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 翻云覆雨 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此以往,学生自然 目无全牛 ,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 石破天惊 的话: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D也许有人认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 身无长物 ,其实,王维的画也颇有成就,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2、 答案: C 试题分析: C.“石破天惊 ”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 A.“翻云覆雨 ”比喻玩弄权术,反复无常。这里与句意不合。 B.“目无全牛 ”比喻技艺高超,办事精熟。这里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 D.“身无长物 ”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这里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四个成语,是常见成语,用法和意思学生都应该很清楚, “石破天惊 ”是一个双意成语,比 较特殊一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如今, “中国 ”已经不仅是一个显示希望和活力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国家的称谓。 B流感肆虐之时,我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
3、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连翘配制而成的。 C在强震中遭受重创的海地政府十七日露天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确定如何协调源源不断涌来的国际救援物资是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 D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逻辑关系不清造成语序不当, “不仅 ”“而且 ”后的内容应调换。 B.句式杂糅, “主要成分 ”和 “配制而成的 ”只能保留一个。 C.语意重复, “当务之急 ”指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与 “目前 ”重复。 考点:本题考
4、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 点评:一般的,同学可以根据如下一些所谓 “语病陷阱 ”(语病标志)来快速识别语病:关联词(逻辑关系混乱)、并列结构(搭配方面语病)、数 次(歧义)、代词(指代不明)、句首介词(无主语句),其他的语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杂糅根据语感可以推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涎 (xin)皮 怂 (sng)恿脊 髓 (su)咬文 嚼 ( ju)字 B 蛊 ( g )惑蓬 蒿 ( go)寒 砧 ( zhn )茕茕 孑 ( ji ) 立 C簪 笏 ( h)马 厩 ( ji )得鱼忘 筌 ( qun )狂 飙 ( bio ) D酒 馔 ( zhun
5、)岩 岫 ( yu )矜 (jn)育 锱 ( z)铢必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咬文嚼 jio字 B. 蓬蒿 ho D. 出岫 x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汉字语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中难字不多,也没有在前后鼻音,卷舌平舌,声调调值上为难学生。“嚼 ”是一个多音字,比较特殊。 现代文阅读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 “六经 ”,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 “六经 ”。 “乐经 ”不传,实际上是 “五经 ”。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 宋明又有
6、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 “五经 ”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 “六经 ”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 “六经 ”,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 “六经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 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
7、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 “六经 ”。清儒的原话, “读书必先识字 ”。你说 “经 ”,是哪一本 “经 ”?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 “经 ”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 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 “六经 ”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
8、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小题 1】下列对 “读书必先识字 ”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 “经 ”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小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分)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
9、者从周易入手重归 “六经 ”,以 “六经 ”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 “六经 ”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 “五经 ”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 的贡献。 【小题 3】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 “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的理由。(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望文生义,原文无据; B原文无据; D与题干无关。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10、: 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为对词语的含义、句子含义的理解两个层次,一般的这类题目都涉及某个段落,或者几个段落的支撑句,学生根据这样的规律,可以快速 锁定答题区域。再进行细致推断即可。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项过于绝对,从原文得不出这样的推断。文章第一节阐述了清代学者对五经音义的矫正,借此作者肯定了清代学人的贡献,但不能得出 D项涉及的观点。 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点评:本题 D项的判断是与文章毫无关系的一个观点,学生容易看出,因此本题难度不大。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讲清儒对经学的贡献,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经学的概况;第二段为第二
11、部分,主要讲清儒对前人治经学的批判以及清儒对经学的贡献。因此,本题的答案:应从第一部分来找。第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1、国学的主要根底; 2、经学的定义; 3、后世对经学的研究; 4、经学的流变; 5、清儒对经学的贡献。由此确定答案:。 考点: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点评:做社科类阅读的概括题,信息筛选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行梳理,梳理思路以后,能清楚明白的看出段与段,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更 好的答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 “偷 ”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
12、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 ”,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 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
13、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 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
14、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 “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 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
15、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 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凄厉。如同塌
16、了脊 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屋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 “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
17、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我 ”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的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高地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睥渴望和对财务室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
18、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厚寓意。 【小题 2】小说中 “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小说以 “最后的 黄豆 ”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答案: 【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心态:反映出 “爷爷 ”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 “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 “把黄豆
