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44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从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分数:2.00)A.科学化问题B.实践化问题C.规范化问题D.艺术化问题3.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分数:2.00)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4.下列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分数:2.00
2、)A.广义的教育概念几乎与生活同义B.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C.把教育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D.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5.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终身化理念出现在(分数:2.00)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6.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理论是(分数:2.00)A.人力资本理论B.筛选假设理论C.文凭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7.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体现了教育的(分数:2.00)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陛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8.儿童发
3、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分数:2.00)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全面发展原则D.系统性原则9.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不支持内发论的人物是(分数:2.00)A.高尔顿B.卢梭C.格塞尔D.桑代克10.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分数:2.00)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11.包含“两基”“两全”“两重”内容的法规是(分数:2.0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
4、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2.关于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的共同之处,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都认为课程要根据儿童的需要来确定B.都主张课程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C.都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D.都反对人文学科13.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分数:2.00)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14.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分数:2.00)A.主导作用B.主体作用C.引
5、导作用D.指导作用15.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坚持了(分数:2.00)A.巩固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可接受原则16.由若干教师合作完成一门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是(分数:2.00)A.协同教学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集体教学17.摸底考试是对学生的(分数:2.00)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18.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分数:2.00)A.教师B.德育原则C.学生D.德育影影响19.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分数:2.00)A.劳动B.课外活动C.校外活动D.教学2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
6、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分数:2.00)A.创造性特点B.复杂性特点C.稳定性特点D.长期性特点21.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分数:2.00)A.引导作用B.辅助作用C.主体作用D.主导作用二、辨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22.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23.终身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分数:2.00)_24.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生的研究。(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分数:2.00)_2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
7、.00)27.必答题(分数:2.00)_28.试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 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天才儿童,举办少年班,在其走过了 30年的 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向外界公布了少年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3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 31期学生 1220人,毕业的 1027人中,有 935人考取研究生,比例为 91。总体来看,少年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出国深造率高,就业面广,获国际大奖者多,回国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主要流向三个领域: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前沿;国内外工商、金融、IT 领域。 在毕业生的名单中,不难发现一
8、些闪光的名字:当年以 11岁低龄入校的78级学生张亚勤,曾是美国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像他这样年龄在 40岁左右、毕业 20年左右的学生,有 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任正教授,出现了众多国际知名大奖的得主。 87 级学生庄小威在 34岁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也是获得美国“天才奖”的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像她这样年龄 30余岁、毕业 10年以上的学生,超过 70人已经获得国际一流大学的终身教职除了科研领域,少年班毕业生也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立脚生根”。 据介绍,科大少年班前 16届毕业生(19
9、83-1998 年)共 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只有约 20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另有一大批毕业生在 IT、金融、制造、媒体等领域里崭露头角。但恰是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质疑。按照少年班成立时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标准来评判,大家发现如今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对此,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解释说,少年班成立 30年来,根据智力早慧少年的特点,已经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从成才率的角度说,少年班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泯然众人矣”。在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的案例
10、。最典型的是昔日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 1至 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分数:2.00)_29.下面的材料讲述的是一名考上外地名牌大学的沈阳女孩因不会做家务而退学。阅读下列材料,试运用教育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据 2011年 8月 26日华晨商报报导,小菲是个准大学生,今年高考她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专业也很热门,8 月 28日就正式开学了,可在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后,小菲却哭着告诉爸妈自己不想去南方,想再复读
11、一年考本地的大学,原因是离开了家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据小菲自己所述,刚出生时父母工作忙,她是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后才回到家里,可能是父母觉得对她愧疚,回家后使劲地补偿她,吃完饭连洗碗都不舍得用她,她倒开水也会被制止,“我知道爸妈疼我,尤其是我妈,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上了高三,妈妈对她的照顾更周到了,每天和小菲一起睡,但会比她早起一小时做营养餐给她。晚上小菲不想学习了,妈妈就连打带闹把她弄精神,对此小菲觉得妈妈很烦。高考估分时预计的成绩不错,父母想让她报考沈阳本地的大学,可小菲拒绝了,她当时的想法是摆脱父母的控制,于是报考了南方的一所大学。 8 月初,录取通知书到了,一家人都很高兴,可当天下午,
12、小菲的奶奶突然病了,爸爸、妈妈都赶到了医院。当天晚上小菲一个人在家,在楼下买了饭,吃完就把碗筷放在水池里,想洗出来却把碗打碎了,“收拾碗的时候把手指划破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我连袜子都洗不好,离开妈妈我怎么生活啊,要是生病了怎么办”小菲说着又哭了,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和同寝室的人相处,也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她后悔了,不想去南方上学了。(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44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从教育
13、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分数:2.00)A.科学化问题 B.实践化问题C.规范化问题D.艺术化问题解析:解析:本题出自201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本书简称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一)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学最初只是人们对教育经验的一种总结,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教育研究也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教
14、育学的科学性不强,教育学是否称得上是一门科学一直是人们怀疑、争论的焦点,使教育学科学化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共同的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 A。3.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分数:2.00)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自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教育学形成了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中,实验教育学的
