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40560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类试卷】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文景之治(分数:5.00)_2.张居正(分数:5.00)_3.文字狱(分数:5.00)_湘军_5.辛丑条约(分数:5.00)_6.新生活运动(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60.00)7.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分数:10.00)_8.简述宋代理学内容。(分数:10.00)_9.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主要措施。(分数:10.00)_10.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数:10.00)_11.简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分数:10.00)_12.

2、概述中共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情况。(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3.论述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分数:10.00)_14.论述明清赋役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分数:10.00)_15.试论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何不同。(分数:10.00)_苏州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文景之治(分数:5.00)_正确答案:(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的局面。汉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余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

3、息的政策,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解析:2.张居正(分数:5.00)_正确答案:(明朝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他在明穆宗时入阁,明神宗时成为首辅大臣,对明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加强内阁职权,抑制宦官势力;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重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将水患变成水利;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扭转了边防的败坏局面。编有张文忠公全集。 )解析:3.文字狱(分数:5.00)_正确答案:(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

4、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明清统治者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大兴,见于记载的有七八十起。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解析:湘军_正确答案:(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 年,帮办湖南团练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编练而成,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全军受曾国藩统辖。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

5、棠、曾国荃、刘坤一等。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解析:5.辛丑条约(分数:5.00)_正确答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 年 9 月 7 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 11 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的 12 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

6、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 )解析:6.新生活运动(分数:5.00)_正确答案:(1934 年蒋介石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 年 2 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 年 7 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的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 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解析:二、简

7、答题(总题数:6,分数:60.00)7.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分数:10.00)_正确答案:(秦始皇于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秦朝颁行了若干项新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措施,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虽只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20 世纪 50 年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1)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秦朝创设皇帝制,在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

8、推行的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2)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好的影响。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大将军蒙恬率军 30 万北击匈奴,至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9、 年)终于夺回“河南地”。为了进一步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 211 年迁 3 万户居民到此开拓边疆。为抵御匈奴侵扰,秦朝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诸国的北方边墙,对其加以整修连贯,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解析:8.简述宋代理学内容。(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代表人物 (1)程颢、程颐。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先驱。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程颐将人性的两个层次命

10、名为天理、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论理气心性,又必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依归,将自然、道德合二为一。程颢的观点和程颐有一些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 (2)朱熹。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颐,也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等人的观点,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3)陆九渊。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因而有心学之称。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

11、并承袭和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二)官方地位的确立 理学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朝时期。淳祜元年(125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解析:9.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主要措施。(分数:10.00)_正

12、确答案:(1)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 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 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升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自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六部以吏部掌职官最为重要,户、兵二

13、部的权利稍次。不过明代的六部只是具体的办事机构。 (2)建立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剧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洪武十五年(1382 年),他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特别到英宗时,小皇帝九岁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章奏皆由阁臣票拟呈进,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 所谓票拟,即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

14、,呈进皇帝。皇帝看过之后,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这叫作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上,内阁仍只是辅政机构。(3)设立五军都督府。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是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的机构(调兵必须奉旨),但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则是主管军籍和军政的机构,虽然分领在京及在各地的军队,但不能自己调遣军队及任命将领。这二者互

15、相钳制,又都不能指挥军队,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操于皇帝手中。 (4)建立监察制度与三法司。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 人,职纠内外官员。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共 50 余人。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察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 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指明代重大刑狱要由上述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

