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遏 ( )制 说 服 ( shu)岿 然不动 (ku)谆 淳教导( zhn) B百 舸 ( g) 寥 (lio)廓不屈不 挠 ( ro) 婀 娜多姿 () C惆 帐 ( chng)糟 粕 (p)长歌 当 哭 (dng)锲 而不舍( qi) D 忸 怩( ni)浸 渍 ( z)病人膏 肓 (mng)神情尴 尬 (g)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 “据义定音,音随义转 ”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
2、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说服 ( shu)读音错误,说,为多音字,作 “用话来表达意思 ”之意时,应读 shu;故排除 A。 B不屈不挠( ro),读音错误,挠,容易和饶同形字读音混读;应读 no。故排除 B。 D病入膏肓 (mng),读音错误,肓,应读 hung。故排除 D。所以选 C。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 字的一组是 ( ) A家具竞自由殒身不恤吉人自有天象 B酝酿东道主峥嵘岁月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挖墙角欢渡佳节明人不说暗话 D遒劲元霄节彬彬有礼在其位谋其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
3、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吉人自有天象 ”的 “象 ”应为 “相 ”,动词,是帮助的意思。 C问侯,应为 “问候 ”;挖墙角,应为 “挖墙脚 ”;欢渡佳节,应为“欢度佳节 ”; D元霄节,应为 “元宵节 ”。所以选 B。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在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为恰当、形象的一组是 ( ) 那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真使人 _忘返。 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_学习外语呢? 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 ”的惊呼:风
4、波 _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 “二流说 ”完全错误。 A留恋况且叠起 B流连况且叠起 C流连何况迭起 D留恋何况迭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留恋 ”的词义是 “不忍舍弃或离开 ”,应用范围较广; “流连 ”是指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景点等场所。成语流连忘返为固定用法。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更进一层; “况且 ”表示更进一层。 “迭起 ”为一次又一次的兴起出现,多为时间义,表抽象环境; “叠起 ”为 “折起 ”,空间义。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
5、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近, “中国式 ”过马路 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了人们热议和思考。网友口中的 “中国式 ”过马路等交通违规现象在我市怎样,原因何在,又该如何根治这一现象? B当被问及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关注度的问题时,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查建英一语中的地回答 “很闹的外表,形式里边是触及灵魂的 ”。 C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援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D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风舞,而卷西字迹却无法辨认。 答案: C 试题分析: 此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是否表达完整和句子结构形式以及标点符号的基本
6、用法来判断。 A 连续问, “在我市怎样 ”“原因何在 ”两句后面均应为问号;B书名号误用,中国好声音,栏目名,不应用书名号。 D被电脑,应加双引号。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元芳,你怎么看 ”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到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 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小崔说立波秀节目播出之后屡遭非议,原因是话题无厘头、笑料尴
7、尬以及两大名嘴配合生涩造成的。 D “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中国传统白话,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是忧患,更是承诺。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成分残缺,缺少和 “作为 ”搭配的宾语。在 “政治理念 ”的后面加上 “引子 ”。 B主宾搭配不当; C“原因是话题无厘头、笑料尴尬以及两大名嘴配合生涩造成的 ”一句,句式杂糅。所以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8分) 别了,不列颠
8、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囝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土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 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 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 ”,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
9、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 6时 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 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一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7点 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
10、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 “威尔士亲王 ”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 ,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 6月 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 “威尔士亲王 ”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 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 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11、“不列颠尼亚 ”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 “漆威 ”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 1月 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 1997年 7月 l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 1997年 7月 1日电 【小题 1】这篇新闻以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为标题,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4分 ) 【小题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 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4分 ) 【小题 3】联系上下文,解
