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4885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2 意象(或称“审美意象”)的分类及其特征。(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3 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的基本表现 ?对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前人对意象的几种见解?谈自己的认识。 (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4 文学意境(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5 意象(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2011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6

2、 意象与意境(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7 原始意象(2012 年复旦大学考题)8 文学形象(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9 叙事的构成(1 999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0 文学的叙事(2006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11 情节(2011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12 情节和故事(200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3 讲述与展示(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4 行动元与角色(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15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16 叙事时间(亦称“ 文本时间 ”)(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17 叙述角度(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8 视角(2007

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9 叙事观点(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 叙述动作(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1 叙述者的声音(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22 深层结构(2012 年复旦大学考题)23 事件(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24 请你谈谈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5 结合作品论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26 你怎样看待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2007 年中山大学考题 )27 请以林黛玉或阿 Q 为例,谈文学形象的魅力。 (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28 如何理解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

4、人物的关系?(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29 简述文学意境的特征。(2008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30 你认为意境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31 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 )32 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分析意境的特点。(2012 年广西师范大学考题)33 举例说明叙事性作品的“情节” 与“人物”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内涵。 (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34 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 )35 简述结构的一般原则。(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

5、想形态、叙事性作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审美意象是指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第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做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下面以波德莱尔的天鹅为例。“一只从笼中逃出的天鹅,把嘴向一条干涸的小溪伸去。它心里怀念着故乡的美丽的湖泊,说道:水啊,你何时才流?雷啊,你何时才响? 这不幸的怪物几次伸长抽搐的脖子,望着无情的天空,向上

6、帝吐出它的诅咒” 。诗人写的是天鹅,但令我们想到的是人类的处境,天鹅逃出牢笼,依然陷入困境,记忆中美丽的家园不复存在。天地之下,没有它的容身之地,它只能无助地向着冥冥中不知何处的上帝发出它的诅咒。这岂不是现代人心灵感受的象征? 人类自产生以来,为获得生存的自由与自然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但是,随着人类一步步地战胜和控制自然,人类也同时一步步地走向生存的绝境,是应该诅咒上帝呢,还是应该诅咒人类本身呢?这确实是个难解的哲学问题。波德莱尔对人类命运的诗意沉思浓缩到了天鹅这一形象上,使之成为表意之象。第二,意象的表现手法特征往往在于象征性。这里所说的象征是一种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

7、义“的载体。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于是象征也成了判定一个形象是否意象的尺度。一般说来,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达到的。象征的“形象“实际上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载体。比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大甲虫的形象与形成过程和“人变成非人” 的哲理意义相对应,这个形象引导我们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它,而不是局限于形象本身。结合里尔克的豹来体会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惫,什么都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铁栏杆后边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

8、中旋转,仿佛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表面看来,这首诗描写了关在笼子中豹子的客观形象,牢固的铁笼、慵懒的脚步、困顿的眼神,这笼中的困兽没有昔日强悍的英姿。我们感受到某种焦灼的情绪和某种绝望而不甘的心情。豹这一形象引起我们的共鸣,穿梭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被自身不断膨胀的物欲和日益庞大的机制组织所控制,像困兽一般,只能无奈地望着那封锁自由的铁笼。诗人通过豹子这一形象隐喻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诗写出来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反之也是一

9、样,先选定某一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探索,从而把某种心理状态展示出来。”第三,意象的形象特征往往具有荒诞性。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常理构成了“荒诞” 的双重内涵。意象一般都是通过形象上的“愈出愈奇” 和事理上的 “不可思议”引起人们的思考。即使有的意象不具有外在的荒诞性,也必然含有某种内在的荒诞性。荒诞性本义指违反常性常理,显得荒谬可笑。现代派文学创作理论和创作风格千奇百怪,但大都采用荒诞变形的方式显现出非理性和反传统特征。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此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无望地等待戈多,从表面上来看,剧情是违反常理的

10、,现实生活中等人、接人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明确的结果,但人们领略到,在其荒诞的面貌下,正是西方荒诞世界的反映。剧中的一句“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揭示出等待的虚妄和希望的渺茫。总之,形象上怪诞、生活逻辑上的不可理喻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第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是意象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在创作时,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 一点一点地去猜想 “(马拉美语)。第五,求解性与多义性的审美特征。从意象特征出发,“猜” 出它的立意来,从具象到抽象。

