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1609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衢州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荒 芜 w炮 烙 lu桌 帷 wi胳 肢窝 g B 狙 击 j荫 凉 yn棕 榈 l威风凛 凛 ln C 歆 享 xn妃 嫔 pn氤 氲 yn烟熏火 燎 lio D纨 绔 k胡 诌 zu盥 沐 huns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棕榈 l ; C 氤氲 yn ; D 胡诌 zhu ;盥沐 gun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本题考查为多音字与易误读字音。但题中除了 A选项中涉及两个多音多义字外,其余的全为形声字中的易误读

2、的字。从题目的类型看,只要求识记读音,而且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这对于强化正确的记忆,减少干扰项,减轻负担,是有利的。另外,考声母的误读,不会涉及到因方言而造成的声调的误读。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蚓无爪牙之利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洎牧以谗诛 D秦人不暇自哀 答案: C。 试题分析:例句,为 所,表被动; C诛,具有被动语态,与例句同。 A定语后置, “利 ”定语后置。 B判断句。 D 自哀,即哀自,宾语前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 ,有判断句

3、、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 箕踞 而遨 B燕赵之 收藏 C 义 不赂秦 D 渺 沧海之一粟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像箕畚一样。与例句相同,名词活用作状语。辇,乘辇车。 B,收藏,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之物。 C,义,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D,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

4、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词类的活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因此,辨析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看它本身的词性,以及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辨析词类活用主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词的关系。从语句分析来看,凡是处在动词谓语(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名词、代词)以外的其他词,都可看作某词活用为动词(名词)。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 颓然 酒醉 B 徘徊 于斗牛之间 C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 百倍 D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 天日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颓然:古

5、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C其实: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D隔离:古义,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实词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语,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字形相同,但古今词义却不同,有的古今词义甚至大相径庭。阅读古文遇到此类词语时,学生由于受现代汉语词义的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常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常用义来诠释,造成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给阅读和学习古文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把古义和今义区别开来,才能避免以今臆古,更好地把握文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6、( 3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尊还酹江月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君子生非异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句都含有通假字,其中 :冯 凭; :尊 樽; :趣 趋; :生 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通假,是文言实词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能准确地判断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快速地理解句子。首先,借字与本字的上古读音要相同或相近。所谓的相同指二者的声母和韵部都相同;所谓的相近指二者的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或者韵 部相同、声母相近,或者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其次,借字与本字在字义上要

7、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两字字义的差异性主要从字的本义或者与本义最近的引申义去判别。对于同源字,应先辨清它们字义间的微妙差异,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别二者是否具有通假关系。第三、借字与本字要具有共时性。所谓的共时性,指借字与本字要处于同一历史平面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 以 攻取之外 以 有尺寸之地 B巫医乐师百工 之 人不知日 之 入 C 其 可怪也欤 其 皆出于此乎 D缦立远视, 而 望幸焉正襟危坐, 而 问客曰 答案: D 试题分析: D 项,都为连词,表承接。 A 项:以:介词,用;连词,才。 B 之:代,这一类人;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C 其:

8、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表揣测语气,大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言虚词异同,先用法后意义。文言词的用法,也就是看词性。对此,可先从语法结构上去判断,明了一点,就是看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虚 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剽 掠其人剽:掠夺 B 率 赂秦耶率:大概 C天地 曾 不能以一瞬曾:简直 D六艺经传皆 通 习之通:贯通

9、答案: C 试题分析: A剽:攻击。句中 “掠 ”是掠夺。 B率:都,皆,表范围的副词。 D通:普遍。通在句中作 “习 ”的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 “习 ”,不能讲成动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 义。此类试题所给的义项,常是这个实词常有的意义或者在现代汉语依然常用的意义。我们都应把其放在所给的句子中去理解并辨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人说乔布斯是艺术的科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科学的艺术家,况且,乔布斯留给世界的又何止科学和艺术?称他为改革家,一点都不过

10、分。 B日方非法 “购买 ”钓鱼岛的行径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日方应正视当前中日关系的严峻局面,承认钓鱼岛主权归属,回到谈判解决钓鱼岛问题的轨道上来。 C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几天后,我就会看到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从小就住惯了的简陋的平房,那路两旁堆满的皑皑的白雪和活灵活现的雪雕,那熟悉的可爱的东北方言 啊,我可爱的家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关联词搭配不当, “况且 ”改为 “但是 ”。 C搭配不当,将 “增强 ”和“提高 ”互换。 D“看到 东北方言 ”搭配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

11、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本题从命题者所设置的错误点来看,都 是关于句子的搭配问题。句子的搭配不当,是句子常见的毛病,也是常考的内容。这里面除了了解一些词语的搭配习惯和语法因素外,大家可以将这一类的句子放在一起,从而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帮助辨析。搭配不当,常常在并列短语、关联词语、两面词语中出现,因此这些词语就可看作是个标志词,也就是说在句子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就要看搭配。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1961年由于全国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因此职工们自行离队,不辞而别, 久假不归 的现象开始蔓延。 B当平安第一个闯入直通春晚的三强,提