12、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 (2分 )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分) 【小题 4】别了, “不列颠尼亚 ”在 1998年第八届 “中国新闻奖 ”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请你探究一下它获奖的原因。( 6分) 答案: 【小题 1】 1采用倒装句式,将 “别了 ”提前,能引入注意,并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2采用双关手法或者虚实结合,从字面上看,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 ,“不列颠尼亚 ”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忠告洗刷。 【小题 2】 1导语
13、部分。 2概括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情感基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 3】象征着英国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 ”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其殖民统治;现在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船离开香港,结束了其殖民统治。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小题 4】 1新颖独特的标题。 2清晰的可视性。善 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14、 ”3深邃的历史感。作者在文中巧妙的穿插新闻背景资料,并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体会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生动的可听性。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如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5鲜明的色彩感。如 “广场上灯火渐暗 ”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小题 1】 试题分析: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一标题的妙处,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句式特点、文本的表现手法角度来分析,将 “别了 ”提前,能引入注意,并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由文本大意可知, “别了 ”既是指 “不列颠尼亚 ”号的离去,象征
15、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忠告洗刷。所以采用了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文本的主题,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闻的结构特点,第一段在新闻结构中,属于导语部分 ,新闻导语的作用,一般要从概括新闻内容要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作答。答题时,可结合着第一段的具体内容进行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
16、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本题中,象征着英国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 ”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旗,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强敌了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香港回归祖国怀 抱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从文本的特色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如可从新颖独特的标题、清晰的可视性、深邃的历史感、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等方面来阐述。如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一句体现了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
17、,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的特点。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文本产生的社 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每小题 3分,共 9分)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18、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20世纪初疑 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 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 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 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
19、续性热点。 “九五 ”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夏商用断代工程 ”,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 “十五 ”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 “预 研究 ”和第一阶段研究,为 “十一五 ”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
20、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芡展的问题。 ”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 “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 ”,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 内。 【小题 1】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
21、民族从 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小题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 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 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
22、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已成定论。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 “十一五 ”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衬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熊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与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判断。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这一概念解说,需要解释本质和内涵。 B没有解释其本质含义; C探源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中华民族,故表述错误。 D是探索
23、工程,不是系统工程。所以选 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 D本项内容只能算是一个契机和条件,不属于直接原因。所以选 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 A 无中生有; B 颠倒原文语序,说法不成立;D文中已经明确,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将王 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 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
