打假”的常态化、制度化提供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有效完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就能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靶子之五:品牌认

25、知程度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 解决方案一:因地制宜,有效完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就能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真货不主动去占领市场,假货就浑水摸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在一些农村,无人机、平衡车等销量可观,一线服饰、化妆品牌成了抢手货。如果还是习惯性地把农村市场跟“低质”“廉价”划等号,显然是陈旧思维,必将错失市场机遇。今天,在监管趋严、信息畅通、网购普及的背景下,制假、售假的生意早晚会走到尽头。与其困守眼前非法之利,不如筹谋长远,想方设法在满足农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做文章。不掺水分、贴合人心的好产品,才能真正行销城乡、赢得口碑。,解决方案二:筹谋长远,想方设法在满足农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做文章。让不掺水分、贴合人心的好产品真正行销城乡、赢得口碑。,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假货,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强化源头治理、取缔制假售假,下大气力提高产品质量,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地区的假货治理难题终将得到解决。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8日05版),扣题,提出希望,收束全篇。,【我来评论】,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