12、前锁定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入场券时,他的导师那英 不觉莞尔 地笑了。 C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 “粉丝 ”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 不足为训 。 D “潘俊毕纸褚殉晌 谇嗄耆禾逯辛餍械囊恢质鄙小 恢侄捞氐奈幕 窒蟆械淖猿俺浦 械挠搿案吒凰 薄 鞍赘幻馈弊髑 穑 械挠美幢嵩鹚 耍 械囊酝嫘 弥 晌绞 u南腔北调。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 A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望文生义。 B不觉莞尔:不知不觉,不由自主由心底里泛出来到脸上的微笑。 D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对象误用,不符合

13、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易望文生义。因此,在辨析或使用成语时,第一、可以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选项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使用排除方法,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下列词语中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姆指狭隘遐想天理昭章 B隐遁拮据蛰居沸返盈天 C厮守踌躇寒喧专心至志 D伶俐震憾妥贴娇阳高悬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姆 拇、章 彰; B项:返 反; C项:喧 暄、至 致; D

14、项:憾 撼、贴 帖、娇 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做字形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出音同或音 近的 “别字 ”。这里可以用义辨法、形辨法、对文定形法去找出选项中的 “别字 ”。 现代文阅读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 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

15、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表征。 早在汉代 ,就有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 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 “阅世 ”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

16、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 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 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 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

17、是有灵有智的。它虽 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 “天人合一 ”,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 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

18、,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 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

19、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 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 “

20、左公柳 ” 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 “遍栽杨柳三千里 ”,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 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 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有删改) 【小题 1】为什么说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请概括说明。( 4分) _ 【小题 2】第 段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 4分) _ _ 【小题 3】第 段

21、中加点词 “本意 ”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2分) _ 【小题 4】赏析文中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4分) _ _ 【小题 5】第 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6分) _ _ 答案: 【小题 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 更长久;( 2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2分) 【小题 2】承上启下;( 1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 1分)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的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1分)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

22、1分) 【小题 3】伟大、高贵、智慧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和光辉的生命形态。( 2分) 【小题 4】通过反问、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并将松树与前文的许多家畜作对比,表达了 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回答手法给 2分,分析感情 2分) 【小题 5】这些巨大的柳树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可以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 2分);在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在自然景物诸如梅、兰、杨柳、松树等等上寄寓自己独特的情感、志趣,所以,树的神态往往与栽树人的的品格志趣相近。( 4分) 试题分

23、析: 【小题 1】这是道原因概括题。先找到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而找到答题区间。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是文章第二段结尾 的一句话。因此,第二自然段应该是答案:所在的段落,从中找出一些关键句子,就可以从中概括出。如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 阅世 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 【小题 2】第 段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这句话是第三段的段首句,它在文章的中间,结构上无疑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

24、人的启示和教益的内容,也就是第三段的内容,具体方法同第一小题。 【小题 3】对第 段中加点词 “本意 ”在文中的词义的解释,需找到其具体的语境。其所在句子说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本意 ”所在句子是一句话的结尾的部分,它是在前面话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因此前面的语句就应是本题的答案:所在。对此稍加取舍,就可概括得出答案:内容。 【小题 4】先对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句子的形式来看,有一问号,从上下句来看,应是反问。画线句子描写

25、的对象是松树,但里有一些词是人所具有的,可见是赋予松树人格化的特点,采用是拟人的手法。其作用,要从其手法本身的修辞功能上去考虑,具体上就是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当然这特点需具体地概括出。 【小题 5】第 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画线句子的上文讲,大名鼎鼎的 “左公柳 ”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下文讲这些树遗留栽树人的神韵,这些百年柳树它们的神态上,都能找到左宗棠的神韵。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草木都成为一种意象,寄寓人的某种情感或追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及赏析 其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本大题共五个小题,除了第四小题考查学生

26、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之外,其余各题都涉及到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是散文阅读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会 ”的要求有三层意思: 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的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在一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意义往往通过比喻、象征、双关、反语等手法来实现,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 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紧扣段落大意,上下联系。理解含义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

27、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答题时,并且注意修辞等技巧。 文言文阅读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 “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 “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 ”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伍子胥,子胥乃修法

28、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 “之 秦之道,乃之楚乎 ”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

29、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 偃唬 醇 灰玻患 酚 眩 唬 醇 且病 怯脎唬 豢山 沂乐 瘢 唬 醇 驼咭玻患 腿耍 蛲 豢芍埂 叻瞧湫涡闹 胶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 孝行览第二 首时略有改动 ) 【注】 m):静默无声。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貌 适 吾所甚恶也适:恰好,正好 B

