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116800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包头四中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 命题人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

2、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3、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

4、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 2 -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5、是( )(3 分)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 分)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

6、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3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

7、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 ,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世宗攻寿州,

8、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

9、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 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有删改)- 4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10、项是( )(3 分)A.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B. 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C.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D. 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贡赋”指赋税。其中,

11、“赋”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贡”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B.“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旬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C.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称之为节度使。D.“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如“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治所”。文中的“治”取第二个意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刘仁赡军功卓著。在镇守寿州时,刘仁赡成功抵御了周世宗的攻击;在周世宗攻破紫金山营寨、南唐君臣震惊害怕的情况下,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B.刘仁赡有治政才能。曾担任左监门卫将

12、军、黄袁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等职,他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C. 刘仁赡忠君守节。当南唐君主奉上奏章向周称臣并表示愿意割让土地之时,刘仁赡仍以死守城;他病逝后,受到了南唐、周两国君主的追封。D. 刘仁赡能大义灭亲。他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病重,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得知后,立刻命人斩杀刘崇谏。周廷构在中门大哭要救刘崇谏,也没能成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5 -(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4 分)(2)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89 题。鹊桥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 尺,低蓬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 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每空 1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用触景生

14、情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出官是无意追求利禄,辞官是自己厌倦了官场的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的两句写景诗句是“_,_”。(2)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两句,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3) 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_,_”。(4)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 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情绪的句子是“_,_”。(5)苏轼“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共同化用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5、题。 (25 分)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 6 -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 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 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 ,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

16、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 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 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 48 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 。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 1910 ,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

17、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东方的摇篮 ,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 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 ,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

18、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

19、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 。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 7 -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

20、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相关链接:何炳棣(1917-20120607) ,浙江金华人。1938 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 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 年 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 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 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明清社会史论 东方的摇篮 读史阅世六十年等。(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

21、,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 “傲”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 (6 分)(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22、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 (6 分)(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8 -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

23、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仍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A、 B、 C、 D、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A.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B.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C. 不管李安获奖对于

24、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D. 俄罗斯总统令要求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土耳其包机往来于俄土航线,禁止土耳其的任何船只不准在俄罗斯海港水域逗留或者航行。14.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B. 问征夫以前路。 云无心以出岫。C. 今臣亡国贱俘。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D. 而彼且奚适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 睢园绿竹,气凌

25、彭泽之樽。A、相同,也相同 B、不同,相同 C、相同,不同 D、不同,也不同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每空 2 分)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 12 年增产,与此同时,- 9 - 。为保障庞大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为此, 。实际上我国已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 。马铃薯具有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五、写作(60

26、 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这是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 800 字。- 10 -包头四中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1.B(3 分) (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

27、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2.C(3 分)(“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3.D(3 分)(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 ;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 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4D(3 分) 本题考查

28、文 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将能断开的先断开,运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如本题中,“命舁仁赡至帐前”的主语应为“世宗”,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又“复使入城”的目的是“养疾”,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B 项。 5A(3 分) 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本项对“贡”“赋”的解释有误。“贡”原指向君主进献珍贵土特产品,“赋”原指向君主缴纳军需用品。 6D(3 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和将领们出城投降”错。原文是“谋与诸将出降”。7(1)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朝的军队退却,猜测他们害怕了,急忙追赶他们。(“

29、之”,主谓之间。 “意”,猜测、料想。 “急”,急忙、赶快。各 1 分,句意 1 分)(4 分)(2)周世宗因为它难以攻克,于是将城迁移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为忠正军,说:“我用这来表扬刘仁赡的忠节。(以、克、徙、旌四字各 1 分,句意 1 分。)(5 分)8.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内容理解 2 分,情感 3 分,共 5 分)9.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

30、你皇帝的恩赐。 (用意 2 分,分析 3 分,共 5 分) 10.(每空 1 分,共 10 分)(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1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 答案:(1)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B 项, “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C 项, “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 。E 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 ,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 )。(2)解析:作

31、答此题,要注意理清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来为何炳棣作传的。通过划分层次可知,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何炳棣的事迹,第一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第二部分讲的是何炳棣成功的原因,从中可提炼出其“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这一形象特点;第三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至真至性的性格特点。分析出了这些内容,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答案: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6 分)(3)解析:答题时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关注文段中概括性的句子。通过筛选

32、可知“兴趣”“基础”“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自学选修,永无止境”等为重要信息,对它们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勤于钻研,学无止境。(6 分)(4)解析:谈传主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启示,选择角度提炼观点很重要。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提炼观点时,要注意观察文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对缺乏有力佐证的观点最好进行调整。作答时,要注意先列观点,后列佐证,最后联系自身进行 阐发 。答案: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

33、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如,从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发展自己的- 12 -兴趣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 分)12 (3 分)B13 (3 分)B A 成分残缺,应在“音像制品”后加上“的人或单位” 。C 项,主客倒置D 项, “禁止不准”否定混乱,可删去“不准” 。14.D(3 分)15.C(3 分)16 (6 分)粮食需求和粮食进口

