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五)及答案解析(总分:10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辨析题/B(总题数:8,分数:16.00)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分数:2.00)_2.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发展生产力。(分数:2.00)_3.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分数:2.00)_4.我国实行股份制,是变相走资本主义道路。(分数:2.00)_5.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会产生两极分化。(分数:2.00)_6.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分数:2.00)_7.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质上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的原则。(分数:2.00)_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分数:2.00)_二、B简答题/B(总题数:11,分数:55.00)9.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数:5.00)_10.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科学命题?(分数:5.00)_11.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分数:5.00)_1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数:5.00)_13.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分数:5.00)_14.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数:5.00)_15.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数:5.00)_1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分数:5.00)_17.简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分数:5.00)_18.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分数:5.00)_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调节个人分配收入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政策是怎样的?(分数:5.00)_三、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30.00)20.论述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分数:10.00)_21.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途径。(分数:10.00)_22.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4、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必要性。(分数:10.00)_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五)答案解析(总分:10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辨析题/B(总题数:8,分数:16.00)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理由:(1)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整个
5、对外关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3)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开放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基础的策略。)解析:2.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发展生产力。(分数:2.00)_正确答案:(错误。 理由:(1)此观点混淆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2)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为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像民主革命时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的矛盾
6、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们的性质和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因此,必须看到,敌我矛盾虽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3)发展生产力是中共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任务,属于我国社会的经济生活主题。认为我国国内阶级对抗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确认阶级矛盾已经不是国内主要矛盾,决定把工作
7、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是整个八大路线的基础和核心。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发展生产力,分别属于政治和经济问题,它们之间是既区别又联系的,不能相互代替。)解析:3.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分数:2.00)_正确答案:(错误。 理由:(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是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或劳动者)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称为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
8、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的两层含义:一是量的优势;二是质的提高。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领域,可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4.我国实行股份制,是变相走资本主义道路。(分数
9、:2.00)_正确答案:(错误。 理由:(1)股份制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方式。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准。决定一个国家是什么制度和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和基本政治制度。 (2)股份制只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方式,股份制既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中实行。 (3)判断一种股份制的所有制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掌握在私人手中则属私有制;如果控股权掌握在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手中,则具有明显的公有制性质。因此,中国企业中实行股份制,并不等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5.允许和鼓励一部分
10、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会产生两极分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错误。 理由:(1)这种说法割裂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大政策、大原则。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有差别的富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对平均主义的否定。先富和共富之间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关系割裂开来。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实质上是平均主义,最终会导致贫穷;离开共
11、富谈先富,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3)至于先富起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差距,国家会通过一系列兼顾公平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解析:6.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理由:(1)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计划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但总体上是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的主要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的社会成本较低、效率比较高,这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些市场机制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市场经济还有巨大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
12、。)解析:7.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质上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理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实质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它的实质是体现“先富”的策略。是指必须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这里的效率是指经济效率。 公平它的实质是体现“共富”这个根本原则。可理解为平等,机会平等、收入平等,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该遵守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 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有矛
13、盾一面,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要素状况不同,出现收入高低悬殊,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还会背离共同富裕目标;其次,两者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体现,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调节分配关系,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为实现公平原则提供物质条件。 (2)正确制定和实施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防止两极分化 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要取缔非法收入;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要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解析: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14、。 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解析:二、B简答题/B(总题数:11,分数:55.00)9.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是“
15、既相适应又相矛盾”,适应是主要的,不适应是次要的,它们之间很不完善;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解决这些矛盾,无需推翻整个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得到解决。)解析:10.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科学命题?(分数:5.00)_正确答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理解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解析:11.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分数:5.00)_正确答案:(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16、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它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既定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并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对外开放。所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进行对外开放,通过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有目的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其他生产要素,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任何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或只靠他国来获得发展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证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统一,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
17、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发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能够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加速本国现代化建设。总之,我们必须在实际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解析:1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数:5.00)_正确答案:(1)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8、。 由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最大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具有多层次,发展不平衡,要适应这种生产力水平,其所有制就必然要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由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在所有制上不仅有公有制,而且有多种所有制。 由“三个有利于”标准决定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否优越,取决于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尤其是生产力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解析
19、:13.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分数:5.00)_正确答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向。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它拥有现代化的物质力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
20、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地调节各方面利益之间的矛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既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又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解析:14.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数:5.00)_正确答案:(1)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党永保活力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
21、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综合国力物关键。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第三、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解析:15.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数:5.00)_正确答案:(综合近年在分配制度方面的命题,可以发现,同一内容,其命题范围越来越扩大,题型转换较为明显。 (1)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
22、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也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切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信息、技术、管理等)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获得相应的收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它可以采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多种分配形式。此外,市场经济中还存在风险收入和通过社会保障得到的收入等。)解析:1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一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一切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的共性或普遍性特征:市场的主体是个人和企业,它们有独立性,即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承担风险和享受收益;一切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市场,建立起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和政府不直接参与和干涉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而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进行间接调控;有完备的市场法规,保证经济运行法制化;在国际交往中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的个性或特殊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最大的特点;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经济形式为主
24、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下运行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国有制、集体制、不同公有制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这些公有制企业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政府通过自己的调节机制和社会政策,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在宏观调控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正确地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创造稳定、安全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解析:17.简述走中国特色
2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分数:5.00)_正确答案:(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特征表现 第一、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第二、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
26、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解析:18.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分数:5.00)_正确答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而按劳分配又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劳而获的可能性,排除了产品分配中的剥削关系,为实现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同时,按劳分配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分配方式。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还不可能达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还不能充分满
27、足劳动者的一切合理需要,还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劳动与个人收入多少联系起来,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时期最能促进生产发展,最适合于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能力获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劳动是谋生手段的性质,是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旧的社会分工、三大差别还存在,人们还不可能完全摆脱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的痕迹,劳动者还没有达到全面发展,劳动还不可能成为第一需要,只是谋生手段。)解析: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调节个人分配收入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政策是怎样的?(分数:5.0
28、0)_正确答案:(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我国调节个人分配收入坚持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实质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是指必须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这里的效率是指经济效率。 公平可理解为平等,机会平等、收入平等,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该遵守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
29、原则。 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有矛盾一面,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要素状况不同,出现收入高低悬殊,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还会背离共同富裕目标;其次,两者是统一的,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调节分配关系,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更多的社会收入,为实现公平原则提供物质条件。 (2)我国正确制定和实施调节个人分配收入要坚持的基本政策是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要取缔非法收入;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要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解析:三、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30.00)20.论述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分数:10.00)
30、_正确答案:(正确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改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改革可以称为革命。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需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对原有的体制(包括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全面重大变革,特别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创新,建立社会主义
31、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深刻变革,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他体制也随之改革。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改革还会引起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旧体制转变到新体制,生产力极大发展,具有广泛性和深远意义的改革,确实是另一场革命。 改革又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的根本途径,改革这场第二次革命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析:21.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途径。(分数:10.00)_正确答案:(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32、,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新时期我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第四,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策略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
33、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解析:22.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必要性。(分数:10.00)_正确答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问题的提出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2)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
34、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 (3)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长远的生存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5、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环境作保障。中国粗放
36、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承受力。 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其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