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1197315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0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作品阅读散文(讲解部分)(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八 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八 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清单 散文阅读的基本要点把握散文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的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的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 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文章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然后笔锋一转,抛开“蜜” “蜜蜂”去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去养蜂场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穿了起来,那就是都

2、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做铺垫,这正是散文的神韵。散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章的主旨。如古代散文醉翁亭记的文眼是“醉能同其乐”,现代散文春的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内容,就“纲举目张”了。理清散文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材料的组织和脉络层次的安排。()梳理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

3、式:以情为线索散文作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的抒情。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抒情总是最核心的。所以,散文往往有一条抒情线。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以理为线索此种线索往往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描写,凭借哲理性的议论,“点化”出某些富有启发的东西,去感染说服读者。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顽强生长的生命体传达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以理为线索的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抒情与明理紧密结合,描述与议论相得益彰。以事为线索这是在叙事、记人的散文中常

4、用的形式。作者往往以一个富有特征的事件或景象为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以物为线索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是为写物而写物,而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一种意,即托物言志。这里的物,可以是偏重于自然性的物,也可以是偏重于社会性的物,即赋予一定意义的象征物。如荔枝蜜,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把对劳动人民浓烈的赞美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 小蜜蜂身上,因为它们“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梳理思路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

5、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如白杨礼赞,依次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精神、象征意义等内容,脉络分明,思路清晰。感悟散文意境()意境的含义“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境”是作品描绘的客观景象。散文的意境,具体地说,就是作者在独特的情感氛围中,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能引起人丰富想象的、并给人以美感的艺术画面。()意境的表现形式散文意境的表现形式有:诗情、画意、哲理、谐趣。()感悟意境的方法把握意象意象是从繁杂琐碎的真实生活中提炼挑选出的最能表达情思的事物。它是意境产生的根源,所以要好好把握。分析意象时,要能找

6、出不同意象的共同点,还要能区分出意象间的差异,准确抓住主要意象,从而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意境。如日出中出现了好几次日出,但真正能和作者的情思相契合,并形成雄伟壮美意境的,则是最后从万仞高空所看到的日出。体验情感要进入作者的艺术境界,我们须换位、移情。变换身份进入作者的世界,看其所看,想其所想,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样才容易产生共鸣。例如,荔枝蜜中写道:“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相信读者读到这句话,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展开想象没有想象,再优

7、美的语言也不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优美的意境。散文寓实于虚,寓直于曲,常常使用比喻、拟人、通感和象征等表现手法,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感同身受了。此外,阅读活动不仅要进入作者的艺术境界,更要进行再创作,进入自我的艺术境界,这就更依赖想象了。 年中考年模拟概括散文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汇在文章中的主观感受,才能挖掘出文章的主题。品味优美语言()散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散文阅读时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韵味。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四景,

8、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们的视野和知识水平。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得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竞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字就是作者的传神之笔,通过蜜蜂采蜜的“闹”声,读者便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春意是何等浓郁、何等醉人了。()散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品味语言时,应挖掘有关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白杨礼赞中的四个反问句,可改为陈述句,

9、以领会其一般含意。然后,可进一步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它有什么特殊效果?如此,对语言的品味就有了深度。体会作者情感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路历程,以饱满的感情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阅读抒情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描绘画面抒情作者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感情为主线,描摹出精美而又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如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描绘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三个画面,抒发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运用警句抒情凝结作者感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在文中出现,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如

10、白杨礼赞开头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说“那就是白杨树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串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作者抒情的脉络。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表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借助表现手法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如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用到了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篇文章,一般会以

11、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出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往往也会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值得注意。()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常与抒情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抒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手法就是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

12、露、隐而不晦。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我们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烘托(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及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从而突出表现事物(人物)的特征。如荔枝蜜,作者一开始写自己不喜欢蜜蜂,然后写喜欢蜜蜂,最后写梦到自己变成了蜜蜂。这里就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

13、非常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更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二者相得益彰。()联想与想象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因文而异、因材而异的,但总少不了联想与想象。作者常常用联想或想象,使自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时空的长河中自由驰骋。因此,读散文一定要注意作者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在第一部分首先描写紫藤萝盛开的景象,写花盛大

