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29022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产生的 CO2运输到血液中,最终排出体外,至少穿过几层细胞膜 A 5层 B 7层 C 9层 D 11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骨骼肌产生的 CO2运输到血液中,最终排出体外,至少依次穿过的细胞膜是骨骼肌细胞膜、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壁、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壁、肺泡壁共 7层细胞膜。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物质交换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两种基因组成,发现甲为 AaB,乙为 AABb。对于甲缺

2、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 D可能是男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缺少一个基因可能是该基因在 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或等位基因,也可能是染色体的缺失,还有一种可能是该细胞中缺少了一条染色体。基因突变只能改变基因的类型而不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所以选 C。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变异来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有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 XXY的色盲男孩,其原因是 A初级卵母细胞性染色体未分开 B次级卵母细胞性染色体未分开 C初级精母细胞性染色体未分开 D次级精母细胞性染色体未分开 答案: B 试

3、题分析:父亲色觉正常,而孩子色盲,可知父亲没有将 X 染色体传递给孩子,“XXY色盲 ”是由异常的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结合产生的。母亲正常,必然带有色盲基因,并且传给后代两个色盲基因,可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带有色盲基因的 X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生成了含有 XbXb的异常卵细胞,和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就有了一 个 XXY的色盲孩子。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异常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有关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

4、形成 B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压片四个步骤 C在低倍镜视野中,只要看到含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即可判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 D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中,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A正确;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压片四个步骤, B正确;由于实验材料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未知,则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含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不可判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 C错误;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可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5、 ”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 基因 A、 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生存环境一旦改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都不能适应新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接近于 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生存环境一旦改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不能适应新环境, A错误;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 A

6、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 会逐渐降低至0, B正确;同理, 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可能逐渐降低至与 a基因频率相等, C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基因频率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基因 A与 a1、 a2、 a3之间转化如下图所示,该图不能表明的是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基因突变频率低且大多是有害的 C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D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图表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多方向性),原

7、因是复制过程中,差错可能出现在基因的两条链上的任何一个部位。等位基因( A、 a1、 a2、 a3互称等位基因),并通过突变相互转化。 ACD正确;由于本图指某个基因位点的突变情况,不能体现基因突变频率低且大多是有害的,应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 A、 a表示) 占 9%,那么该性状的 AA、 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A 0.9、 0.82 B 0.36、 0.55 C 0.49、 0.42 D 0.18、 0.73 答案: C 试题分析:已知隐性性状者即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8、9%,那么 a基因的频率为 0.3,则 A的基因频率为 1-0.3=0.7。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A%A%=0.70.7=0.49; Aa%=2A%a%=20.70.3=0.42,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计算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 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9、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正确;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错误;所以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 98的甲虫死了,约 2的甲虫生 存下来,生存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

10、 A有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个体存在 B以前喷过的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C约有 2的甲虫吃到未沾农药的叶片 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个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农田使用某种农药后,大部分的农业害虫会因为没有抗药性而死亡,但是某些具有抗药性突变的个体则可以经自然选择作用而生存下来, A正确;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则存活的害虫对以前的农药有抵抗力,但对新的农药没有抵抗力, B 错误;所有的叶子表面都有农药,不存在约 有 2的甲虫吃到未沾农药的叶片, C错误;昆虫是否死亡跟甲虫是否强壮没有必然的联系;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和生物

11、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a、 b、 c、 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添、三体、 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 染色体片段增添 C三体、染色 体片段增添、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添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 a所示细胞中,只有一组同源染色体为三条,其余皆为两条,可知为三体;图 b所示细胞的染色体上链增加了一部

12、分(片段 4),为染色体片段增加;图 c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故为三倍体; d图细胞的染色体下链缺失了片段 3和 4,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以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类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必需经过生殖隔离, A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错误

13、;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血浆蛋白、关节滑液和葡萄糖 血红蛋白、 O2和脂肪酸 葡萄糖、 CO2和维生素 B 胆汁、呼吸酶和氨基酸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关节滑液是组织液的一种;葡萄糖、维生素 B、氨基酸、 O2和脂肪酸都是内环境提供给细胞的营养; CO2是细胞代谢排到内环境中的废物;血红

14、蛋白、呼吸酶是细胞内部的成分;胆汁是外环境成分;所以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较过程 b和 c更为重要 组织液中的 CO2有害无益 组织液中的物质含量时刻都在变动 过程 b或 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为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 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三者都非常重要, 错误;组织液中 的 CO2可调节呼吸运动,还可作为缓冲物质,

15、并非有害无益, 错误;内环境包括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物质含量时刻都在变动, 正确;过程 b或 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水肿, 正确;所以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和 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要尽快培育出基因型为 aabb的新品种,最方便的育种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 答案: B 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要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操作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不是最简捷的,

