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5586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文明探源,南方 稻作农业区,北方 粟作农业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1、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2、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3、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为什么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 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由此,南方形成了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

2、续至今。,文字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陶文,陶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说明了什么?,文字的萌芽,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练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

3、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阶级的分化,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蛋 壳 黑 陶 杯,中国文字的雏形(萌芽),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良渚遗址出土,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 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 私有制出现,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原始宗教,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负责宗教活动。,龙虎堆塑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墓主为一壮

4、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米,高0.67米;虎位西,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蚌壳堆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产生,原始宗教,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对龙的崇拜,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社会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即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而且,原始人一般对这些物体持禁杀、禁食或禁止触摸等谨慎和敬畏态度。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类现象即被称为图腾崇拜。,图腾崇拜,1、死者周围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2、自然崇拜:对大自然雷电现象,天灾 无法理解,表现敬畏;,3、祖先崇拜:上古专说中的神、先祖;,4、图腾崇拜: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等。,宗教信仰的萌芽,总结,通过史诗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而龙的信仰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