14、辉煌、似瀑布流动。作者看着这花联想到十年前动荡不安的日子,人人提心吊胆,个个惊惶不安,就连无辜的紫藤萝花也遭逢厄运,花稀落、伶仃,花架也拆了,这不但是对花的摧残,也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经过十年的挣扎、搏斗,又看到如今盛开的紫藤萝花更密、更浓、更旺盛。这些使人联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达了深刻的内容。()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作者总爱从细小处落笔,在平凡琐屑中揭示出社会、人生的真谛。因为他们面对山水美景、环境气氛、人物风貌、个人情思时,表现得十分敏感,他们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用心品味其中的深意。朱自清的背影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

15、慢动作,将父亲的专题八 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 背影细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伟大的感情 父爱。珍珠鸟通过“我”对珍珠鸟的关心、爱护,以及珍珠鸟对“我”的信任,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告诉我们人类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也就是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道理。()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使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渲染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清单 与散文相关的阅读知识五种表达方式()

16、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做的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它能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描写又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

17、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另一种是作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说明,指作者在作品中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及功能。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

18、务的。记叙的“六要素”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并非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具有“六要素”,有些文章,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叙述的人称一般来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的是第三人称,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它的特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记叙的方式及作用()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

19、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对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其他情节或事件,之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阅读时,注意插叙的起讫点,这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帮助。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片段。作用:避免叙述的单调,造成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补叙,指补充交代人物的命运和事情的结局。作用:避免叙述的单调、乏味,使情节完整。清单 散文阅读知识一、散文

20、的概念散文指与除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游记、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散文的范围在逐步缩小。狭义的散文,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里所讲的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点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叙事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

21、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可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表现手法不拘一格,驰骋想象,思接千仞,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一切的“形散”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是放得开、收得拢的。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三、散文的分类散文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

22、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含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不是对它们进行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 年中考年模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

23、串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拥护和对抗日军民的热情赞颂,又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如朱

24、自清的春,全文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作者有条不紊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喜爱春天,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讲述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永恒的相似之处。它以其深邃性,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如周国平的家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考点一 整体感知 概括内容 把握主题概括文章内容()在归纳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与概括是相辅相成的,归纳是为了更

25、好地概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连缀概括;二是依据原文的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一般的原则:浅显的试题可以连缀概括,较难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当然,题中有具体要求的必须按要求来。()抓住个性特点加以概括。不同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文章主题()找到文章中心句或文中暗示主题的关键词句,从中概括文章主题。()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 (衢州,)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译序(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

26、问题。你认为这篇译序能吸引读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吗?请结合本文简述理由。解析 作答时,需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概括,要选择文章中对读者有吸引力的内容。首先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可选择使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如“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结合前文的这两位作者的故事可以知道他们才华横溢,有吸引人的资本。然后关注作为出版人的译序作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再关注这本书近

27、期销售情况:“年月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综合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本题的特殊性还在于很少有考题会涉及文章的读者意识。考生需要考虑到译序的作者也是本文译者之一,他的资历、文笔与这本书的吸引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全面考虑,才能把握本文的主题,回答本题。答案 (示例)我认为能。理由:译者讲述的两位作者的故事让人觉得他们才华横溢,对他们的书很期待;译者作为出版人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让读者认为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译者翻译用心,这本书质量一定有保证;这本书畅销年,历久弥新,足见其魅力;此文的语言风格诚恳朴实,具有感染力,让人愿意接受译者的

28、推荐。考点二 阅读语段 体会作用段落的作用()重要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其他语段: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等。()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

29、感染力。句子的作用()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情感。()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提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学氛围,使行文思路开阔(要注意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其具体的作用)。例 (杭州,)阅读多彩陶碗(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第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段内容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首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段的位置是在文章中间,那就要注意它和前后文的联系。细读本段,分析其内容

30、:描写了母女两人精心挑选陶碗的过程,极力写出陶碗的独特风格、丰富内涵。此刻,母女两人是“轻声细气地讨论着,专题八 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 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再联系全文寻找对应段 ,发现前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最后组织语言,即可得到本题答案。答案 写了陶碗风格各异,内涵丰富,既表明取舍困难的原因,又表达了对陶碗的喜爱之情;与后文陶碗失宠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文章主题。考点三 语句赏析 理解含意及作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句子离不开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

