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21378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程;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的重大进展;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4 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在两极格局对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外交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

2、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实现关系正常化。(3)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完善;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巨大成就;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第 15 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 76 页)最新考纲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8全国卷,30:从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2014全国卷,41:从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考查“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改革开

3、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2018全国卷,41(3):从村民自治考查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8海南卷,11:从人民日报刊文考查苏共“二十大”召开对中国的影响(2)2016全国卷,31:从中西贸易量1.高频考点: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活动,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2.教材空白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3.备考策略:(1)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脉络,理解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2)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近代政治体制作纵向比较,或者与西方近代政治体制作横向比较,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和影响。(3)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实践等内容,感悟其2变化考查中苏关系恶化(3)2011海南卷,25: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成就考查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015海南卷,25:从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历史和现实意义。(4)掌握新中国的外交要特别注意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还要注意与世界局势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 7779 页)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1949

5、 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2.筹备: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事宜。(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3)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3.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

6、利。(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职能转变: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

7、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2)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迫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各“造反派”之间

8、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1.法制建设(1)措施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平反冤假错案: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加紧全面立法: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9、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二、祖国的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0、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20 世纪 80 年代: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2)20 世纪 90 年代:两岸关系的新突破。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4(3)2000 年

11、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5 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2008 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

12、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 位3.成就(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项目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内容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 民族经济等问题成果 推动

13、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的日内瓦公约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 议取得成功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 各国的联系(二)20 世纪 60 年代的外交1.背景:美苏争霸(1)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50 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外交政策

14、:“两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 国家。3.表现(1)在反美的同时,又与苏联全面对抗,基本上脱离社会主义阵营。5(2)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先后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 20 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1964 年,中法正式建交,中国与资本主义大国关系开始改善。(三)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 年 10 月 25 日,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得到恢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

15、事国席位。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3)意义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实力。对美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美国霸权地位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2)进程1971 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意义

16、对中国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2)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

17、署了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揭开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继续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打破外交孤立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在与西方大国取得外交突破的同时,依然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援助,与中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日益 增多。6(四)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形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

18、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 年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4.影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

19、会。(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道路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

20、外政策,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对应学生用书第 7980 页)社会主义政治不断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构建材料一 1953 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 8 个农民等于 1 个工人。1982 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 41,2010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决议将比例改为 11。根据 19532010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整理材料二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20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

21、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实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解析】 第(1)问“变化”概括材料信息即可;“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制度、民主形式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7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与所学知识,从乡村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

22、方面回答。【参考答案】 (1)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实质: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完善。(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独立自主、与时俱进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 1949 年、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 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

23、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材料三 “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56 至 1965 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4、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解析】 第(1)问结合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作答。第(2)问,“影响”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作答;“原因”要抓住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行分析,从国内、国际两方面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参考答案】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认同;日内瓦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万隆会议上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中国重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

25、复和“一五”计划;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8(3)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环境,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新中国外交的四次调整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20 世纪 70 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

26、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对应学生用书第 8081 页)角度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典例 1】 (2018全国卷,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

27、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明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这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解决主要矛盾。因此,这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才逐渐开始迈向制度化,故 A

28、 项错误。1956 年,新政权已经组建好,故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政治体制改革,另外,1997 年中央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故 D项错误。答案:C角度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典例 2】 (2018海南卷,11)1956 年 12 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召开,

29、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A 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B 错误;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与材料相符,C 正确;朝鲜战争停战发生在 1953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错误。9答案:C角度三 中苏关系恶化【典例 3】 (2016全国卷,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

30、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试题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中西贸易额比重上升不一定意味着中西贸易额的上升,实际情况是:1957 年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渐恶化,首先体现在中苏关系恶化上,中国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减少的部分主要来自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与中国的贸易额有所增加,主要来自法国等具有强烈反美情绪的国家,体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比重上,中西贸易额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因此,B 项正确。其次,此时的美国等大部分西方国家仍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针对 20 世纪 60 年代外交恶化的现状,一方面大力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将法国等所谓的第二世界同美苏区分开来,在外交上力争这些国

31、家的支持,因此,A、D 两项都是错误的。“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C 项也是错误的。答案:B角度四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典例 4】 (2015海南卷,25)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 470个项目,超过 1955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试题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教材的重点,但是,教材重点讲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对第

32、三世界的外交政策涉及的相对较少,解答本题主要依靠材料信息。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但是,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军事上“两弹一星”的成功,因为仍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实力没有大幅度提高,而对外援助主要依靠经济,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现象,B 项错误;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C项与本题信息无关,故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除了大力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以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作用,19711