25、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26、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予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 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B樊於期 偏袒 扼腕而进日 C此臣日夜 切齿
27、 拊心也 D复为 慷慨 羽声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 之 遇将军,可谓深矣然则将军 之 仇报 B愿得将军之首 以 献秦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 C 乃 遂私见樊於期 乃 令秦武阳为副 D 而 报将军之仇者於是荆轲遂就车 而 去 【小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荆轲为刺秦做充分准备的一组是 (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乃遂私见樊於期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使工以药淬之 乃令秦武阳为副 乃为装遣荆轲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一开始,荆轲提
28、出献出 “樊将军之首 ”和 “燕督亢地图 ”,表现了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特点。 B荆轲私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说动对方甘愿自刎献头,体现他擅长辞令,工于心计的侠士风度。 C当太子请求先遣秦武阳时,荆轲勃然大怒,负气而走,这体现了他浮躁多疑的性格,这也为他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 D易水之滨,面临生离死别,荆轲慷慨悲歌,义无反顾,这体现了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精神。 【小题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分) (3)寿毕,请以剑舞
29、,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4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C 【小题 5】( 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太子和宾客凡是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3) 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并趁机击杀沛公 -刘邦在他的座位,把他杀了。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古今异义,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C切齿:形容非常痛恨,古今相同。 A
30、穷困:今义为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为走投无路。 B偏袒:今义为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为袒露一只臂膀。 D慷慨:今义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或者不吝惜;古义为声调激愤。所以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C均为连词,雨声。 A前一个 “之 ”是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后一个 “之 ”为助词 “的 ”。 B前一个 “以 ”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 “因为 ”。 D前一个“而 ”表并列的连词;后一 个 “而 ”是承接连词。所以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1、。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 体现的是秦无信; 体现的是太子的行为,均不属于为刺秦王所做的准备。所以选 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浮躁多疑 ”应是太子丹的性格特点。所以选 C。 考点: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
32、,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东道主、行李、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请以剑舞、状语后置句 “因击沛公于坐 ”、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 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 1】 “欲望休 ”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4分) 【小题 2】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 “芳心
33、犹卷怯春寒 ”,李 的 “丁香空结雨中愁 ”,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案: 【小题 1】 “欲望休 ”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小题 2】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 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小题 1】 试题分析: “楼上黄昏 ”,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就是在这样一种
34、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欲望休 ”一本作 “望欲休 ”。 “休 ”,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此诗的 “玉梯横绝 ”,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月如钩 ”,一作 “月 中钩 ”,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及关键词来加以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35、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8分) 【小题 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_。 ”(论语?子罕) 【小题 2】真的勇士, 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小题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_。(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小题 5】 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
36、碎在浮藻间, _ _。(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 6】 _,大礼不辞小让。如今 _,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小题 7】子曰: “其身正, _; _,虽令不从。 ”(子路) 【小题 8】子曰: “知者乐水, _。 ”(瘫也) 【小题 9】子曰: “不愤不启 _。 ”(述而) 【小题 10】子曰: “见贤思齐焉, _。 ”(里仁) 【小题 11】子曰: “君子坦荡荡,? _ 。 ”(述而) 【小题 12】子曰: “_ ,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小题 13】子曰: “岁寒, _。 ”(子罕 【小题 14】子曰: “敏而好学, _(公冶长) 【小题 15】子曰: “_,思而不学则殆
