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0429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通过考古发现,在云南元谋县通过考古发现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本题选 B。 考点: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我国境内最早人类的识记能力,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教材重点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你认为这是对哪一部史学著作的评价( ) A汉书 B史记 C资治通鉴 D离骚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鲁迅先生对一部史学著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 “史家之绝唱 ”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无韵之离骚 ”是指其文学成就,开辟史书撰写的新体例的史学著作无疑是史记, A 项是一部断代史,写于史记之后,所以排除,C项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排除, D项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创作的,排除,本题选 B。 考点:司马迁和史记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既考察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也考察学生对史记历史知识的史记,理解古诗句对于学生来说可

3、能难度大些,这里关键的是 “史家 ”“绝唱 ”这些信息,理解了这些,解答这道题就顺利了。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东汉的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 “医圣 ”。他撰写的一部著名医学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汉代时期医学成就的识记,汉代有两个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其中张仲景收集许多民间秘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为 “医圣 ”,A 项是数学成就,B项是农学成就, D项是明朝时期,李 时珍写的一部医学著作,本题选 C。 考点:汉代的医学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

4、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秦汉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造纸术的改进,数学,医学,天文学,宗教,哲学,史学,考古学成就突出,医学成就在教材中国是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问题,属于送分题。 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 A公元 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公元 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公元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公元 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题目中 A项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 B项建立了魏政权,但蜀国和吴国政权还

5、没建立起来,还不能称三国鼎立, C项刘备建立了蜀政权,但江南的吴还没有建立, D 项孙权称王建立吴才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本题选 D。 考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史实的识记能力,三国鼎立的形成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可直接解答,属于送分题,另外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和外交同学们都要认真掌握理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种植水稻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稻麦间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6、:此题以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为素材命题,考察江南经济的开发,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以后的统治者国家的财政大都依赖于江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都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史实,本题选 D。 考点:江南经济的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史实的识记能力,但本题以白居易的诗歌为素材命题,命题形式新颖,考察角度巧妙,学生一把根据课本知识就可得出答案:,思想文化一般都会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这里给同学们提醒的是各学科的交叉,所谓 “文史不分家 ”,对一些古诗句诸如 “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就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等等,对一些文学著作,同学们不妨经

7、常思考一下,看它们的意境,分析它们和我们课本上那些知识有关。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 “北麦南稻 ”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 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分析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

8、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 饭等北方食品,因此本题选 D。 考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江南经济的开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该题的另一个考察角度是: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1)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2)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南方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4)水利工程的修建 A (1)(2)(3)(4) B(2)(3)(4) C(1)(2)(4) D(1)(3)(

9、4)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 用汉姓 穿汉服 说汉话 与汉人通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史记能力,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 A。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改革措施和意义影响要重点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叙述的非常清楚,学生根据课本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

10、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 ) A华佗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张衡 答案: C 试题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成就巨大,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突出成就是取得了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割圆术,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 3.1415926-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题目中 A项是三国时期的医学家, 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 D项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 C。 考点:祖冲之与圆周率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圆周率的识记能力,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被

11、人们誉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的艺术是( ) A陶潜的诗 B王羲之的书法 C顾恺之的画 D云冈石窟的浮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的识记能力,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题目中的 A项是田园诗歌, C项是绘画艺术, D项是浮雕艺术,根据所学知识,王羲之的书法或 “端秀清新 ”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本题选 B。 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都是要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

12、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A丝织技 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的史实,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木简,竹木简比较笨重,携带非常不变,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改变了过去用竹木简书写不方便携带的现状,因此本题选 D。 考点:造纸术的改进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造纸术的改进,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而且造纸术后来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也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3、,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引起重视。 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身份开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世,泽及后人。这里的 “他 ”指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蒙恬 D玄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的识记,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积极活动,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来汉朝,后来西域各国都归附西汉,公元前 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至此,新疆地区归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张骞的努力,形成了丝绸之路,本题选 A。 考点:张骞通西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张骞通西域是

14、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都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另外,于此有关的诸如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经过国家,西域的地理位置以及班超后来对西域的经营同学们都要好好把握。 20世纪 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 、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的是要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如 “秦代封泥 ”,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等,这些重要信息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郡和

15、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郡县制取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 B项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 D项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只有 C项正确。 考点:秦朝的郡县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 对题目中的几个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分析出当时出现的郡和县,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得出印证的是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 ”2005年 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到陕西省黄陵县祭拜了 “天下第一陵 ”,你知道他祭拜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吗?( )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人文始祖皇帝的

16、识记能力,本题以台湾国民党主席宋楚瑜来黄陵县祭拜为素材命题,形式新颖,构思灵活,题目中 “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 ”表达了华夏之孙对皇帝的敬仰之情,相传皇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成为人文始祖,此题选 A。 考点:皇帝 -人文始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人文始祖皇帝的识记能力,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族的祖先,这个知识点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属于送分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 ) A中 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中 A项是秦朝建立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7、 B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实行的地方制度 -郡县制。 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的政治制度, D项世袭制是君权社会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因此本题选 C。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这个知识点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表述的非常清楚,学生 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春秋五霸 ”中,以 “尊王攘夷 ”谋略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的

18、识记情况,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东方的一个大国,人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革军事,同时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号令其它的诸侯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本题选 A。 考点:春秋五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同学们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基本知识都要识记清楚;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对商鞅变法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得到发展 B军队战斗力增强 C商鞅被处死,变法失败 D秦

