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1472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划线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 A险 衅 缧 绁 桀 骜 倨 傲 流 觞 殇 子 B 迥 然 扃 牖先 妣 婢 女 阙 然 Q起 C会 稽 期 功修 禊 合 契舂 粮 大 椿 D 闵 凶 哀 愍 h泪 汶 汶 逋 慢 其糟 答案: B 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优渥异爨殒身不恤门衰作薄 B剌谬莞尔划地为牢皇天后土 C 楚盘恒姗姗可爱圜墙周庭 D修茸拔擢长歌当哭放浪形骸 答案: C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 狭路相逢 ,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初春,

2、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 不寒而栗 。 C文理科不仅应该知识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 泾渭分明 的。 D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 南辕北辙 ,各奔东西了。 答案: C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战士们冒着因余震而房屋随时垮塌,再次进入废墟,搜寻幸存者。 C临近期中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D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答案: A 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书

3、法名作,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 B归有光,明朝文学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志表达了对于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是他中进士之后的作品,艺术功底深厚。 C李密,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后为晋武帝征召,上陈情表辞谢。表是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D长亭送别选自杂剧西厢记,写崔、张分别的情景。杂剧是元朝出现的成熟的戏剧,重要作家有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8分)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

4、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对自然悲 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莫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补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籍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 .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越发感到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

5、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 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尊严 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 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

6、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最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的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人生的 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

7、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小题 1】在 - 小节中,作者把悲剧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应当怎样面对?这样面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8分) 【小题 2】在 - 小节中,作者认为面对寻常的苦难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这句话如何理解?( 4分) 答案: 【小题 1】社会悲剧、自然悲剧。(各 1

8、分) 面对社会悲剧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面对自然悲剧我们咬牙挺住,挺立在那里,不倒下。(各 1分) 面对社会悲剧,我们有勇气、有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的支撑,我们相信历史、上帝、良心是清醒公正的。 面对自然悲剧,我们要维护人的尊严。(各 2分) 【小题 1】态度:不美化、不炫耀苦难,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 2分) 分析: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寻常苦难贯穿于生活,是生活的本质,不需要言辞来美化,也不必做作地炫耀。我们能做的只是用我们柔弱之躯勇敢地承受,来显示我们做人的尊严,来表明我们的生活态度。( 4分) 【小题 1】苦难是贯穿于生活中的,只要我们活着就只能面对,那些苦难随着时间的流逝可

9、能不再为人所提起,但是那种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它只是埋藏在人们的心底,虽然不常常想起,但从来不曾忘记,那些深埋在心底无法说出的痛是人生最大的苦难。( 4分) 【小题 1】根据 “ 面对社会悲剧 ”以及 “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 ”得出悲剧的类型,再根据文意答出理由。 【小题 1】由 “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概括,再做 “简要分析 ”。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 “心灵暗流 ”的含义。 阅读下面

10、文章,完成小题。( 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 准确 -“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

11、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 “鳞次栉比 ”,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 “籍贯 ”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 ”,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 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

12、,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 “籍贯 ”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 “瓦松 ”,我们那里叫 “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 “乡间郎中 ”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 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

13、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 【小题 1】文中说: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 【小题 2】作 者从 “乡村的瓦 ”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6分) 【小题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 “瓦松 ”的?作者为什么要写 “瓦松 ”? ( 4分) 【小题 4】文中第六段写到

14、: “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 “瓦 ”会 “迷路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分) 答案: 【小题 1】 “瓦 ”真实记录了 “我 ”的童年生活,能勾起 “我 ”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小题 1】 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对称之美; 团结与温情; 对乡村的坚守。 【小题 1】( 1)实写( “瓦松 ”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 “瓦松 ”)两方面。 原因:与瓦 “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小题 1】 “迷路 ”的原因: 对乡村的背弃; 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5、。 【小题 1】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瓦是童年的底片 ”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 “瓦 ”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小题 1】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 3-5自然段中 “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瓦有对称之美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 ”“瓦 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等文字作答。 【小题 1】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瓦松 ”是这种意象,已经把 “我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小题 1】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 ”,到了城市, “晕头转向,无

16、所事事 ”“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 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

17、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 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小题 1】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3分) 鲍叔遂 进 管仲( ) A进献 B进言 C靠近 D举荐 【小题 2】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 穷 困( )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穷凶极恶 【小题 3】与 “知我不羞小节 ”中的 “羞 ”字用法不

18、相同的一句是:( )( 3分) A而 耻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 师 之 C鲍叔终 善 遇之 D孟尝君 客 我 【小题 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3分) (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2分) (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分)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略 【小题 1】进:举荐。 【小题 1】穷:处境困顿。 【小题 1】 “知我不羞小节 ”中的 “羞 ”是意动用法。善:是形容词作状语。 【小题 1】( 1) “

19、尝 ”“见 于 ”“肖 ”( 2) “任政 ”“于 ”( 3) “安 ”“身之察察 ” ( 4)“凡 ”“ 殆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 1】 “一别心知两地秋 ”是双关语:表面上写 ,实际上却是表达 。( 4 分) 【小题 2】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小题 1】时令。诗人的 “愁 ”绪。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诗歌情景交融,更含蓄凝练,用萧瑟的秋景来强化诗人的离情别绪。 【小题 1】 “江南 ”、 “江北 ”,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诗人目送的方向,加

20、上“日晚 ”而 “望 ”,表达对友人绵绵的思念: “寒鸦飞尽水悠悠 ”,江面上的 “寒鸦 ”“飞尽 ”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渲染了孤寂伤感的氛围,从而表达对友人悠悠的情思。 【小题 1】此题考查修辞里的手法 “一语双关 ”,运用此手法强化诗人的离情别绪。 【小题 1】此题考查景情关系,可以结合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来表达情感,再结合诗句 “简要赏析 ”,所答的应是对意境的描绘, “景 ”“情 ”都涉及且言之成理可得满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小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 。 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小题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21、北雁南飞。 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小题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_。(王实甫长亭送别) 【小题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 【小题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_,则芥为之舟。(庄子 逍遥游) 【小题 6】无可奈何花落去, 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小题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 ”(论语 雍也) 答案: 【小题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小题 1】晓来谁染霜林醉 【小题 1】淡烟暮霭相遮蔽 【小题 1】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题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 1】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

22、题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文 作文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以 “习惯 ”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字。 1978年 1月, 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 “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学者答道: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