16、A错误。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 aaBB,只要两亲本杂交,得到 F1为 AaBb,再让 F1自交(雌雄同株的植物)或 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动物及雌雄异株的植物)即可得到 aabb的新品种,而且新品种一旦得到,就可稳定遗传,操作简单,所需时间与单倍体育种一样,最简捷, B正确。人工诱变有不定向性,不易得到人类需求的品种, C错误。细胞工程育种导致染色体加倍,称为多倍体,即基因型 为AaaaBBbb的品种,不符合需求,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

17、论的能力。 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属于 A均为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B甲为基因重组,乙为基因突变均为可遗传变异 C均为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 D甲为基因突变,乙为基因重组均为可遗传变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图中的 “a”基因是从 “无 ”到 “有 ”,属于基因突变;乙图中的 A、 a、B、 b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属于可遗传变异,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的病

18、毒。下图是对此后 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以上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逐代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毒性减小。兔和病毒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病毒与兔之间是相互选择的。病毒、兔均有多种突变性状 (变异不定向的 )。对于病毒而言,毒性小的变异可以使相应的病毒不会导致其宿主兔死亡而得以增殖,此变异为有利变异;对于兔而言,对病毒抗性强的变异才能使其生存并繁衍下去。两者的相互选择,使各自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使兔的抗性增强而死亡率下

19、降,使病毒的毒性下降而增殖能力增强。据此分析可知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 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有识图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能力。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又大多有害,所以对生物进化并不重要 B相同的环境中,适应性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虽然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又大多有害,但对生物进化很重要, A错误;相同的环境中,适应性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 AA和 Aa,

20、B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C正确;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有一种乳酸菌,塑料在它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无毒物质,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严重的 “白色污染 ”。培育这种专门 “吃 ”塑料的细菌方法是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答案: B 试题分析: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可遗传 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能分解这种塑料的乳酸菌应含有相应的酶,控制合成该酶的基因从无

21、到有,应属于基因突变。以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的变异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 2是由物种 1形成的,则物种 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 1形成物种 2的必要条件是隔离 D若种群 1与种群 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 A 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

22、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 2与物种 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C 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育种方式各不相同,其中生物学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太空椒 无子西瓜 矮杆抗病杂交水稻 青霉素高产菌株 八倍体小黑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太空椒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突变;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

23、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是多倍体育种;矮杆抗病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三倍体西瓜不结籽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它是一个新物种 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更为常见 八倍体小黑麦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的新物种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多倍体的形成可能因有丝分裂过程异常造成 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休眠种子是诱发多倍体形成的有效方法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答案

24、: A 试题分析: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不是一个物种,故 错误;多倍体植物常见 ,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多倍体动物,故 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故 错;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由于骡子不育,且马和驴都是二倍体,因此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蜜蜂中的雄峰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因此雄峰是单倍体,故 正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能形成多倍体,故 正确;获得单倍体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同时单倍体是高度不育,因此单倍体没有种子,故 错;获得多倍体植物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故 错,故选 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和多

25、倍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 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是共同进化的,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A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B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错误;捕食

26、者的存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与积累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 形成过程是先出现地理隔离后慢慢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变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A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

27、化的方向, C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注射抗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性流感的发生。但是,流感似乎防不胜防,不断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这些不断出现并引起 流感暴发的新病毒是 A病毒对新环境适应的结果 B定向突变的结果 C病毒对疫苗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流感病毒是一种 RNA病毒,由于 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所以防不胜防,但变异的流感病毒能否流行取决于自然选择。正因为R

28、NA病毒易变异,所以疫苗的研究总是滞后的,所以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免疫预防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A人工选择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由交配 答案: D 试题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人工选择中总有一些个体被淘汰,会改变基因频率;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因而会改变基因频率;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会改变基因的种类或数量,因而也会改变基因频率;自由交配的过程中只有基因重组,没有淘汰个体,不会改变基因频率。选 D。 考点

29、: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B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工程是 DNA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A正确;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大都是有益的, B错误;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的实质属于基因重组, C正确;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关于基因突变的下列叙

30、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引起的 C基因突变只有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才能发生 D基因突变的突变率是很低的,并且大都是有害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A正确;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引起的, B正确;基因突变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内部因素作用下都可能发生, C 错误;基因突变的突变率是很低的,并且大都是有害的, D正确。 考点:本题考 查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31、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与染色体变异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B猫叫综合征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第 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C两条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必然会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及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A正确;猫叫综合征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第 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B正确;两条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若互换的片段相同则不会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C错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及排列顺序发生

32、改变,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是单倍体 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能形成 可育的配子 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一定是纯合子 是二倍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得到四倍体,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则该新植物是单倍体,细胞内含有 2个染色体组。所以体细胞内有同源染