19、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理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当中最成功的一个,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富强的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增强,经济得到发展,虽然后来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存在下来,所以,不能说商鞅变法失败了,选 C。 考点:大变革时代的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识记能力和对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一要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识记清楚,二要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理解清楚,商鞅虽然死了,但其改革的成果和对秦国的作用却存在下来了,这是理解的重点,也是解题的关 键。 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

20、鼎 B四羊方尊 C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D编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B项是青铜器的精品, C项是与商周同时期的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出产制造的, D项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本题选 A。 考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 重要文物,青铜器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回答,属于送分题。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21、中热播的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孔子的弟子编撰的论语的识记能力,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言论后来都被弟子记载在论语里,题目中 B项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C项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D项是西汉时期的儒者,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排除 B,C,D本题选 A。 考点: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人物,同学们

22、要注意重点识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在教材中是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该题还有一种考察角度: 把下列人物和与其有关的思想,著作连接 孔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韩非子 德政 孟子 论语 董仲舒 法制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有( ) 是春 秋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 位于岷江中游 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 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的基本解法是用排除法,在下面的 中找出一个或两个与题目不符的排除,一般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答案:就会得出了,分析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23、题目中 说是春秋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明显不对,排除 , 选项中只剩下 A, B两项了,关键是分析 对不对,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 ,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红。所以 对,该题选 A。 考点:著名的都江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辨别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题型,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这种题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排除法,分析题目中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把题目所给的 中和题目不相符的排除掉,一般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上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李白称赞他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24、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 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扫灭六国,虎视天下,(这样的气势)是何等英雄啊!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李白是在赞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选 A。题目中的 B,C,D三项都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应排除。 考点:秦始皇统一六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李白的诗句的含义,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句表现当时的历史史实,表达心中的感情,提醒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

25、,对教材中的一些重要诗句,材料,图片等历史素材要认真分析,理解。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7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苛政猛于虎也。 请回答: ( 1)这些材料是谁的名言?( 1分)他生活在哪个时期?( 1分)他创立了什么学派?( 1分) ( 2)战国时孟子的主张和他一样,孟子提出什么观点?( 3分)后人把他们合称为什么?( 1分) 答案: (1)孔子( 1分);春秋( 1分);儒家( 1分); ( 2)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道德观念( 3分);孔孟( 1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题,先看问题,在

26、阅读材料,问题( 1)问是谁的名言,生活子那个时期,创立了什么学派,根据所学知识知道是孔子的名言,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问题( 2)问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后人把他和孔子合称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 “春秋无义战 ”, “施行仁政 ”“民贵君轻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道德观念。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材料题中比较容易做的题型,考察学生对儒家思想以及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儒家思想是材料中表述比较清楚的知识点,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言论就能判断出是谁的

27、言论,进而在回答其它的问题,该题很容易得到分数。 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识回答:( 5分) ( 1)图 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分) ( 2)图 2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指的是什么?( 1分)这条商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1分) (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 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1分)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1分) 答案: ( 1)张骞出使西域 (1分 ); ( 2)丝绸之路( 1分);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一座桥梁( 1分); ( 3)西域都护( 1分);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1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图片题,解答这种题型,先要读图片提取信息,

28、观察图片 1,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图片,从图片 2中的几个重要地点(长安,玉门关,葱岭,安息等)可判断出是丝绸之 路的图示,然后在解答问题。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 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 问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商路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关键。 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政府公元前 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考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史实的识记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识记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解读图片,提取图片信息

29、,判断该图片是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然后根据 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得出答案:,图片信息量大,体现的内容丰富,容易组合命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试列举两点原因。( 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

30、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分) ( 3)从江南经济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2 分) 答案: ( 1)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共 2分,答出一点即得 1分 ) ( 2)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分) 影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分) ( 3)重视人才和技术;有效的经济政策 (共 2分,答出一点即得 1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以及影响,按照解答材料题的步骤,第一步,先看问题,第二步,阅读材 料,包括读材料的内容,读材料下面的出处。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第四步,组织答案:,阅读材料一,找出有

31、效信息, 问题( 1)问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材料一中的信息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 ”, “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民生活困苦,没有得到开发,材料二中的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到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很快,江南已经得到了开发,人民富足,生活安逸。 问题( 2)问江 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任

32、意写出两点就行。 问题( 3)问从江南经济的变化中,得出对当地经济的借鉴之处,分析这一变化知道,北方劳动人民的技术和人次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同要重视经济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 考点:江南经济的开发以及原因和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识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是解决材料题的重要步骤,每个材料下面的出处也要看清楚,用来判断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在结合课本知识去解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

33、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材料二: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 请回答: (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1分) ( 2)材料一的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1分) ( 3)材料二中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1分) (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分) ( 5)除上述内容外,魏主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分) ( 6)魏主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答案: ( 1)北魏孝文帝( 1分); ( 2)改鲜卑姓为汉

34、 姓( 1分); ( 3)洛阳( 1分); ( 4)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2分); ( 5)改穿汉服,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 3分); ( 6)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分)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阅读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得出问题( 1)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同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得出问题( 2)的答案:,阅读材料二得到的有效信息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说明魏主决定将

35、都城迁到 “河洛 ”指洛阳,得出问题( 3)的答案:,从材料二中的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可以得出,魏主之所以要迁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得出问题( 4)的答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还有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族语言,提倡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得出问题( 5)的答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加快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得出问 题( 6)的答案:。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影响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的迁都以及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很不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很高,既要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识记清楚,又要对措施中的某个知识点比如迁都的原因等要理解清楚,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靠平时的积累,对待历史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