31、个方面:联系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注意掌握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看句子有无特定的表达方式。它是议论句,我们就分析其蕴含的哲理;它是抒情句,我们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它是描写句,我们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理解句子含意,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象性作用。主要是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的鲜明、具体、生动

32、、传神等作用。()结构性作用。主要是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精确性作用。主要是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情感性作用。主要是指词语在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例 (金华,)阅读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 着小船离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把握。首先阐释

33、词语本来意思,再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理解。这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都有形象性、精确性、情感性的特点,对应描述了两个清洁工的行为;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这两个清洁工的语句,得出第一个清洁工悠闲自在,第二个清洁工功利死板、疲于生计的人物特点,再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答案 ()“漂”写出小船顺水而行的缓慢轻盈的情态和清洁工的悠闲自在。()“驱驭”即“驱赶,驾驭”,写出清洁工驾船之用力。考点四 理解标题 体会作用标题的含义,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等来分析理解。题目的主要作用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交

34、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设置悬念;()揭示(或暗示)主旨;()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例 (杭州,)阅读继父 (文本见“五年中考” 组),回答问题。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来分析理解。标题“继父”在这里交代了描写对象的身份,细读文本,可知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关爱孩子、有责任心、宽宏大量、好脾气的人,“我”与继父的感情深厚,“我”的“继父”分明和一般意义上的“继父”不一样,加以整合,便可以得到答案。答案 “继父”只表

35、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显得生硬,有距离感,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能更直接抒发对继父深厚的感情。考点五 归纳主旨 体会感情归纳主旨就是要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把文章的具体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含意揭示出来。其表述方式为“表现了对 的热爱之情”“体现了对 的向往、喜爱(或不满)”“揭示了 的道理(或本质)”“讽刺了 的不良现象(或行为)”等。例 (金华,)阅读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文章结尾: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思考。考生要写出阅读感悟,就需要从文章内容出发。

36、文章记叙了两位清洁工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种工作方式:其一闲散得“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对一切外界的声响“充耳不闻”“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而另一位则是“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嘴上还说“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这两种工作方式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享受工作,悠然洒脱;功利死板,感受不到生活的诗意。思考整理后即可得到答案。答案 第一层:只关注莲花灯的命运等文章表层内容,理解肤浅或有偏差。(示例)那些莲花灯,被扑灭捞走,真是可惜。第二层:只关注其中一位清洁工的工作方式,理解欠深刻,表达清楚。(示例一

37、)第一位清洁工工作轻松,悠闲自在。(示例二)第二位清洁工工作方式粗鲁,不近人情。第三层:能关注文章整体内容,综合分析两位清洁工的行为,且有较鲜明的感情倾向,理解较深刻,表达清楚。(示例)文中的两位清洁工从事同样的工作,但工作方式却截然不同,第一位自在从容,第二位急躁粗鲁,对比鲜明。第四层:从文章写作意图和表现主题角度阐发,能上升到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对比,理解深刻,阐述全面,表达简明。(示例)文中两位清洁工的两种工作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享受工作,感受生活的乐趣,悠然自得、逍遥洒脱;另一种功利死板、疲于应对,感受不到生活的诗意。考点六 知识迁移 延伸探究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

38、、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类题 年中考年模拟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阅读能力。此类题鼓励考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考生展示个性与特长。因此,这类题的数量在中考中逐年增多。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只要求说出启示题。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启示即可。谈看法或做法题。答题步骤: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实例;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探究与发现题。要紧扣文章中心,探究所用方法、形式以及其对表现中心所起的作用,联系平时储备的相关知识作答。例 (衢州,)阅读小偷车夫和老头(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

39、?为什么?【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评析能力。回答萧红和杨绛谁的“愧”打动了你,首先要分别理解两种“愧”的内涵。其次要明确观点,可以是萧红的“愧”打动了你,可以是杨绛的“愧”打动了你,也可以是两人的“愧”都打动了你。然后联系文章主要内容,组织语言。答案 (示例)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示例)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示例)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