30、 搏 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 C与将军之 节 以如秦节:礼节,气节 D故圣人之所 贵 贵:重视,崇尚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子胥 乃 修法制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 B齐以东帝困 于 天下此非曹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C 之 秦之道苟以天下 之 大 D请 因 说之 因 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

31、国拜见楚王, 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 ;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3分 ) 译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分 ) 译文: (3) 是故

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分 )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伍子胥想见吴王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3 分) (2)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成为朋友。 (3) 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 致了灾祸的来临。 试题分析: 【小题 1】节:符节,用于做凭证。在 “节 ”所在句中, “与 ”动词,给,交给;“如 ”,动词,到

33、;以,目的连词。本句意思是说,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 【小题 2】都是介词,表被动。 A,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竟然。 C前者动词,到;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D前者介词,趁着、趁机;后者介词,由于。 【小题 3】 “乱适当之矣 ”即 “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 ”,但若说成 “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意思就变了,因而 D不恰当。 【小题 4】翻译的几个句子,其中有两个是课文中的 句子,语言现象都比较突出和明显。 句是省略句,也有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补出省略的部分。 句前一句是状语后置句, 句是判断句。这些在翻译时都要注意体现句子特点,除

34、此外,就是一定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翻译准。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意动用法,讨厌;辞,谢绝;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侣,以 为友;始,才;速,招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虚词和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 B、C级。 点评:阅读文言文,重在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是 解答各类问题的根本和基础。通过语言分析,才能很好地、具体地感知文言文文本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 (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

35、。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特点是所要翻译句子的上下文的大意,来确定要翻译句子的大意,然后再分析句子中的特有的语言现象,运用翻译的基本方法去规范翻译。 译文: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 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 :“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 ”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 “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

36、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 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

37、。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 “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 啊 !”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

38、耕种 ,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 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 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

39、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诗歌鉴赏 (一 )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 )咸阳 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

40、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咸阳,秦汉两代故都。 许浑,晚唐诗人,故乡润州丹阳 (今属江苏 )。 (1)登高用一个 “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咸阳城西楼晚眺用一个 “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 (2分 )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和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都是千古名句,你喜欢哪一句 请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 析。 (4分 ) _ _ 答案:( 1)哀(或 “悲 ”);愁(各 1分) ( 2)答: (4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 ”写出了落木茫无边际, “不尽 ”写出了江水源远流长, “萧萧 ”拟声,写出了落木 之声, “滚滚 ”写出了江水汹

41、涌之状、雄浑壮观的气势 (或宏阔深远的境界 )。 (扣住 “无边 ”“不尽 ”赏析得 2分,扣住 “萧萧 ”“滚滚 ”赏析得 2分;若只解释句意得 1分,答 “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得 1分,答 “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一枯一荣的落木发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和苦痛 ”得 1分,加满 4分为止。 ) ( 4分)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景物描写颇具暗示性,写风云突变,日沉雨来,迫在眉睫,暗示一场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将横扫晚唐。 (或: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 “山雨欲来风满楼 ”蕴含

42、了一种社会体验。 “风为雨头 ”是自然界的规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扣住 “初起 ”“沉 ”赏析得 2分,扣住“欲来 ”“满 ”赏析得 2分,简单解释句意得 1分加满 4分为止。 ) 试题分析:从诗的章法结构来看,读律诗要特别关注诗的首联和诗的尾联。诗的首联,常常统领全诗,或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所选的这两首律诗,其首联即是这样。具体来说,就是其首句中的 “哀 ”与 “愁 ”。对诗中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析,诗句选其中的一个,赏析的角度也是选其一。内容上,

43、就是这两句诗所描绘出的具体内容,突出其特点,如 “无边 ”句宏阔深远的境界等,更要注意其深刻内涵。形式上,主要是其表现形式或手法。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表现手法的判断是基础,是关键。因为这种手法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而其后的解说和表达效果都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整个题目就可能不得分了。所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手法的判断一定要谨慎和认真 。对此,要认真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征,并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诗句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 “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 “为什

44、么 ”(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 )和 ”怎么样 ”(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 “是什么 ”,而是 “为什么 ”和 “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是什么 ”(叙 )“ 为什么 ”(析 )“ 怎么样 ”(评 )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 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

45、法的好处。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语言表达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之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 类荣 改后的对联: 答案: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试题分析: “纵目 ”“登阁 ”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下面是 “纵目 ”所见,若理解为目的性的,即为了 “纵目 ”去 “登阁 ”显然是不合理的;从平仄上看 “览胜 ”“抒怀 ”不能颠倒,因为 “纵 ”(仄声)对 “抒 ”(平声)可,若对 “览 ”(仄声)则不可; “鸢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