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385058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三舍法 (分数:5.00)_2.苏格拉底法 (分数:5.00)_3.白板说 (分数:5.00)_4.心理发展 (分数:5.00)_5.原型启发 (分数:5.00)_6.自我效能感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分数:10.00)_8.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分数:10.00)_9.简述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分数:10.00)_10.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2、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分数:20.00)_12.试论杜威的教育思想。 (分数:20.00)_13.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分数:20.00)_14.结合实际论述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三舍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主张的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它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

3、上舍三等,外舍 2000 人,内舍 300 人,上舍 100 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2.苏格拉底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把教学过程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

4、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3.白板说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白板说是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蜡块说而提出的。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观念分为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两种,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反思则来源于心灵观察本身。两种观念是知识的惟一来源。洛克的白板说是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白板说和英国资产

5、阶级革命后新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上层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思想基础。4.心理发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皇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5.原型启发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原型启发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

6、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6.自我效能感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推测,是教育家班杜拉于20 世纪 70 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概念。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班杜拉等人的研

7、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等。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墨家创始人墨翟是继孔丘之后的伟大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1)墨家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a“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第一,教育的社会作用: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第二,教育的个人作用:墨子反对命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动精神,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b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

8、养“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a政治和道德教育:即墨家“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b科学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c文史知识教育:以六艺为主体。 d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2)墨家的教育实践 “农与工肆之人” 墨子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其思想基本代表当时的“农与工肆之人”的立场。他主张尚贤、尚同,强烈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度。墨子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但在认识论方面有丰富的唯

9、物主义因素。现存墨子共 53 篇。 总结主动、创造、实践、量力的教育方法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方法也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而与儒家有较大的不同。 a主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虽不叩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b创造 墨子主张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 c实践 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 d量力 墨翟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疗面的学习;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8.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

10、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良。其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问题的症结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从寻找中国问题的病因入手的,在与西洋和印度社会进行比较之后,梁濑溟指出,中国的问题在于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所有其他的社会问题都是因此而发,寻找解救中国之路便具有了特殊的要求。 (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原因有: 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

11、,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慢培养起来。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地从乡村建设起。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是一种建国运动。 (3)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建设和教育二者不能分开,中国文化既然已经严重失调,要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必须借助教育的力量。在乡村建设

12、中,学校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心,而教员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9.简述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加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加工。使得人类在心理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正是高级心理机能。

13、 (2)心理发展的本质 在维果茨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的主要表现 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a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b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

14、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这种交互作用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所有人所特有的心理过程(即高级心理过程)都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这样的心理工具充当中介的。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

15、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10.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种。 (1)主观因素 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背景会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知识背景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能力水平 a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能否理解一个事实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和其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b学生的语言能力 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有时学生语言能力的缺失往往会制约其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16、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理解并不是随着这些新信息的进入而轻易地实现的,它需要学习者主动去生成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生成活动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促进理解的有效方法,包括加标题、列小标题、提问、总结或摘要等。 (2)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内容 a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可以有逻辑地、清晰地表达某种观念意义,具有激活学习者相关知识经验的可能性。 b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越具体的内容越容易理解。 c学习材料的相对复杂性和难度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越简单的内容越容易理解。 学习材料的形式 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17、同样的内容,往往既可以用较抽象的方式来呈现,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来表现。 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a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言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b在具体讲述某一知识以前,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的有关经验的回忆; c在向学生陈述和解释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语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念之间以及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

18、富的总和。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从根本上说,人类创造了文化,并在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和提高了自身。年轻一代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成长为一定的社会成员。可见,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内容集中反映

19、在课程上,而课程本身既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模式对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时不太能看出这种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除了顺应它之外,别无选择。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是既定文化的消极产物,但文化模式确实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它的影响。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

20、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文化模式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a在教育目的与培养规格上:东方强调向内发展,完善自己,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培养出的人才应善于“克己”、“自省”、“反求诸己”;西方重视向外发展,对外在世界的征服,培养的人才应该不断地追求科学、追求力量。 b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东方重视修己治人的学问,轻视自然科学,鄙薄职业技术;西方强调要以自然界具有的东西为

21、出发点,算术、几何、天文学、地理学一直摆在重要地位。 c在教育态度与方法上:东方强调“师道尊严”、“唯上唯书”,注重思想传承、情感体验;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则比较注意师生平等、民主对话和逻辑推理。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从世界上看,美国教育在于培养能适应“民主社会”要求的理想公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英国看重涵养文化、陶冶品行及形成智能的训练,有明显的绅士教育的遗风;法国注重造就才智出众的精英;德国注重培养以国家为重的公民。教育传统上这些差异都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如在价值观念上,重视群体和谐,强调以民为

22、本,注重政治至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成名就;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思维与经验体悟,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演,重宏观思维与整体协调,轻微观分析与个体差异。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正是受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等倾向,在教育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重演绎轻归纳和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等特征。 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追根其溯源,都与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2.试论

23、杜威的教育思想。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杜威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其主要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的基础上的。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教育的新界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具体如下: (1)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观点,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存在。 b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

24、并且使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 论教育的目的 a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他要求教育要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b杜威认为强调过程内的目的,不等于否定社会性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论课程与教材 a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第一,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是由成人编写的、前人积累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代表成年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 第二,杜威认为分门别类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了,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第三,杜威认为旧课程和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的弊

25、端,就是社会精神的匮乏,他要求教材不能只从本身出发,而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b从做中学 第一,杜威以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第二,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在最终获取系统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a提倡反省思维 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即反省思维。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持续不断地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以解决困难,排除疑虑,解答问题。 b提倡五步教学法 杜威将思维的五步法运动到教学方法上,

26、指出了教学法的五个要素: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第三,占有知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这个问题; 第四,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通过应用检验自己的观念是否有效。 c实验主义 杜威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涉及到观察、分析、综合、想象、抽象、概括等多种能力的运用,还涉及间接经验的运用、假设的提出、假设的检验等方面,因此这种方法的运用过程更像是一种科学“实验”。 论道德教育 a力倡新个人主义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力倡新个人主义,认为新个人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无情的竞争,重视理智的作用。

27、b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施道德教育方面,他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要求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 c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 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内容、目的,也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 (2)评价 影响 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 20 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 b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c在杜威

28、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 局限性 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综上所述,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

29、路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3.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特点主要有: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儿童和青少年能动地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a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b儿童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

30、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因为他们在完成一定的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必须遵循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自然地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品德并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以及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

31、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开展德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学生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道

32、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知、情、意、行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与方法。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

33、,同时,它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14.结合实际论述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

34、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关系有: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这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要防止主张书本至上和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两

35、种偏向。教学过程要以间接经验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2)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掌

36、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 (3)处理好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推动其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 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

37、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提高思想,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和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伴随着非智力活动。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

38、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兴趣和情感是容易变化的。在教学中,应该按教学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本身,或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来调节非智力活动,从而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 (5)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 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非常重要,要防止任何一种偏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高效而顺利地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