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16810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2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3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

2、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4 “君王自命天子 ,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

3、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6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 (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 “羣”字与“民贵君轻 ”有着根本的区别- 2 -C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7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 2000 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

4、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 隋唐 B秦汉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0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5、。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2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 114 人,北方共 48 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 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 D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13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3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14 起居

6、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152013 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 年 1 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

7、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16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 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 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18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8、。民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 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9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4 -20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

9、,该谕旨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21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22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10、D片面最惠国待遇2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24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5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25 2012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5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

11、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C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26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27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

12、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28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 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29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

13、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6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30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 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二、非选择题(共 2 道大题,

14、计 4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 )31 (共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兴之初

15、,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四 若元(元朝) ,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 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 - 7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 分)(2)材料

16、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 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 (2 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2 分)有什么意义?(3 分)(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3 分)32 (共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美国

17、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8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7 分)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一例

18、。 (4 分)材料三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 年到 1942 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19、(5 分)材料四 2010 年 7 月 25-28 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 9 -(4)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4 分)高一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5 DCBBD 6-10 CBACA 11-15 BCCBC16-20 ADBCB 21-25 CCABA 26-30 AACAD二、非选择题(共 2 道大题,计 40 分。 )31(共 20 分)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

20、族)。 (2 分)(2)制度:郡县制(2 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2 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 分)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 分)(4)特点:疆域辽阔。(2 分)制度:行省制度。(2 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 分)(5)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3 分)32(共 20 分)答案(1)观点:费正清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2 分)张磬保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英双方在“体制

21、、风格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2 分)评价: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这两个观点是分别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 (3 分)(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3 分)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等。 (举一例即可得 1 分,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即可)(3)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3 分)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分)(4)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分)美韩军演带有遏制中国的色彩,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