19、一路撒在地上 ”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生动揭示 “爷爷 ”心理,反映 “爷爷 ”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 “爷爷 ”创业、守 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寓意:一是 “爷爷 ”通过一生奋斗留给 “我 ”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 “爷爷 ”留给 “我 ”的人生教训,启发 “我 ”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
20、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给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项 “语言平实 ”“情节跌宕起伏 ”“叙事手法新颖 ”的分析都不够恰当。项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
21、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点评: B 项是一句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实 际上说的是父亲的成长没有收到约束;C项、 D项都很容易看出问题,整体上,难度适中。 【小题 2】 试题分析: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考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点评:学生应该深入分析父亲染上赌瘾以后爷爷的心理:既痛苦又绝望,因为儿子的败家而痛苦,因为守业无人而痛苦,因为自己儿子的败家
22、,无药可救而绝望。 【小题 3】 试题分析:题目中 “嚼黄豆 ”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 “在全文 ”有何作用,因此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还要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来分析。 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考查小说中某一细节或者某一情节的作用,大多要考虑如下一些方面:结构作用、情节发展作用、人物塑造作用、特定的含义分析(如,有的情节有象征含义)、主题表达的作用等等。 【小题 4】 试题分析: “最后的黄豆 ”既是 “爷爷 ”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 ”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
23、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 “最后 ”可谓 “题眼 ”,引人深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探究。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 “最深的一点 ”。 文言文阅读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 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
24、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 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
25、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 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 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 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 “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
26、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及门而 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 辱 之 辱:辜负。 C或 过称 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 就 师穷经 就:跟从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3分) A而又 以 游从相爱之私 /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 而 罪至 /至无所见 而 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 其 所为者 /吾 其 还也 D其言不为人 所 信也 /或因寄 所 托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
27、一项是 ( ) ( 3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 “顺时 ”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 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小题 4】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小题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8、8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4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3分) 【小题 5】(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4分) (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而又辱之,辱:敬辞,
29、屈尊给我书 信。和报任安书中的 “曩者辱赐书 ”中的 “辱 ”词义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中实词的意义 点评:难度不大,根据上下文,前面好几次提到 “辱 ”都是 “委屈 ”的意思,可以推断此处的意思。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 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 “却 ”; C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 “那 ”,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 “还是 ”; 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 “被 ”,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可以用排除法,如果一开始就做 A 选项,可能难以判断。B、 C、 D中
30、 “而 ”“其 ”“所 ”三个虚词的用法是比较明显的, “吾其还也 ”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是一个重点,学生只要复习到了,是应该知道这个特殊用法的。 【小题 3】 试题分析: 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句子的能力 点评:从文章的最后一节中,欧阳修引用易中的名言来阐述 “困厄之人,言不可信 ”的观点,含蓄的表面了自己对当时处境和时局的不满,而非自己谦逊,认为自己无可效仿。学生应该先分 析文章的主要意旨,再做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句子看,没有什么对称句式没有什么判断句、疑问句的语气
31、词可供推断,那么只有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下功夫了,我们首先可以找一个 “姑 ”,我们知道,在本文中,没有 “姑娘、姑姑、婆婆 ”之类出现,所以这里只能是 “姑且 ”,因而断定,这里是一句开头;再根据 “者 ”判断第二处断句;根据 “移此俪彼 ”这个并列词组的特点,推断,此处应该为一个小分句,最后根据 “不悦于时人 ”这个被动句判断出最后一处句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很大,一是从句子看,没有什么对称 句式,二是,没有什么判断句,疑问句的语气词可供推断,那么只有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下功夫了。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 “曰 ”“云 ”“言 ”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
32、如下: 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 ”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 首的时间词,如 “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 ”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小题 5】 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 1) 穷:困厄,贱:低微、卑贱,安:哪里。注意句子反问的语气;( 2)比:
33、比较,工:工巧, “者 也 ”是判断句的标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点评:两个句子难以理解的实词不多,主要是句子语气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 时所尽的礼仪一样。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 我
34、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 态罢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 “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 ”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 “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
35、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 ,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 “道 ”的。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 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