11、由于象征意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真理和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的审美过程变成了不断追问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思索和求解,读者可以慢慢领悟意象所负载的某些观念和哲理。如北岛的诗歌迷途:“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天空,小路上,一颗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一种迷离和恍惚。“我”究竟在寻找什么,很难下定论。 “哨音“似乎带着某种美好的呼唤,心中某种信念和敬仰,然而“ 森林 ”挡住了追寻的道路,这森林是什么呢 ?是权威,是传统,还是内在的怯懦? 我们不知道。我恍惚的迷途却有蒲公英的相伴,这蒲公英是什么呢?是理想,还是某

12、种邪恶的力量?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为什么存在于美丽却虚幻的倒影中?读者在欣赏中会不懈地在求解过程中找到答案。最终的结局诚如叔本华描述的那样:“ 保持纯粹的观念状态,忘我于这个关照之中,从而完全忘了自己。”同时,象的意义是靠“ 象”呈现的,作者的意思并没有直接说出,全靠接受者去求解、去猜想,于是接受者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有时竟与原意南辕北辙,这就出现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 的说法,主要便是针对象征意象而言的。关于“ 春风“在不同作家的诗歌中,表现不同的含义。如杜甫的绝句慢兴九首之六中的“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诗中的“春风”是描述性意象。李白劳劳亭中的“ 春

13、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中的 “春风”是一个象征离别的意象。李白的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 ,诗中的“春风”是一个象征爱情的意象。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诗中的“春风“ 是一个象征思乡的意象,此外,在他那首清平调词三首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中的 “春风“ 是一个象征貌美的意象。“ 春风”可以给予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可以体现文学意象的多义性。【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2 【正确答案】 审美意象的分类是在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中进行的,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14、。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其显著特征在于有故事情节,此类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审美意象的特征有五个:其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 ”的手段,20 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做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 ;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其二,意象的表现手法特征往往在于象征性。这里所说的象征是一种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

15、成为某种“意义”的载体。这种形象 “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 )。于是象征也成了判定一个形象是否意象的尺度。其三,意象的形象特征往往具有荒诞性。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常理构成了“荒诞” 的双重内涵。意象一般都是通过形象上的“愈出愈奇” 和事理上的 “不可思议”引起人们的思考。即使有的意象不具有外在的荒诞性,也必然含有某种内在的荒诞性。所以,“荒诞”是审美意象很普遍的特征。其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是意象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在创作时,物象的选

16、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 “一点一点地去猜想”。第五,鉴赏的特征的求解性与多义性。其鉴赏的过程乃是审美求解的过程,即从意象特征出发,“猜”出它的立意来,从具象到抽象。由于意象的意义是靠“象”来呈现的,作者的意思并没有直接说出,全靠接受者去求解、去猜想,于是接受者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有时竟与原意南辕北辙,这就出现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这种现象虽说人们在欣赏意境、典型时也有所存在,但在意象更突出。中国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 的说法,主要便是针对象征意象而言的。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中表现得更

17、为明显。【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3 【正确答案】 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审美意象所系、审美情感所在的最高审美境界;充分表现为言与意、形与神、实与虚、显与隐、景与情、含蓄与明朗等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意境的基本表现有:其一,情景交融。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其二,虚实相生。是说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

18、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其三,韵味无穷。所谓“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文本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和“韵外之韵” ,让你咀嚼不尽。第四,意境的本质特

19、征生命律动是从更深层面来看待意境,即指意境能展示生命本身的美。生命本身的美在于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是一种心灵的律动,呈现为一种动态的美。意象的四种涵义:(1)心理意象:即表象。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是人内心的一种创造,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3)泛化意象:即文学文本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的统称。文学文本中的形象,包括典型、意境都是意象,这是一种泛化的意象,把文学文本中的形象叫意象是为了和生活形象相区别。(4)观念意象:也可称为象征意象,也就是我们在此所讲的“意象” ,是指

20、通过形象表达一种哲理、一种观念、具有象征的特点,是表意性文学文本理想的高级形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其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 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做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 ;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其二,意象的表现手法特征往往在于象征性。这里所说的象征是

21、一种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义” 的载体。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于是象征也成了判定一个形象是否意象的尺度。其三,意象的形象特征往往具有荒诞性。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 ”和内在事理的 “有悖常理”构成了“荒诞”的双重内涵。意象一般都是通过形象上的“ 愈出愈奇” 和事理上的 “不可思议”引起人们的思考。即使有的意象不具有外在的荒诞性,也必然含有某种内在的荒诞性。所以,“荒诞” 是审美意象很普遍的特征。其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是意象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不论在创

