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实验中学高三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恫 吓 /吓 唬 负 荷 /荷 枪实弹 伺 候 /伺 机而动 干 劲 /劲 旅强敌 B 纰 漏 /蚍 蜉 露 骨 /出头 露 面 对 峙 /恃 才傲物 蜿 蜒 /剜 肉补疮 C积 淀 /靛 蓝 掣 肘 /擘 肌分理 行 头 /行 家里手 箴 言 /三 缄 其口 D停 泊 /湖 泊 机 杼 /毁家 纾 难 悖 谬 /未雨绸 缪朔 风 /探本 溯 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负荷 /荷枪实弹 ”均读 h; B项, “蜿蜒 /剜肉补疮 ”均读 wn;C项
2、, “积淀 /靛蓝 |均读 din。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既有大量的多音字,又有大量的形近、音近字。还有少数现代汉语中的非常见字。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渔船 水蒸汽 日臻完善 纨绔习气 B坐镇 掉书袋 孤掌难鸣 殛鲧用禹 C誉写 挖墙脚 韬光养晦 和言悦色 D腰斩 紧箍咒 祸起萧墙 奖腋后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水蒸汽 水蒸气; C项,誉写 誊写,和言悦色 和颜悦色; D项,奖腋后进 奖掖后进。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错误点均设在同音异形字上,每个字的迷惑性比较大,特别是 “水蒸
3、汽 ”的迷惑性大,由此可见学生一定要仔细区分同音异形字。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 一挥而就 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 “消化 ”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 当务之急 。 C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6届大会上, 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 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 尘埃落定 ,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D为了推销产品,商家打起了 “绿色生活 ”“环保电视 ”的主意。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 鱼龙
4、混杂 ,购买时须认清 “中国环境标志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对象误用,应改为 “一蹴而就 ”。 B项,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此处 “目前的 ”与 “当务 ”意思重复。 D 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属于对象误用。此处应改为 “鱼目混珠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近义成语的运用,近义成语的辨析是成语理解中的难点,所以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多多积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汇瘦肉精事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虽然双汇集团采取了货品下
5、架等措施,但谁又敢确保这样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呢 B好像一夜之间的事情,因劳动力配置不当以及内陆地区实行鼓励创造就业的措施,引发了广东省的 “用工荒 ”现象的产生。 C “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 ”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 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D京华时报爆出新闻,称已拍摄过半的长篇音乐电视剧幽兰操,是姜文最想要出演的人物。该说法被质疑为炒作并引发网友的强烈不满。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 “引发了广东省的 “用工荒 ”现象的产生 ”句式杂糅,应去掉 “的产生 ”; C项,成分残缺, “收录 ”缺宾语,应在 “女作
6、家 ”后加 “的作品 ”; D项,偷换主语,应在 “是姜文 ” 前加上主语 “其中的主人公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分别考查了句子成分的残缺和赘余、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偷换主语),考查的知识点全面,难 度适中。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曾说: “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 至于翻译强国 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 都说不准。 ” B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 “两高一资 ”行业 (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 ),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细细的秋雨
7、 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 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 “春季高考也玩穿越! ”今年的春季高考作文以回到 为题,对此,走出考场的考生们 互相交流心得:回到童年,回到过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 ”应改为 “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 ”。 B项应改为: “两高一资 ” (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 )行业。 D项,应改为:以 “回到 ” 为题。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点评:标点符号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非常见题,但个人认为标点符号题其实不仅仅是考标点符号的运用,还是考对文意的理解,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 现代文阅读 “和而不
8、同 ”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 ”与 “同 ”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 子路 )“和而不同 ”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 “和 ”。 “和而不同 ”,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 “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 “周监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 八佾
9、 )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 “同 ”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 “损益 ”、 “因革 ”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 “驳杂不纯 ”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 “独尊 ”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 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 “和而不同 ”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
10、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 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 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 “文化全球一体化 ”与 “文化全球多元化 ”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
11、作用 “和而不同 ”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 “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 ”、高扬 “文化自觉 ”、实现传统文化的 “综合创新 ”,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 ”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 “有容乃大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 “文化自觉 ”到实现 “和而不同 ”,必须处理好几个 “要 ”和 “不要 ”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
12、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 2011 12 30光明日报,有删节 ) 【小题 1】下列有关 “和 ”与 “同 ”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为哲学概念的 “和 ”与 “同 ”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 B “和 ”与 “同 ”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 ”的观点。 C “和而不同 ”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 ”与 “同 ”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 “和 ”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 _; “同 ”就
13、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小题 2】下列不属于 “和而不同 ”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 “周礼 ”,而是对 “礼 ”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 “驳杂不纯 ”的 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 “儒 道 ”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小题 3】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 “和而
14、不同 ”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 “和而不同 ”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错在 “和 ”与 “同 ”的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 考点:本题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词语的题,但命题者将概念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作用、影响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仅仅是一道理解重要概念
15、的题,将题目的信 息量扩大了。本题特别要分清 “和 ”和 “同 ”的区别。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项,错在 “两教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应为两教的传入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必须弄清 “和而不同 ”的内涵,不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题目有利于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错在 “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另外,其他的表述内容是实现文化自觉到和而不同需要的条件,而非和而不同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能力,由于原文信息比较明确,