15、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斯普朗格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和布厄迪尔等人。因此,正确答案为 A。4.下列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广义的教育概念几乎与生活同义B.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C.把教育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D.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
16、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显然与生活本身并无太大差别。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教育的内涵上看,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正确答案为 D。5.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终身化理念出现在(分数:2.00)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
17、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五条“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终身教育思想是 20世纪 60年代,由保罗朗格朗提出,20 世纪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给予确认,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因此,正确答案为 D。6.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理论是(分数:2.00)A.人力资本理论 B.筛选假设理论C.文凭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第一条“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
18、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选项 B、C 是同一种理论的不同名称,可以排除。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强调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有所不同。劳动力市场理论并没有关注资本和投资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A。7.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体现了教育的(分数:2.00)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陛化功能 C.个体谋生功能D.
19、个体享用功能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第(三)条“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理解程度。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包括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并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度;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表现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表现为向学生传授谋生的本领并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因此,正确答案为B。8.儿童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这要求
20、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分数:2.00)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全面发展原则D.系统性原则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一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儿童发展的顺序性特点,要求教育要坚持循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因此,正确答案为 B。9.关于人
21、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不支持内发论的人物是(分数:2.00)A.高尔顿B.卢梭C.格塞尔D.桑代克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和外铄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代表人物有高尔顿、格塞尔。卢梭重视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属性善论者,因此也属于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
22、的,被称为外铄论,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支持外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D。10.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分数:2.00)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掌握情况。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
23、发展。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 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85 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没有这方面的具体内容。此外,1986 年义务教育法的提法与本题也非常接近: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
24、、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 A。11.包含“两基”“两全”“两重”内容的法规是(分数:2.0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的把握程度。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
25、全”“两重”。因此,正确答案为 B。12.关于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的共同之处,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都认为课程要根据儿童的需要来确定B.都主张课程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C.都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D.都反对人文学科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一条“课程与课程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流派的把握程度。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反对把教材当做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存在主义课程论也主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
26、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在对待人文学科的态度上,存在主义课程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并不看重人文学科。因此,正确答案为D。13.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分数:2.00)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三条“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取向的把握程度。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种认识的相应的
27、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主要有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互相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C。14.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分数:2.00)A.主导作用 B.主体作用C.引导作用D.指导作用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三条“教学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主要
28、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做到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因此,正确答案为 A。15.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坚持了(分数:2.00)A.巩固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D.可接受原则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五条“教学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量力性原则主要指教学的内容、分量和进度是学生能够接受的
29、,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可接受原则是量力性原则的别称。本题的做法反映的是系统性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B。16.由若干教师合作完成一门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是(分数:2.00)A.协同教学 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集体教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六条“教学组织形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握程度。综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困难就是教师问题,由于综合课程综合了众多的学科,使得由单一学科培养的教师难以胜任,由若干教师合作来完成一门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一种解决策略,这种教学叫做协同教学或合作教学,指的是任课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
30、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复式教学是在落后地区为解决教师和教室不足的问题而采取的由同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对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集体教学是相对于个别教学而言的,即班级授课制,是由一位教师同时教一个班级的学生。因此,正确答案为 A。17.摸底考试是对学生的(分数:2.00)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九条“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种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学习
31、过程及结果的测定:终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显然,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是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选项 B是干扰项。选项 D,总结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别称。因此,正确答案为 A。18.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分数:2.00)A.教师B.德育原则 C.学生D.德育影影响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三条“德育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内涵的掌握情况。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保证,德育影响包括