16、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审判和监察制度。刑部属六部之一,掌天下刑名、关禁之政令。大理寺是复审平反刑狱的机构,明代沿袭旧称,仍设大理寺卿一人,下设左、右二寺。虽刑部、都察院审理,审查过的案件均应由大理寺复查、驳正。三法司并行体现了明代司法的慎刑原则,防止司法监察权过于集中,滥用职权。 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长官为通政使。朱元璋认为政务如水,应当使之常通,即下情上达之意,所以这个机关以通政为名。通政司地位仅次于六部和都察院,并与部、院和大理寺卿等并称为“九卿” (5)设置厂卫制度。洪武十五年,太祖改革禁卫军时,建立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17、锦衣卫”。锦衣卫主官为卫指挥使,“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因特殊的职责,锦衣以皇室安全为由,经常四处秘密调查,庭外用刑。明前期的“厂”指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立的东厂。东厂全称“东辑事厂”,是宦官组成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东厂设掌印太峪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它和侍卫亲军的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毋须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明中期,还设置过性质类似的西厂和内行厂等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厂卫虽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性质大体相同,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6)成立三司。洪武九年(1376 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简称为布政司,主管一省的民

18、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 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彼此不相统属,各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如布政司与六部发生联系,也与都察院有联系。按察司听命于刑部、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五府。这样,三司分权鼎力,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但事无统属,运转不灵。所以明中期以后,朝廷纷纷派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各差,以驾于三司之上。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名,只是一种差遣。 (7)实行卫所制度。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叫作“卫所制度”。大致 5600 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一卫辖有 5 个千户所,每千户所 1120 人

19、,设千户 1 人。千户所辖有 10 个百户所,每百户所 112 人,设百户 1 人。百户所辖有总旗二,小旗十。约 50 人为一总旗,一个总旗领 5 个小旗,约 10 人为一小旗。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自京师至府、县皆有卫、所。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解析:10.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数:10.00)_正确答案:(1859 年 4 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歼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 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

20、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而,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

21、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解析:11.简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分数:10.00)_正确答案:(1898 年,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 (1)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部都是孔子自己撰著的,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范本。他认为“六经”中所称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人的议论创作出来的。孔子改制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

22、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为变法维新说扫除思想障碍。 (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又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阶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他并且进一步把“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世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依照这种进化史观,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维新寻求理论支持。)解析:12.概述中共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情况。(分数:10.00)_正确答案:(1920 年初,上海、北京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组织。

23、同年 4 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了解中国的政治情况。维经斯基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此后,共产党组织便在各地出现。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 1920 年 8 月在上海建立的,由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发起,推陈独秀为书记。1920 年 9 月,上海共产党组织把新青年作为它的机关刊物。11 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 北京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于 1920 年 10 月,成员先后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张太雷等人。 1920 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举行会议,成立了武汉共产党组织。19

24、20 年 12 月左右,王尽美与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一部分骨干,秘密建立了山东的共产党组织。最初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 广东的共产党组织建立于 1921 年 1 月,是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的。最早的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 1920 年 8 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建立了湖南的共产党组织。蔡和森等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在法国更多地接触到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在会员中进行了改造中国与世界和建党问题的讨论。 1921 年初,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由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组成。蔡和森曾打算在法国建立共产党。在日本也有共产党的成员,他们是在国内

25、参加建党酝酿活动后去日本的。 上述早期共产党组织,名称不一,但都是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后,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大大前进了一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都积极进行着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3.论述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 年),北魏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

26、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二)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 年),任魏主客给事中的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当年十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其主要内容是:(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2)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

27、同。壮牛一头,受田三十亩;每户限受四牛之数,不再给桑田。(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为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公田”或“职分田”。 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而是国家利用国有土地和农民原有的土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控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但均田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并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解析:14.论述明清赋役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分

28、数:10.00)_正确答案:(一)一条鞭法 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土地兼并在猛烈地发展,一是商品经济在迅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能不改变,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大力推广。主要内容是:(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全部折成银两,合并

29、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 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二)摊丁入亩 清朝建立后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长期的战乱,再加上官吏和地主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将贵族、官吏和地主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贫困劳动者身上,政府面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的尴尬境地。 康熙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减轻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

30、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人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行,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全国除奉天省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摊丁入亩。这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人丁税彻底被废除。 摊丁入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解析:15.试论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何不同。(分数

31、:10.00)_正确答案:(1)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经济上,清政府财政经济危机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国际地位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 (2)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100 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