36、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 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铃声,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 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 提示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道与文的关系 .他认为文章主要是阐述道与文的关系 ,强调道对文的重要性 ,主张文 章应该追求 道 ,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文采 ,进而认为 ,道胜
37、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其次 ,值得注意的是 ,他不是不要文采 ,而是说不能 作文害道 ,道的修养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 ,他赞扬吴充的文章 辞丰意雄 ,沛然有不可御之势 ,可见他的 充道 还是在于 为文 .另外 ,他主张要在实践中 充道 ,即在实际生活中培养 道 ,反对作家脱离实际 ,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诗歌鉴赏 虞 美 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 鞔 徊爻睢付群驮品扇俟橹邸 br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 小题 1】上阕 “楼儿忒小不藏愁 ”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简要分析用得妙的原因。( 5分) 【小题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
38、句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此句以 “楼儿忒小 ”藏不下作喻。 “藏 ”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 “愁 ”摆脱小楼的羁绊,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了。( 5分) 【小题 2】( 1)情景交融。起笔点染景物,体现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 ( 2)衬托。写 “愁 ”多,用 “楼 ”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用乐 景写哀,起到 “倍增其哀 ”的效果。(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诗词中,诗眼、词眼往往是动词或者形容词,本句中最好的是 “藏 ”这个词,这个词既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愁绪之
39、多,也含蓄写出了作者愁绪由来已久,层层堆叠,繁多杂乱,无法排遣的情形。作者化抽象为形象,化空洞为具体。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的能力 点评:炼字类题目的答题规范一般有三步:指出 “炼字 ”的所在,分析所涉及的手法,分析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小题 2】 试题分析:( 1)比喻。( 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愁 ”,比喻为可 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 “楼儿忒小不藏愁 ”,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分) (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 1分)作者让 “愁 ”几度 “与云飞 ”, “觅归舟 ”,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
40、予 “天 ”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 2分) ( 3)对比。( 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 愁。( 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点评:难度不大,本词的艺术手法至少有两种是很明显的,一是比喻,二是反衬。都很容易看出来。尤其是末尾处的 “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一句,学生可以根据色彩断定,景色描写为乐景,而此时作者的情感是
41、愁绪满怀,因而断定为 “乐景衬哀 ”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4分) 画家用 交错的点线,浓淡的笔墨,形体气势的开合,明暗虚实的互映 ,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映开合之中! 答: 答案:应改为 “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 ”。 试题分析:结构上 “笔墨 ”、 “点线 ”、 “明暗虚实 ”、 “形体气势 ”相对应; “浓淡 ”、“交错 ”; “互映 ”、 “开合 ”相对应。顺序上应着眼于最后一句 “在笔墨点线的互映开合之中 ”,将笔墨放在前面,点线放在
42、后面。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明以及逻辑对应的周到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大多数着眼于词组的结构一致,而忽略了逻辑照应。在做这类题时,学生要看一看是不 是总分关系,找出总接的句子,确定整个句子的逻辑照应,在考虑细节部分,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据新华社杭州 2月 22日电(记者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投入经费约 2800万元,其中民资占 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 2
43、007年 3月 “出炉 ”,首印 500套,每套约1700册,定价 42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的华商说: “我起码要带 10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我们的 国宝 。 ” 关键词: 、 、 、 答案:杭州、重印、文澜阁、四库全书 试题分析:首先确定本段文字是一则新闻报道,那么先用概括的方法概括文段内容,再加以提取就简单多了。一般的,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消息的导语部分,由此确定第一小节为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提取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以连缀成句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杭州、文澜阁、重印、四库全书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概
44、括语段和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分两步走:先概括,后提取。 请补充出下面诗歌的三四节( 4分) 谁也没见过风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答案: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花儿翩翩起舞 那是风在嬉戏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小草向你微微一笑 那是风在散步 试题分析: 1.从示例给出的两节诗歌看,这首小诗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上比较整饬的 “反复式 ”。这样就决定了下面仿写的两个诗节的开头也应该是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
45、2.下面的文字是植物的拟人化处理,这样我们必须拟出两种植物 3.注意遣词中,作者使用了叠词。 4.最后的一句也是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 “那是 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算太大,一是因为诗节的变化不大,二是因为拟写中要求变换的部分不是很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学生是很容易拟写的。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 1】 ,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小题 2】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4】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5】 ,上出重霄。 (王
46、勃滕王阁序) 【小题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答案: 【小题 1】乌鸟私情 【小题 2】云无心以出岫 【小题 3】落霞与孤鹜齐飞 【小题 4】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 5】层峦耸翠 【小题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试题分 析:本题主要易错点:岫、孤鹜、涓涓、耸翠、期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做到字字落实,不填字漏字。 作文 於陵子 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
47、于是不胜悲愤, “枯 ”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少于 800字 ) 答案:优秀例文一:精神可以到达 雨果曾经说过: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在强大的自然伟力面前,人有时显得非常渺小。然而人之所以每个征服自然,是因为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才使得人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不可战胜的顽强意志力。 人们在嘲笑 “蚍蜉撼大树 ”不自量力的同时,却忘了蚍蜉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信念。也许人们会同情那只蜗牛的枯死在蓬蒿杆
48、上的不幸命运,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为蜗牛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是因 为我们不愿意看到蜗牛面对强大的困境而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事实上,蜗牛缺乏的恰恰就是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尽管登泰山、涉汉江的宏伟目标对一只蜗牛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它就拥有了强大的对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遗憾的是,那只蜗牛最终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也就免不了落得个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的悲剧结局。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 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