33、978 年援外项目总和超过前 16 年的总和,反映了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 项正确。答案:D(对应学生用书第 81 页)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阻碍因素 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积极影响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外交政策的务实性 410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1.(2018陕西榆林二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大多数的法律并非按一般模式立法所制定,基本上贯彻的是实用主义,即在政策引导下开展社会运动,然后制定法律来保护或巩固运动的成果。这一做法( )A.开辟了法律制定的新

34、原则B.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C.体现法律自身的价值追求D.有利于新法律权威的树立解析: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制很不健全,有一些领域甚至空白,为保证一系列运动的顺利开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采用题干中实用主义的做法,B 项正确。实用主义立法原则在以前就有,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用实用主义原则制定法律,巩固运动成果,没有体现出 C、D 两项的意思,故排除。2.1979 年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统一如何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如果大陆企图以武力而非对话来达成,美国将提供军事物资使它无法成功。”这说明美国( )A.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B.粗暴

35、地干涉中国内政C.推行分裂中国的政策D.遵循了国际法的原则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干预海峡两岸的交流与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海峡两岸自主协商解决,因此美国的行为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B 项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背道而驰,A 项错误;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可知 C 项说法错误;美国的做法干涉了中国内政,违背了国际法的原则,D 项错误。【新知生成】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 1972 年 2 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联合公报)、1978 年 12 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

36、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 1982 年 8 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3.(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B.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C.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D.打破了

37、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解析:C 材料中中国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这提高了中国国际声誉,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C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 12 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于 1954 年,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做法,并未涉及其他国家的努力,B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D 项错误。114.(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5 年 7 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 月 1 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 月 10 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

38、)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解析:D 当时中美两国还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双方通过会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充分说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D 项正确。中美开始接触并不表明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 项与史实不符;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5.1971 年 10 月 27 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39、”(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打破了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C 据材料中的时间和蒋介石发表文告的内容,说明此文告是蒋介石为联合国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驻联合国代表而作的,因而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C 项正确;A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及史实不符,排除 A 项;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B 项错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开始于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D项

40、错误。6.1980 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 3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中苏在 1980 年放弃结盟的关系,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就已经出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苏结盟、“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

41、外交政策具体表 现为不结盟政策,故 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故 D 项 错误。第 15 讲巩固练(对应学生用书第 286 页)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周恩来 412访问非洲国家的影响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5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务实外交理念 6综合 7一、选择题1.(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我国 1975 年宪法规定: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通称“四大自由”,就是你可以对你认为的任何坏人、反革命、阶级敌人,采取上述形式

42、,任意“揭发”)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些形式。我国 1982 年宪法在“总纲”中删除了“四大自由”,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种变化说明( )A.我国已经建成了非常完善的法制社会B.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有了完全的保障C.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遭到一定的削弱D.我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解析:D 材料中宪法发生了从注重阶级斗争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强,我国法制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D 项正确,C 项错误。A、B 两项中的“非常完善”“完全”程度上过于绝对,排除。2.(2018安徽合肥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 )各

43、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人数(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人数(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人数(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1987 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1990 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2000 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2012 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解析:

44、A 材料中,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A 项正确。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1965 年,B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 1995 年,与表中时间不符,C 项错误。根据材 料表格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在稳步发展而非迅速发展,D 项错误。3.(2018广东广州二模)1953 年 3 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 年 3 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

45、中日两国共同应对美国的威胁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解析:D 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当时中日两国虽然没有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达成一些协议,贸易关系也有显著发展。这是 1953 年 12 月以来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是中国13奉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的结果,D 项正确。1972 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日关系发展而非美国的威胁,当时美日属于同盟关系,B 项错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C 项错误。4.(2018重庆二模)1963 年 12 月到 1964 年 2 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

46、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解析:C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孤立,中国和非洲大陆国家交往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的访问扩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C 项正确。中非之间团结合作在之前就有,A 项错误;这次访问之后美国仍然奉行对华孤立政策,B 项错误;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D 项错误。5.中华

47、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 30 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 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 版、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解析:D 据材料中“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与当时中国实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有关,而“1971 版、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源自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

48、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 D 项正确。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只是改善,还没有完全实现与西方外交的正常化,故 A 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中苏结盟有利于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B 项错误;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 C 项错误。6.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 20 世纪 70 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关键信息“从对立到统一”“20 世纪 70 年

49、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了思想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理念,A 项正确,C 项错误;B、D两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排除。二、非选择题7.(2018山东德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14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材料二 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 年,宪法第 11 条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