22、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在创作时,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 一点一点地去猜想 ”(马拉美语)。由此形成了意象第五个特征,即鉴赏的特征的求解性与多义性。其鉴赏的过程乃是审美求解的过程,即从意象特征出发,“猜 ”出它的立意来,从具象到抽象。由于意象的意义是靠“象“来呈现的,作者的意思并没有直接说出,全靠接受者去求解、去猜想,于是接受者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有时竟与原意南辕北辙,这就出现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这种现象虽说人们在欣赏意境、典型是也有所存在,但在意象更突出。中国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23、“诗无达诂”。【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4 【正确答案】 文学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刘熙载曾把意境分为四类,即“花鸟缠绵” 、“云雷奋发”、“ 弦泉幽咽”和“ 雪月空明”。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提出一种意境的分类方法,即“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离别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

24、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因此“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而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文学意境有三个特征:其一,情景交融。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其二,虚实相生。是说意

25、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其三,韵味无穷。所谓“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文本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集中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

26、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代替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5 【正确答案】 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特征有:其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 的手段,20 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做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

27、美意象了。其二,意象的表现手法特征往往在于象征性。这里所说的“象征“是一种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义” 的载体。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 。于是象征也成了判定一个形象是否意象的尺度。其三,意象的形象特征往往具有荒诞性。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常理构成了“荒诞” 的双重内涵。意象一般都是通过形象上的“ 愈出愈奇“和事理上的“不可思议“引起人们的思考。即使有的意象不具有外在的荒诞性,也必然含有某种内在的荒诞性。所以,“荒诞” 是审美意象很普遍的特征。

28、其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是意象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不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在创作时,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一点一点地去猜想”( 马拉美语)。由此形成了意象第五个特征,即鉴赏的特征的求解性与多义性。其鉴赏的过程乃是审美求解的过程,即从意象特征出发,“ 猜” 出它的立意来,从具象到抽象。由于意象的意义是靠“象”来呈现的,作者的意思并没有直接说出,全靠接受者去求解、去猜想,于是接受者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有时竟与原意南辕北辙,这就出现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中国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29、“ 诗无达诂 ”的说法,主要便是针对象征意象而言的。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6 【正确答案】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

30、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7 【正确答案】 原始意象,荣格提出的基本思想之一,原始意象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图像,但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经历,按荣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以来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8 【正确答案】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知识模

31、块】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9 【正确答案】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叙事一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第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第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 叙述 ”本身。叙述内容主要有故事、结构和行动三部分

32、。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叙述话语包括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时间则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所谓“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动作,即“ 叙述” 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在有些叙

33、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0 【正确答案】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

34、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叙述内容主要有故事、结构和行动三部分。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叙述话语包括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时间则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所谓 “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

35、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

36、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1 【正确答案】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 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 ”与“情节”做了这样的比较后得出结论:情节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

37、释和重组。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某些常见的、程式化的情节,如才子佳人小说,剑侠恩仇故事、孤胆侦探影片等等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套子所体现的当然不是对世界的新鲜独到的认识,而是被一定意识形态环境中大众接受心理所认可的观念,是一种简化的,因而也是被歪曲了的世界图式。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作为情节,必须有行为之间的冲突,而人物命运的幸与不幸就系于人的行为同外界的矛盾冲突及其后果上。所

38、以,黑格尔认为,情节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 。由此可见,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2 【正确答案】 故事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延续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而偶然性的、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并不具有故事性;没有时间绵延和持续的瞬间场面、静态存在同样很难具有故事性。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情节与故事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故事作为经过选择的、有因果关系的、顺时序发展的一组生活事件,

39、为叙述提供了材料;而情节作为对故事的“叙述” ,作为通过 “叙述“呈现出来的故事,则必须对故事本身进行艺术的加工,使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因此,情节与故事不同。一方面,情节要叙述故事本身,否则就不能构成故事,另一方面,情节并不是故事所包括的全部事件的讲述和“如实” 呈现,而必然有所突出,有所强调,亦有所舍弃和忽略,以便对故事进行加工和重构,获取某种艺术效果。情节依据叙事主题、叙事意图、读者期待等多种因素,能够使同一个故事呈现多种文本风格。【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3 【正确答案】 讲述是以叙述者为中介的再现。小说家或小说家所创造的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不直接地、戏剧

