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2197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期中)质检理科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设 , ,则有(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 = x|x1,=y| ,那么可知 =M,成立,对于 ,故选 B. 考点:集合的运算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如图,线段 AB=8,点 C 在线段 AB上,且 AC=2, P 为线段 CB上一动点,点 A绕着 C旋转后与点 B绕点 P旋转后重合于点 D,设 CP=x, CPD的面积为 f( x)求 f( x)的最大值( ) A B 2 C 3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利用三角形的构成条件,建立不等式

2、,可求 x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周长是一个定值 8,故其面积可用海伦公式表示出来,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 f( x)的最大值解:( 1)由题意, DC=2, CP=x, DP=6-x,根据三角形的构成条件可得 x+6-x 2, 2+6-x x, 2+x 6-x,解得 2 x 4;三角形的周长是一个定值 8,故其面积可用海伦公式表示出来,即 f( x) =当且仅当 4-x=-2+x,即 x=3时, f( x)的最大值为 ,故选 A. 考点:函数类型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函数类型,本题中求函数式用到了海伦公式, 设 , 是双曲线 的左右两个焦点,若在双曲线的右支上存在一点 ,使 ( 为原

3、点)且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 , , =0, OP=OF2=c=OF1, PF1 PF2, Rt PF1F2中, , PF1F2=30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2a, PF2=, sin30= = = = , 2a=c( 1), = +1, 故选 C 考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应用,其中,判断 PF1F2是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 ,若且 ,则有( ) A B C D不能确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根据 f( 1-x) =f( x),

4、可得 f( x)关于 x= 对称,进一步分类讨论 x1与在 x2的位置关系,即可得到 f( x1) 时, f( x) 0,函数单调增, x 时, f( x) 0,函数单调减,故可知函数 f(1-x)=f(x),可知函数在 x1在对称轴 x= 的右边或在对称轴上,由 x1 x2,易得 f( x1) f( x2); x1在对称轴 x= 的左边,由 x1+x2 3易得 x2 , x2在对称轴 x=的右边因为 |x2- - x1,即 |x2- | | -x1|, f( x1) f( x2)综合可得:f( x1) f( x2)故选 A 考点:函数的单调性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考查函数的对称性,正

5、确运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对称性是关键 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是 与 的等比中项,且 ,则 =( ) A 80 B 160 C 320 D 640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an中,由 a4是 a3与 a7的等比中项, S10=60,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n项和公式列方程组解得首项与公差,由此能求出 S20. 解: a4是 a3与 a7的等比中项, S10=60, (a1+3d)2=(a1+2d)(a1+6d) 10a1+45 d=60, 公差不为零, 解得 a1=-3, d=2, S20=20a1+ d=20( -3)+1902=320故选 C 考点:等

6、差数列的前 n项和的公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的公式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化简求值,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函数 的值域为( ) A -2 ,2 B - , C -1,1 D -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 =故可知正弦函数的值域为 -1,1,那么可知 的值域为 - , ,选 B 考点:三角函数的性质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运用,属于基础题。 设 是直线, ,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 , ,则 B若 , ,则 C若 , ,则 D若 , ,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于选项 A若 l , l ,则平面 , 可能相交

7、,此时交线与 l平行,故 A错误; 对于 B,若 , ,则 ,则在平面 内有一条直线垂直平面 ,则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成立,对于 C,由于 , ,则 ,可能是平行,不能垂直。错误,对于 D,由于 , ,则 ,还可能斜交,故错误,选 B. 考点:空间中线面的位置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熟练掌握空间线面关系的几何特征及判定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某项测试中的 6次成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 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数, 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 B

8、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茎叶图看出两组数据,先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的大小就可以得到两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大小 . 解:由茎叶图可看出甲的平均数是 乙的平均数是 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甲的方差是乙的方差为 甲的标准差小于乙的标准差,故选 D 考点: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点评:本题考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是一个基础题,解题时注意平均数是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标准差反映波动的大小,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一个简单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俯视图不可能为 ( ) A长方形 B直角三角形 C圆 D椭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了主视图与左

9、视图,由所给的数据知凭据三视图的作法规则,来判断俯视图的形状,由于主视图中的长与左视图中的长不一致,抓住此特征即是判断俯视图形状的关键,由此标准对 项依次判断即可解:对于 A,俯视图是长方形是可能的,比如此几何体为一个长方体时,满足题意;对于 D,如果此几何体是一个椭圆柱,满足正视图中的长与侧视图中的长不一致,故俯视图可能是椭圆;对于 C,由于主视图中的长与左视图中的长不一致,故俯视图不可能是圆形;对于 B,如果此几何体是一个三棱柱,满足正视图中的长与左视图中的长不一致,故俯 视图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 C 考点:三视图 点评:本题考点是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考查根据作三视图的规则来作出三

10、个视图的能力,三视图的投影规则是: “主视、俯视 长对正;主视、左视高平齐,左视、俯视 宽相等 ”三视图是高考的新增考点,不时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应予以重视 关于复数的命题: ( 1)复数 ;( 2)复数 的模为 ; ( 3)在复平面内 ,纯虚数与 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于( 1)复数 不能比较大小 ,错误;对于( 2)复数的模为 ;成立。对于( 3)在复平面内 ,纯虚数与 轴上的点一一对应,除去原点,故错误,故真命题的个数为 1,选 B. 考点:复数的基本概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两个复数代数形

