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 I 卷 选择题 (共 52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题,每题 2 分,满分 5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地球和火星资料对照表完成下列 1-2 题。1.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
2、的长度一样A. B. C. D. 2.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A. 距太阳远 B. 质量小 C. 体积小 D. 公转周期长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 3-4 题:- 2 -3.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A. B. C. D. 4.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太阳高度 B. 天气状况 C. 昼夜长短 D. 海拔下图为 2018 年 9 月 24 日北京、上海、西宁、深圳四地“24 小时城市气温对比图” ,回答下列 5-6 题。5.下列选项中,四地依次对应图中曲线,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6.当日四地
3、正午日影最短的是A. 北京 B. 上 海 C. 西宁 D. 深圳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2017 年)4 月 12 日 2 时 25 分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市发生 4.2级地震,震源深度 15 千米,震中位于北纬 30.08 度,东经 119.34 度。阅读材料,完成下面7-9 小题。- 3 -7.本次地震震源深度 15 千米,位于图中的A. 甲 B. 乙 C. 丙 D. 丁8.S 波和 P 波在乙和丙之间的变化,说明A. S 波比 P 波传播速度慢 B. P 波到达地面使人感到上下颠簸C. 丙区域以熔融物质为主 D. 地震波蕴藏着巨大能量9.地震发生当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太阳大约直射赤
4、道附近 B. 临安市日出较前一天(4 月 11 日)晚C.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 震中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约为 30 度下图为“北半球某 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 6000m 的高空等气压差图” 。读图完成下列10-11 题。10.甲、乙两地近地面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分别是A. 逆时针、顺时针 B. 逆时针、逆时针C. 顺时针、顺时针 D. 顺时针、逆时针11.下列哪个风带的风向与丙地近地面的风向一致- 4 -A. 北半球盛行西风带B. 东南信风带C. 北半球极地东风带D. 南半球球盛行西风带2018 年 6 月中旬以来,乙地区连续多日阴雨天气,甲地区发生多次严重森林大火,并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
5、失。据此完成下列 12-13 题。12.关于两地区此季节气候特点与成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地区伏旱,受夏季风影响B. 乙地区梅雨,受湿润西风影响C. 甲地区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 乙地区伏旱,受热带气旋影响13.下列有关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A. 甲、乙两地高温、雨季均不同期B. 甲、乙两地高温、雨季均同期C. 甲、乙两地高温同期、雨季不同期D. 甲、乙两地高温不同期、雨季同期下图为某年 8 月 10 日 a20 时(北京时间)东亚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 14-16 题。- 5 -14.上图示时刻辽东半岛的风向主要是A. 西北风 B. 西
6、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15.上图中甲气压中心气压值可能为A. 996hPa B. 1OOShPa C. 1 012hPa D. 1 016hPa16.上图中乙天气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降低河流水位增加渔业资源量 促进水循环增加植物蒸腾A. B. C. D. “百度知道”中有一个问题“中国哪里单片雪花最大?”有人在“百度知道”中给出的最佳答案是“黑龙江的漠河,因为那里最北、最冷,所以产生的雪花也就最大” 。下图为雪花形态、温度与湿度的关系坐标图。读图,完成下列 17-18 题。17.据图可知气温越低,单片雪 花越大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单片雪花越大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空气中水
7、汽含量越低,单片雪花越大A. B. C. D. 18.推测我国的下列地区中,1 月份单片雪花最大的是A. 黑龙江的牡丹江 B. 河南的郑州C. 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D. 河北的张家口雾凇(俗称“树挂” )是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饱和水汽遇冷附着于地面物体凝华而成。“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读吉林市雾淞景点分布图和- 6 -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水 温统计表,回答下面 19-20 小题.19.该季节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A. 流量大,结冰期长 B. 流量稳定,无结冰C. 处于丰水期,以降水补给为主 D. 含沙量大,流速快20.2007 年底,国家将丰满大坝定为病坝,丰满大坝
8、若被拆除,雾凇景观或将因此消失,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 流速减慢,水汽减少 B. 水温与气温的温差减小,不易过饱和冷凝结晶C. 河流封冻,水汽减少 D. 水库消失,调节气温能力下降下图为某月 31N 上地至地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 21-23 小题。21.图示季节,导致地与地气压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A. 海陆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植被因素 D. 纬度因素22.此季节地A. 低温少雨 B. 高温多雨 C. 草木凋零 D. 盛行西北风- 7 -23.与地相比,地此季节A. 风力更强 B. 夜晚气温更高 C. 降水更丰富 D. 白天气温更高人体舒适度指数是表示一般人群对外界气象环境感受到的
9、舒适程度指数,其等级共 9 级,5 级表示最舒适。数字大表示偏热,数字小则表示偏冷。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 州、海南三亚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级变化趋势统计图,回答下列 24-26 题。24.图中、分别代表A. 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C. 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D. 武汉、北京、哈尔滨、广州25.在五个城市中,三亚最舒适天数最少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大气环流 D. 地形地势26.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三亚的次舒适天数(指数等级为 4 和 6)比广州多近 30 天B. 人体舒适度指数为 6 时,五个城市天数差异最小C.
10、南方各城市 1、2 级天气较少,但 7 级不舒适天气较多D. 海拔高度由低到高,舒适天数趋于减少第 II 卷 非选择题 (共 48 分)二、问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满分 48 分)27. (16 分)读某地区年等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8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2)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在图示地区建设一个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试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3)该地区城市中人们通过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降水多于郊区,这对城市与郊区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影响
11、?说明原因。28. ( 14 分)读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1) 说出澳大利亚西南海域低气压的变化及 C 点风向的变化。(2)说出城市 A 经历的天气系统名称,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城市 A 的天气现象。(3)说出 9 月 10 日 6 时城市 B 附近的气压数值范围及控制该市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特征。- 9 -29. (18 分)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1)北冰洋冰面范围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 些?(3)北 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
12、么?高三地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 2 分,26 题,共 52 分)1.C 2.A 3.A 4.C 5.C 6.D 7.A 8.C 9.D 10.D - 10 -11.D 12.C13.C 14.B 15.C 16.B 17.C 18.A 19.B 20.C 21.A 22.B23.D 24.D 25.A 26.C27. (16 分)(1)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递增。 (2 分)原因:南部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自南向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晴朗天气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增
13、多。 (8 分)(2)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能量多;靠近欧洲,市场需求量大。 (4 分)(3)城市的太阳辐射量要低于郊区。原因:城市的阴雨天比郊区多 。 (2 分)28. (14 分)(1)低气压向东移动,低气压中心增强(或中心气压值降低)。C 点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 (5 分)(2)冷锋。天气现象:风力增大,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阴雨。 (任答两点即可) (4 分)(3)1 0121 020 hPa。水平方向逆时针辐散(或由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5 分)29. (18 分)(1)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4 分)(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被影响。(合理即可) (6 分)(3)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2 分)(4)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