40、性地展现事件和对话,而是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读这样的作品,就像听故事或听说书,时时可以感受到叙述者的主观的评价、判断等的介入。而展示(即描写),是指叙述者仿佛消失了一样,而让事件和对话直接呈现,叙述者不在小说中露面,不对人物和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也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让读者从作品所显示或展示的情景中得出结论,读者看作品就像在看戏或看电影。讲述和展示并不是那样严格地区分开的,往往是讲述中掺杂有描写,描写中掺杂有讲述,纯粹的描写或纯粹的讲述一般很少有。【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4 【正确答案】 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各种人物,而每

41、一个人物所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所谓“行动元 ”,也即人物在事件中作为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动力的意义。人格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作为“角色”的人物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创造的,成功的“角色” 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与审美价值。故事中的各个事件中必然有活动着的人物,人物是故事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力,但同时叙事文学也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这样,处在叙事文学中的人物也就具备着二重性,著名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将人物的这种二重性分别命名为“行动元“和“角色”。所谓“行动元”,

42、也即人物在事件中作为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动力的意义。行动元和角色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一个行动元往往可以由几个角色来承担,而一个角色有时、也可以承担几个行动元。水浒传一书,作为官府抗争者这一行动元的有梁山一百余位好汉,而其中的宋江这一角色既作为抗争者的代表人,同时也作为促使抗争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化的关键性人物,也即一个人物承担着多种行动元的意义。叙事文学作品中有一些人物只具有行动元意义而很难称得上有性格的角色。水浒传中虽然金圣叹说写出了“一百八个人的性格” ,但实质上具有独特性格的可以称得上角色的不过二三十人,如紫髯伯、铁扇子、金毛犬、火眼狻猊等人其实就类似于戏剧舞台上“跑龙套” 的,只是起到一个

43、推动特定情节的功用,本人的性格特征非常模糊,但一般而言角色则都可以承担一定的行动元意义。【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5 【正确答案】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分析叙事作品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对叙述话语进行分析的方法是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首先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从两个方向进行了区分:一个是“水平的“或句段的关系。他的意思是指语言符号在语言表达过程中“ 水平地 ”沿着时间

44、先后的顺序排列的关系,即历时性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语言表达的顺序在句子的字面中呈现出来的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直接把握到的词语关系。另一个是“垂直的” 或联想的关系,就是在话语中表达出来的词语与没有在话语中出现却对话语意义产生影响的那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存在于具体话语背后的整个语言背景中,而不是在话语的叙述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出现,所以是共时性关系。而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则是试图通过结构分析来发现在不同故事背后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价值观念或共同的心理需要。这种分析是一种文化分析,所关注的不是故事文本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文化环境。自 20 世纪中期以后,文化

45、批判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在文艺研究中把文艺作品作为某种文化的代表性文本,通过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发掘隐藏其中的文化蕴涵,这类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观念。【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6 【正确答案】 叙事是讲故事,而阅读是在听故事。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涉及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 讲” 的时间,一个是 “故事“ 内容本身的时间。我们把“故事” 内容发展的过程称为“ 故事时间 ”,而“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称为“ 叙事时间“(亦称“文本时间”)。所谓“叙事时间 ”(也可以称为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

46、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7 【正确答案】 叙述角度又称叙述视角,是指作品中对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叙述者参与的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观察的即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全知即第三人称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8 【正确答案】 视角即叙述角度,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根据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无焦点叙述 ”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无焦点叙述”的特点

47、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内在式焦点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深入到了角色内部,由于视角的限制而产生了更加逼真的效果。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与作品中人物更加贴近,更容易互相认同。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无焦点叙述,因为有的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采用的是内在式焦点叙述的方式;而有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而使得叙述实际上靠拢常无焦点叙述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叙述视角和人称变换的情况。由于视角不同,读者所处的地位、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不

48、同。因此,在同一部作品中视角的变换会使读者的视角与兴趣也随之变换,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19 【正确答案】 所谓叙事观点,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样的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叙事观点又称视点,或视角、叙述角、聚焦型,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 1907 年至 1909 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 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20 【正确答案】 叙述动作,即“叙述” 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叙述动作,即“叙述” 行为本身。包括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

49、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叙述动作,即“ 叙述 “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首先,叙述者与作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最后,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知识模块】 叙事性作品21 【正确答案】 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文本中的体现。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就构成了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便形成了“戏剧化” 的叙述者。在叙事作品研究中对叙述者存在状态的研究是 20 世纪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美国学者布斯的小说修辞学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品。布斯在这部书中批评了 20 世纪初一些批评家的观点,即认为小说应当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