11、式的混合运算,通过给变量取特殊值,举反例来说明某个命题不正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填空题 ( 1)设点 的极坐标为 ,直线 过点 且与极轴垂直,则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 2)已知函数 ,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1) ( 2)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设 B为直线 l上的任意一点,在 Rt 0BC中, cos=,据此即可求出直线 l的方程如图所示,设 B为直线 l上的任意一点,在Rt 0BC中, cos= , cos=2,即为直线 l的极坐标方程 ( 2)根据题意,由于函数 ,若关于 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则可知: |2x+1|+|x+2|-m 恒成

12、立可知( |2x+1|+|x+2|-m)的最小值大于等于 2即可,那么结合分段函数 最值可知 考点:极坐标方程,绝对值不等式 点评:本题考查了极坐标方程,把 与 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是常用的方法考查绝对值不等式 的应用问题,题中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属于中档题目 如图,将正 分割成 16个全等的小正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的顶点各放置一个数,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点放置的数(当数的个数不少于 3时)都分别依次成等差数列,若顶点 处的三个数互不相同且和为 1,则所有顶点的数之和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等差中项法分别求解 n=2, 3, 4时的值,由此归纳出 f( n)的值即可解:

13、由题意可得,(各点放的数用该点的坐标表示)当 n=2时,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 A+B=2D, A+C=2E, B+C=2F,且 A+B+C=1, 2( D+E+F) =2( A+B+C) =2, D+E+F=1, f( 2) =2= ,当 n=3时,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 A+B=D+E, A+C=I+H, B+C=F+G,且 A+B+C=1,从而可得 D+E+H+I+F+F=2( A+B+C) =2,同样根据等差中项可得, M的数为 ,所以 ,依次可知结论为 ,那么可知顶点处的三个数互不相同且和为 1,则 n=5时,所有顶点的数之和 5,故答案:为 5. 考点:数列的通项公式 点评:本

14、题目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利用等差中项,进行求解考查了考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项式 的展开式中,含 的项的系数是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二项式 的展开式中,当 10-3r=4,可知 r=2,故可知对应的含 的项的系数是 10,故答案:为 10. 考点:二项式定理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的运用,属于基础题。 下列程序框图输出的结果 ,答案: .256.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 x=1,y=2,那么可知 z=2, x=2,y=2;接着得到 z=4,x=2,y=4; z=8, x=4,y=8; z=32, x=

15、8,y=32; z=256, x=32,y=256;此时终止循环得到, x=32,y=256.故答案:为 x=32,y=256 考点:循环结构的运用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识别框图,理解循环结构的准确运用,属于基础题。 已知向量 则 的最大值为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向量 则可知 =,那么可知当取得最小值时,即可知当 =-1时,满足题意,最大值为 3,故可知答案:为 3. 考点:向量的数量积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解答题 已知 的内角 所对边分别为 ,且 . ( 1)求角 的大小; ( 2)若 ,求边长 的最小值 答案:( 1) ( 2) 试题分析:解:(

16、1) , 6分 ( 2) 边长 的最小值为 12分 考点:解三角形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运用,属于基础题。 已知直角梯形 中, , , ,是等边三角形,平面 平面 . ( 1)求二面角 的余弦值; ( 2)求 到平面 的距离 答案:( 1) ( 2) 试题分析:解:( 1)过 作 ,垂足为 ,则 ,过 作交 于 ,交 于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 6分 ( 2) , , 12分 考点:空间中的角和距离的求解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运用向量法来求解空间中的角和距离的求解,属于中档题。 某医院将一专家门诊已诊的 1000例病人的病情及诊断所用时间(单位:分钟)进行了统计,如下表若视

17、频率为概率,请用有关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病症及代号 普通病症 复诊病症 常见病症 疑难病症 特殊病症 人数 100 300 200 300 100 每人就诊时间(单位:分钟) 3 4 5 6 7 用 表示某病人诊断所需时间,求 的数学期望 并以此估计专家一上午(按 3小时计算)可诊断多少病人; 某病人按序号排在第三号就诊,设他等待的时间为 ,求 ; 求专家诊断完三个病人恰好用了一刻钟的概率 答案:( 1) 36,大约可诊断 36人 ( 2) 0.8( 3) 0.182 试题分析:解:( 1) , , , ,专家一上午大约可诊断 36人 4分 ( 2) 8分 ( 3) 12分 考点:独立事件的概率

18、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分布列的求解以及数学期望的运用,以及独立事件的概率的和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的运用,属于中档题。 已知 是数列 的前 项和,且对任意 ,有 , 求 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答案:( 1) ( 2) 试题分析:解:( 1)当 时, 得 当 时 由 得 得 即 化为 数列 是以 为首项,以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6分 ( 2)由( 1)得: 考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运用,属于基础题。 设 求 及 的单调区间 设 , 两点连线的斜率为 ,问是否存在常数 ,且,当 时有 ,当 时有 ;若存在,求出,并证明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答案:( 1) 在 上单调递增, 在 上单调递减 ( 2) = 为所求 试题分析:解 ;(1) ,当 时 当 时 在 上单调递增, 在 上单调递减 5分 ( 2) 设 在 上单调递减 令 解得 则当 时, 即 当 时, 即 8分 现在证明: 考察: 设 ,当 时, , 递减 所以,当 时, , 即 即 12分 再考察: 设 ,当 时, , 递增 所以,当 时, , 得 ,取 为所求 14分 考点:导数的运用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函数单调性,以及函数最值的运用和不等式的证明,属于难度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