16、所以只要学生阅读比较仔细,应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 。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一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 出其右。孙中山说: “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 ”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 “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
17、右者 ”。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 “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 纸都拿倒了,哈、哈、哈 ” 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 “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 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 ”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
18、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二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 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 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 native 改为 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 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 native相称呢 应当堂堂正
19、正地标之为 Chinese goods(中国货 )。同事中有人提醒说, 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 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 “积非成是,奴隶思 想 !就算抚台把它改成 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 Chinese goods。 ” 1917年 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
20、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 Lycidas 比作 “洋离骚 ”,把杜甫说成是 “中国的华兹华斯 ”。他要让 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三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 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 “中国怪人 ”、 “疯老头 ”,说他 “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 ”“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 ”。弗兰西斯 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 “象征性的发辫
21、 ”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 “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 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 “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 !”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 !”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 ”他立即反诘: “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 ”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
22、在小脚;小脚之妙 ,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 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4分 ) 【小题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4分 ) 【小题 3】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请举例说明。 (4分 ) 【小题 4】文中说,辜鸿铭 “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答案: 【小题 1】这是一段肖像描写,奇异的着装、长辫与当时的 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人物的怪异个性,给人
23、以鲜明的印象。( 2分)照应题目,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 2分) 【小题 2】( 1)具有语言天赋,堪称语言奇才( 2)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崇洋媚外( 3)穿着打扮陈旧过时,极端保守( 4)言行怪谲,喜做谬论,癖好怪异。(共 4分) 【小题 3】( 1)语言描写,如: “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 ”( 2)细节描写,如 “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的起身,悠闲而又庄重的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 ” ( 3)侧面描写,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 “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 ,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手法、举例各 1分) 【小题 4】辜鸿铭赞
24、美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爱国情怀,他仇视崇洋媚外思想则与他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所形成的精神压迫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推崇他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悠久文明,但是不应盲目排外,毕竟,世界多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包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胸怀。(结合文本 3分,联系现实 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 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加之辜鸿铭特殊衣着等,肯定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命题切入点很好,扣住了
25、主人公最与众不同的方面,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也有助于考生解答后面的题目,体现了命题的梯度。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言行举止几方面概括即可,本题难度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也要分析其现实意义。个人认为本题答案:应该补充主人公的社会地位。这样对 理解文章主旨更有利。 【小题 3】 试题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侧面描写:人物的对比衬托、环境烘托等。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答案:组织不够严密,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不能并列,语言、
26、动作、心理等都可运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语言、动作、外貌等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应该辩证的看待辜鸿铭的做法。只要弄清了这一点答本题没有什么难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点评:本题的探究点选得较好,既考查了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也引导了考生在现实生活中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考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 抚摸乡村 韩卫贤 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 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记忆是一个繁体
27、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在我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 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的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
28、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于是,我们将 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 ,我们还是
29、被玩性硬撑看玩 “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 ”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骇嗽。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嘴里喊着 “砂锅砂锅格通洞 ”,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列。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 一 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
30、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呜,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我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 “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 ”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 “做大媒 ,过家家 ”,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
31、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 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 “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 ”。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 种者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 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
32、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 【小题 1】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 突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 (4分 ) 【小题 2】结合文意赏析文 中划线的句子。 (4分 ) 【小题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 “抚摸乡村 ”为题的好处。 (4分 ) 【小题 4】文中最后一段说,作者 “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 “诗意 ”的理解。 (6分 ) 答案: 【小题 1】 三方面( 2分)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劳作。 特点( 2分) 透明清纯 宽
33、容放纵 宁静和谐 单纯厚重 【小题 2】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生动形象地流露对乡村的浓浓爱意。 运用比喻手法,把夜晚的乡村比作待嫁的闺女,传神的写出夜晚乡村的恬静美丽而又萌动勃勃生机。 【小题 3】 结构上:统领并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 内容上: “抚摸 ”一词,拟人化的手法使乡村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生动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的眷恋。 【小题 4】文中的 “诗意 ”是指乡村宁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自由自在而又充满童趣,劳作充实而有序,是物质利益充斥每个角落的现代社会的缺失,是作者品味中充满希望的期待。 (结合文本 3分,联系现实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将文章