34、也在增加;我国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还未 能成为我国的主粮。 (第一空关键词“粮食需求”和“粮食进口”各 1 分,第二空关键词“我国” “马铃薯主粮化”各分,第三空关键词“马铃薯” “未能成为我国的主粮”各 1 分。要抓住话题“马铃薯主粮化” ,注意前后句的暗示,填写的三句分别是背景、观点和现状。 )17.(60 分)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但审题时千万要注意,此材料前面虽然反复提到“母亲” ,但并非要求只能写“母亲” ,最后一句是关键的提示, “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 ,这就给写作的思路开了一扇大门。 “一些事情” ,比如“时间” ,不由想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时间如

35、流水” “昨天就是死去的今日”等警示与训诫。可以感叹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看似有“以后” ,而时光如梭, “以后”很快就会消失,所以要有“没有以后”的意识,要有“没有以后”的紧迫感,抓紧今天。可以写亲情,在一个家庭里,为人儿女,享受亲情的温暖,但生命是短暂的,父母都会老去,亲情会离去,享受亲情, “以后”不多, “没有以后” ,要珍惜今天的一点一滴的亲情。可以写校园生活,人不可能永远在校园里生活,校园生活在人生过程中是短暂的,稍瞬即逝,校园生活“没有以后” ,好好的享受现在的校园生活吧,要以为学习的繁重而烦恼,拥有的,以后不再有。总之,这篇作文讲的是“珍惜”的话题。考生可以按照以下思路确定自己写作

36、立意:(一)是什么(内涵):“没有以后”意即“只有现在” (从现在做起) ,亦即“抓住当下”“把握今天” 。(二)为什么:生命仅一回,逝去不再来。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明日尚未知,当下最真实。明日何其多,万事成蹉跎。(三)怎么样:把握今天,须要珍惜时间。把握今天,须要规划人生。【翻译】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他的父亲刘金,侍奉杨行密,担任濠州、滁州二州刺史,凭借勇猛闻名。刘仁赡任将领,轻视钱财,尊重将士,法令严肃,年少时就粗通兵书。他在南唐做官,任- 13 -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到的地方都称赞他治理得很好。李景让刘仁赡掌管亲军,任命他为武昌军节度使。周朝的军队攻打淮河一带,先派李谷从

37、寿春进攻,李景派遣大将刘彦贞抵抗周朝的军队,任命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朝的军队退却,猜测他们害怕了,急忙追赶他们。刘仁赡认为不可,刘彦贞不听,刘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守卫城池。刘彦贞果然在正阳被打败。周世宗 攻打寿州,把它重重包围,用两船相连装载大炮,从淝河中流炮击寿州城;又把几十万根巨竹捆在一起,上面建造木屋,号称“竹龙”,上面载着士兵来攻 城。用各种方法攻城,从正月到四月都没能攻下。而这年非常炎热,连续下了十天的大雨,周军军营水深数尺,淮河、淝河暴涨,炮船和竹龙都漂到南岸,被李景的军队烧了,周军死了很多人。周世宗东赴濠梁,让李重进担任庐州、寿州都招讨使。李景

38、也派遣他的元帅齐王景达等在紫金山安营扎寨,在山下修建夹道连接城中。但是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 猜疑不合,刘仁赡多次请求出战,景达都不允许,刘仁赡因此怨愤叹息而生病。第二年正月,周世宗又到淮河边,全部攻破紫金山的营寨,毁坏夹道,李景的军队大败,将领大多被俘获,而李景的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等,有的逃跑,有的投降,都不能坚守,即使是李景君臣也都震惊害怕,奉上奏章称臣,愿意割让土地、进献贡品赋税,以证明降服诚意,但是刘仁赡独自坚守城池,不能攻下。周世宗让李景派来的使者孙晟等到城下告知刘仁赡,刘仁赡的儿子 刘崇谏趁着他父亲生病,图谋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立即命令斩杀刘崇谏,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大哭着

39、救刘崇谏,没能成功,于是士卒都感动得哭起来,愿意以死守城。三月,刘仁赡病重,已经不省人事,他的副使孙羽伪造刘仁赡的书信,献城投降。周世宗命人将刘仁赡抬到营帐前,感叹了很久,赐给刘仁赡玉带、御马,又让他回城养病,这一天刘仁赡死了。诏书写道:“刘仁赡对他所侍奉的人竭尽忠诚,坚守节操没有亏损,前代的名臣,有几个人可以与他相比!”于是任命刘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赡没能接受任命就死了,享年五十八岁。周世宗派遣使者吊唁刘仁赡,丧事由官府提供费用,追封他为彭城郡王,让他的儿子刘崇赞担任怀州刺史。李景听说刘仁赡去世,也追赠他为太师。寿州原来的治所寿春,周世宗因为它难以攻克,于是将城迁移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为忠正军,说:“我用这来表扬刘仁赡的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