37、 ”(公冶长) 答案: 【小题 1】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 2】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小题 3】挥斥方遒 【小题 4】尤使我耳不忍闻 【小题 5】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小题 6】大行不顾细谨,人方为刀俎 【小题 7】不令而行 【小题 8】仁者乐山 【小题 9】不悱不发 【小题 10】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题 11】小人长戚戚 【小题 12】工欲善其事 【小题 1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小题 14】不耻下问 【小题 15】学而不思则罔 试题分析:此类 “名句默写 ”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
38、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遒、俎、悱、戚戚、凋、耻、罔。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 “令人难忘的细节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 让我难忘的细节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一种新的看法:细节决定成败。人们也更多的听到一个故事,内容大致相似:有一个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经验都并不出色的人,
39、在人才市场通过了层层面试,得到了一份工作,原因是他扶起了一把倒在地上的不起眼的扫把,而这把扫把正是面试单位专门放置的。 这件事情也许是真实发生过的,更可能只是个故事,但它告诉我更多的是两个字:细节。 我忽然想到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以及一个关于她的 “细节 ”。 在我的印象中,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对谁都彬彬有礼。有一次,她获得了一个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学校在升旗仪式上颁给她,她在接奖状的时候,用的是双手。我以前从未注意到这细节,不过那时恰好刚度过一篇短文,是关于 “双手接物 ”的,于是留心。后来我发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老师发试卷还是同学递作业,她总是双手接过。我也专门问过她这件
40、事,她笑了笑,说: “哦?是吗, ”又说, “我认为这是尊重,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 她在高中去了美国读书,交换生。这也许与 “双手接物 ”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甚至 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她用 “双手接物 ”带给大家的尊重,已经化为一阵风吹在空气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所有的人对她的认识,对她的看法,当然这其中也一定包含着签证官和美国那所学校的面试老师。 这就是细节,及它的力量。 在我观察到这个细节之后,开始对它念念不忘。我尊重许多人,只是缺少表达。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对别人递来的任何东西纵使双手接过,十分自然,毫无刻意。这时我才指导只有真正融入自己的行为,才是细节。
41、 其实细节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应该生活中最细致的内容。现在身处于高中时期的我回忆过往时,第一想到 的竟然不是校庆日的隆重,考第一的时的欢呼,而是和同学放学一起回家,在班上相互调侃时的情形,我不记得某次聊天时的具体内容,却记得我说过的一句话,他做过的一个表情。人在老年回想一生时,想的往往也不是结婚生子这样的大事,而是生活的鸡零狗碎。这也是细节。 人生中,重要的事、大事太多,但是我们记得的、留恋的、不舍的却纵使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 学生例文二: 让我难忘的细节 相濡以沫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题记 外公突然变老了。 像是一瞬间的事情,似乎昨天我还去喊与老友对弈的外公回家,今天外公就不记得我了。外公忘记
42、了很多事情,变得像个小孩子,只有看见外婆才会安静下来。虽然不愿意,可无法逃避,外公变老了,这是每一个老人的魔咒。 现在的外公,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事了。我们买来一些干果,注入瓜子、核桃、板栗之类的,外公没事就拿来吃。我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公给干果剥壳时的小细节。 外公剥的很缓慢,却很仔细,一个个,一枚枚,果肉与壳分得很清楚鲜明,分门别类地装在两个大碗里。却不吃那剥好的果肉。直到剥出满满一碗,外公很自然地去厨房端给外婆 ,有些讨好地笑笑,外婆也不逆他的意,伸手抓一把后示意剩下的个他吃。我躲在门后悄悄地看,吃吃地笑,却也疑惑原因。 连着几天都如此,我去问外婆,外公剥干果的细节是为了什么。其实
43、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早年外婆干农活时伤了手,恰巧那一阵子又很想吃核桃,外公就这样剥到一整碗后再端给她。虽然后来外婆的手伤好了,但她享受那个月的关心,又装了一阵子。外婆告诉我,其实外公知道她是在装病,只是不点破,依然不厌其烦地做着,这一剥,就是一辈子。 外婆说着,眼角洋溢的,都是幸福笑容,脸上也微微泛红。我也笑着,幸福着,感动着。 如今, 外公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心爱的儿孙和挂念的外婆。而外婆,常常像外公当初一样,缓缓剥着一碗干果,那是她怎么也忘不了的细节。 曾有人说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那碗满满的浓情,让我难忘,我想,相濡以沫才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学生例文三: 让我难忘的细节
44、 在我的小学的记忆里,已不记得大多数人的容貌了,单位有一个人,是令我难忘的。 他并不突出,方方正正的国字脸,留半寸小平头,或许他是那种扔在人群里就找不出的人罢。但他却成功的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只因为他那让我难忘的细节 他喜欢抓头发,喜欢 在思索攻克一道难题时抓头发;喜欢在遮掩自己的不好意思的时候抓头发 但这似乎没有作用,因为这小细节已暴露出他的真正了。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想,当他步入暮年之际,还会有这短短的粗发让他抓吗?我觉得不会。 她喜欢思索难题,我并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并不喜欢去花费时间去攻克那些曲曲环环的麻烦的东西,他每次做完后,他就教我,简单快捷而有效。抓头发,抓头发罢,我想
45、他那时也是绞尽脑汁的尽量简化吧,他知道我的个性似的,所以,从学习上,便是那抓头发使我回忆,感动。 在日常里,便是他那嘴角的微微上抬。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只有一种,那就 是你要被坑了,而且程度随着角度的上升,嘴角的上扬改变。当他笑得异常灿烂,仿佛周围都要发出圣光似的时候,可得小心了,身后可能就是让你悲剧的万丈深渊。 有一次,他问我: “你的全名是什么? ”嘴角微微上咧,而天真的我全无意识到危险的靠近,虽然很奇怪,但还是回答了。 “老师跟我们说过有些人名字里带什么就表示五行缺什么,对吧? ”“没错。 ”“那 XX鑫缺金吗? ”“缺! ”“XX淼呢,缺水吗? ”“缺啊! ”“XX 森呢,缺木对吧? ”“
46、缺啊! ”他一连问我一堆人的名字,无一不是回答缺的,我有些烦了,就一直回答 “缺 ”。知道他问我: “那 XX德 缺德吗? ”“缺! ”说完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说错了什么。整个教室的人都笑了,笑声似乎要把教室掀顶。我欲哭无泪,实是悲剧。 这就是他,这就是他令我难忘的细节。我现在抓着头发,咧着嘴,写作文,殊不知他别后可好。 学生例文四: 让我难忘的细节 初中时很喜欢和同学出去聚餐。 因为班里人都比较秀喜欢吃辣,所以每次选择的餐厅不外乎是火锅店,或者湘菜馆之类的。 吃到欢乐的时候,总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直问旁边的人要纸巾或白开水。似乎每次都是那个男生在为所有人服务,他不太喜欢吃辣,所以充当着服
47、务生的角色。 “嘿,递瓶 水来! ”旁边的人对他说。他从箱子里拿出一支水,打开,递给那个有需要的人。开始以为他可能看女生力气小,顺手帮忙开了那瓶水,可是随着聚餐次数的增加,渐渐发现,不论对男生、女生,他都会细心地扭开水,或打开纸巾,再递给别人。 因着这感动人的细节,我开始关注这名 “服务生 ”的扮演者。他不多话,性格也比较内向,可他的细心却着实令我感动。 慢慢,中考临近,大家开始忙碌起来,在没有以前那么频繁的聚餐。于是有了一个约定:中考完好好聚一餐!中考最后一门科的铃刚打响,我就按捺不住想冲出去的心情。终于,我们在校门口集合,也不顾什么形 象,在炎热的六月坐在路边吃着加了勺的辣椒酱的麻辣烫。 我走到那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