34、划分好层次。本文是典型的 “总 分 ”结构,第一段是总写,后几段是分写,从 “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劳作 ”三个方面 “抚摸乡村 ”。再从 “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 ” “她是那样的透明 她又是那样的清纯 ”等句子中即可归纳出乡村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理解文本的最基础而且最有效的题,它包含了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理解文本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重要句子的题目,这类题首先分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本题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能很轻易地看出来,然后结合全文对乡村的情感即
35、可分析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套规 范的理解句子含义题,答案:也很规范:手法 +含义 +作用。规范和题目和答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小题 3】 试题分析: 从 “抚摸乡村 ”一词贯穿全文来分析,它是全文的线索;再从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以及 “抚摸 ”这一拟人化的词语来分析,即可知对乡村的喜爱、眷恋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高考中的常考题,它既考了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又考了标题的作用。学生平时复习要多关注标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看似是一个探究题,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正确理解 “被物质日
36、 益削落的诗意 ”的含义,结合文本来看,应指现今的人们更关注物质的丰富,忽略了精神上的充实。答本题不能脱离本主旨。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较好的探究题,让学生有条件的探究,不至于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但提供的答案:过于简单,应该补充结合社会现实引发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 j,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
37、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 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
38、: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 “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 “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 薄 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 感激 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 趣 趣:通 “促 ”,催促 D时置太
39、子司议郎,帝高其 除 除:官阶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周 乃 去,客密州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 以 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 以 钟磬置水中 C岑文本谓 所 亲曰师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 之 顾上官大夫与 之 同列 【小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资旷迈 悠然独酌,众异之 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客,忠孝人也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 B C D 【小题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
40、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10分) (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3分) (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4分)
41、(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5】( 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 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 ( 2)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项,薄:看不起。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实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优点是扣教材比较紧,所考实词均为常见词。特别是 “感激 ”一词,在陈情表中出现了,但意思与此不同,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42、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项, “乃 ”,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 项, “以 ”,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 “又 ”。 C 项, “所 ”,所字短语,表示 “ 的人 ”;与 “者 ”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 D 项, “之 ”,都是代词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点评: “所 ”并不是高考考纲中规定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但 “所 ”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很高,所以通过考试来体现其重要性也未尝不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 B 项, 是个性; 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 是道德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比较规范,题干 “有才能 ”限制了答题区间,
43、但在同一区间内,也有不能表现 “有才能 ”这一点的内容,选项内容既有非区间内的内容,又有区间内不能体现 “有才能 ”的内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是一道较好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 B 项,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 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 1)高:形容词作动词,认为 高;厚:优厚,意译为 “多 ”;装:行装。( 2)省略句:为之 ;条:动词,列举;切:切中(时务);、怪:怪(之),对
44、感到奇怪。( 3)暴:显露;过:过失;名:名声。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选用的两个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现象比较丰富,有一词多义,意动用法,省略句,固定句式等,而这也是文言文考试中最常见的考点。 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多注意这些常考的文言现象。 诗歌鉴赏 咏笼莺 (清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 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小题 1】本诗题为 “咏笼莺 ”,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分 ) 【小题 2】本诗最后一联的 “空
45、”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 答案: 【小题 1】( 1)运用反衬的手法 (1分。要点 “反衬 ”或 “衬托 ”、 “对比 ”),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1分。要点 “向往 ”或 “羡慕 ”),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2分。要点 “渴望自由 ”)。意思对即可 【小题 2】 “空 ”字意为 “白白地 ”(1分。要点 “白白地 ”), 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 (1分。要点 “长翅膀 ”),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 (1分。要点 “不能展翅高飞 ”),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1分。要点 “无奈 ”或 “
46、痛苦 ”)。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从 “笼莺 ”可知其是不自由的,而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却是 自由自在的,可见其为对比、衬托。结合对比衬托的作用即可得出完整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对比、衬托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以学生有必要多练习,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多借鉴。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 “空 ”在诗歌中的意思:笼莺空长了一双好翅膀,却无用武之地。然后,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根据炼字题的格式答题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色是与课文联系很紧密,本诗中的 “空 ”字与蜀相中
4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中的 “空 ”的用法一致,所以本题体现了课内知识迁移的特点。 语言表达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 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 “指南针 ”。 。 答案: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 “指南针 ”。 这种新型星际 “指南针 ”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 它具有重量轻、能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它还具有数字慑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试题分
48、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然后将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短句,每一个定语与中心语组成一个短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两种考试形式,一是将长句变短句,二是将短句组成长句。两者都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一道很有效果的题,建议学生平时可多练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序号是( 4分) 我们楼 前有清塘数亩。 。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 他的那一句 “香远益清 ”是脍炙人口的。 有池塘的地方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太多太多了。 几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