33、色体,能形成可育的配子。由于无法确定基因型,所以也就无法确定该新植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 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 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 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的序列,可以确定这 3种突变( DNA分子的改变)最可能是 A突变基因

34、1和 2为一对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3为一对碱基的缺失 B突变基因 2和 3为一对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1为一对碱基的缺失 C突变基因 1为一对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2和 3为一对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 2为一对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 1和 3为一对碱基的增添 答案: B 试题分析:因为突变 3并没有造成氨基酸的改变,所以突变 3只有一对碱基发生替换,而 1对碱基发生替换不一定造成氨基酸改变,因为某些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而突变 2 只造成苯丙氨酸改为亮氨酸,其后的氨基酸并没有改变,所以突变 2也只能有一对碱基的替换。而突变 1在亮氨酸 以后的各个氨基酸都发生了改变,因而在决定亮氨酸的基因处增

35、加或缺失了一对碱基,就会造成决定亮氨酸以及以后的各个氨基酸的基因都会发生改变。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型 A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所生的孩子可能患哪种遗传病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血友病 C 21三体综合症 D白化病 答案: C 试题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和白化病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患者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都正常。由图形可知,类型 A的卵细胞比正常卵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若该卵细胞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则所生的孩子也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成为三体,所以选 C。

36、 考点:本题考查异常减数分裂和三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 XY型),体细胞中有 20条染色体。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状况应是 A 18 XY B 18 XX C 18 YY D 18 XX或 18+YY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 XY型),体细胞中有 20条染色体。则其花粉粒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9+X或 9+Y。秋水仙素能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所以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状况应是 18 XX或 1

37、8+YY,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长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从而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意味着种群进化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A正确;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B正确;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不可育,因而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C正确;长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通过逐

38、代自然选择,抗药性个体逐代积累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生 物进化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已知小麦无芒 (A)与有芒 (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 A是否突变为基因 a,有人设计了以下 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 无芒 有芒 (AAaa) B 无芒 有芒 (Aaaa) C 无芒 无芒 (AaAa) D 无芒 无芒 (

39、AAAa) 答案: A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又要在子代中能直接观察到 A是否突变为 a基因,可以用 AA的花药和 aa的雌性,如果突变成为了 a子代就会出现有芒和无芒 1:1的现象,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C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D青霉菌经过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在

40、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A正确;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C正确;青霉菌经过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D正确。所以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意在考 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某二倍体植株的下列部分,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肯定能获得纯合子的是 A雄蕊 B雌蕊 C花粉 D子房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倍体植株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经

41、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所以选 C。雄蕊和雌蕊中都既含有体细胞也含有配子,子房细胞是体细胞,二倍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若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就可得到杂合子, 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如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图中 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 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且产生后代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

42、成的前提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 A 错;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故 C 错;据图可知,当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发生较大变化时,产生生殖隔离后就形成了新的物种,故 B正确;据图可知,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 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

43、,正确的是 年 份 AA(%) Aa(%) aa(%) 第一年 30 40 30 第二年 25 50 25 A.该种群中 Aa个体更适应环境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变化较大 D该种群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值可计算出:第一年 A基因频率为 50%, a基因频率为50%;第二年 A基因频率为 50%, a基因频率为 50%,所以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生物没有进化, B正确;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可推测该种群基因突变没有发生, D错误;生活环境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小 C错误;该种群生存的环境中不存在自然选择,因而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概率相同, A错

44、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25%, Aa占 50%, aa占 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强弱表现为: AA Aa aa。下图中比较准确地表示 A和 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 aa个体的生存能力较弱,故 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 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但 AA个体的生存能力与 Aa相同,所以 a的基因频率不能降为 0。选 A。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

45、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 C基因型为 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 A基因的频率大于 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改变, A错误;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 B 正确;基因型为 A

46、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若不考虑自然选择,则 A基因的频率等于 a基因的频率, C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由于男性只要含有色盲基因就一定是患者,女性若含有色盲基因即可能是色盲患者也可能是携带者,所以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 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综合题 (每空 2分 共 20分)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 VC的二倍体( 2n=58)小野果。下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 aa)

47、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 ( 1)各代号表示的育种类型中: 表示 表示 。 ( 2) 过程用到的药剂是 ,原理是 ( 3)若 过程是自交,则产生的 AAAA的概率是 。 (4)若 过程是杂交,产生的 AAA植株,其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 ,该植株所结果实无籽的原因是 ; AA植株和 AAAA植株是否为同一个物种,并说明原因 。 ( 5) 过程中用到的工具酶是 。 AAA的细胞成功接受抗虫基因 B后,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幼苗,移栽后长成 AAAB的抗虫新品种植株,这种变异属于 。 答案:( 1)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 2)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3) 1/36 ( 4) 87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能可育(有效)的配子 不是, 杂交后代不育 ( 5)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基因重组 试题分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