32、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是德育过程的中介。因此,正确答案为 B。19.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分数:2.00)A.劳动B.课外活动C.校外活动D.教学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六条“德育途径”,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途径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对于德育也很重要,但不是基本的途径,只是必要的辅助途径。因此,正确答案为 D。2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分数:2.00)A.创造性特点B.复杂性特点C.稳定性特点D.长期性特点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
33、教师与学生”之第一条“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人才培养是连续的,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因此,正确答案为 D。21.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分数:2.00)A.引导作用B.辅助作用C.主体作用D.主导作用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教师与学生”之第三条“师生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对师生关系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民主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在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上都要互相尊重
3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不代表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平均的,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要想使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就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起到唤起学生求知欲,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D。二、辨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22.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23.终身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终身教育源于 20世纪 50、60 年代的西欧。法国 1956年议会立法文件中首次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 把终身教育理论推进为
35、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著作是终身教育引论。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被推广。 197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主任戴夫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20个方面,其中包括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因此,认为终身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想法是错误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的特征。 197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主任戴夫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20个方面: (1)终身教
36、育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2)终身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3)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4)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所有阶段的教育,而且全面地看待教育。 (5)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学习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6)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儿童与它接触时开始的。 (7)中小学、大学和训练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不过是终身教育机构的一种。它们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也不再能够脱离其他社会教育机构而存在。 (8)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9)终身教育在横
37、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 (10)终身教育与拔尖主义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张教育的民主化。 (11)终身教育的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面,既有机动性,又有多样性。 (12)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进行生动有力的探讨,它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开发,自行变更学习内容和学习技术。 (13)终身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4)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 (15)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 (16)终身教育实行补正的技能,克服现行教育的缺点。 (17)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 (18)实施终身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前提
38、条件: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能力。 (19)终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组织化的原理。 (20)在付诸实施方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体系。24.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生的研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尽管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以及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但还应包括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9、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逻辑架构、探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的掌控水平等的研究。因此,将课程目标的来源窄化为对学生的研究的观点是错误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来源的知识点。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的过程中,需要交代课程目标的含义以及课程目标的来源确定的依据。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考评。)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此问题可以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的基本程序来考查
40、。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布置和检查作业是课堂效果经常性的反馈环节,是上课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辅导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业考评是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2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
41、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7.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8.试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 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天才儿童,举办少年班,在其走过了 30年的 2008年,中国科技
42、大学向外界公布了少年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3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 31期学生 1220人,毕业的 1027人中,有 935人考取研究生,比例为 91。总体来看,少年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出国深造率高,就业面广,获国际大奖者多,回国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主要流向三个领域: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前沿;国内外工商、金融、IT 领域。 在毕业生的名单中,不难发现一些闪光的名字:当年以 11岁低龄入校的78级学生张亚勤,曾是美国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像他这样年龄在 40岁左右、毕业 20
43、年左右的学生,有 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任正教授,出现了众多国际知名大奖的得主。 87 级学生庄小威在 34岁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也是获得美国“天才奖”的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像她这样年龄 30余岁、毕业 10年以上的学生,超过 70人已经获得国际一流大学的终身教职除了科研领域,少年班毕业生也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立脚生根”。 据介绍,科大少年班前 16届毕业生(1983-1998 年)共 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只有约 20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另有一大批毕业生在 IT、金融、制造、媒体等领域里崭露头角。但
44、恰是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质疑。按照少年班成立时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标准来评判,大家发现如今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对此,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解释说,少年班成立 30年来,根据智力早慧少年的特点,已经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从成才率的角度说,少年班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泯然众人矣”。在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昔日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 1至 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是天才儿童。他们获得了较好的遗传素质,在智力发展上远远超出正常人,因此,被称为天才儿童或早慧儿童。他们智力超常、兴趣广泛、能力超强、善于学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正常人需花费很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