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2210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文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函数 图像上存在不同的三点到原点的距离构成等比数列,则以下 不可能成为公比的数是(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函数 图象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1,最大值为 3,故 ,即 ,而 ,因此选 B. 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 在 中,角 的对边分别是 ,且 ,则 等于(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所以 ,.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正弦定理 . 已知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给出下列命题 ,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 ,由 平面 ,

2、 ,又 ,因此有 , 正确, 错误,直线 与平面 的关系不确定,因此 与 的关系也不确定, 由 可得 ,因此 , 正确, 由已知平面 与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因此填空 . 考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 命题 : ;命题 :关于 的实系数方程 有虚数解 ,则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实系数方程 有虚数解,则 ,即 ,由于 ,因此选 B 考点:充分必要条件 填空题 已知集合 , ,则_ 答案: 试题分析:由题意 , ,则考点:集合的运算 .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 2的正六边形 中,动圆 的半径为 1,圆心在线段 (含

3、端点)上运动, 是圆 上及内部的动点,设向量为实数),则 的最大值为 _ 答案: 试题分析:我们知道当点 在直线 上时,若 ,则 ,因此我们把直线 向上平移,则 在增大(只要点 在与 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 就不变,也即 的值随直线到点 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 与 重合,这时圆 上有一点到 的距离最大为 5,而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为 1,故 最大值为 5. 考点:向量的线性表示,三点共线的性质 . 对于集合 ,定义集合 ,记集合 中的元素个数为 若 是公差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则=_ 答案: 试题分析:不妨设 ,由题意,集合 中最小项为 ,最大项为 ,对任意的 ,如果 ,则可取,若 ,可取 ,显然由

4、于,有 ,即 ,所以 . 考点:集合的元素 . 如图,三行三列的方阵中有 9 个数 ,从中任取三个数,则至少有两个数位于同行或同列的概率是 _ (结果用分数表示 ) 答案: 试题分析:首先从 9个数中任取 3个数共有 种,至少有 2个数同行或同列的取法有 种,所求概率为 . 考点:古典概型 . 若 的展开式中 的系数为 , 则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二项式定理知 的系数是 ,所以 . 考点:二项式定理,裂项相消求和,数列极限 . 已知实数 、 满足不等式组 ,则 的最大值是_ 答案: 试题分析: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图四边形 内部(含边界),作直线 ,平移直线 ,当 过点 时, 取得

5、最大值20 考点:线性规划 如图,在直三棱柱 中, ,则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于 ,所以 (或其补角)就是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 中, , , , 考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 的倾斜角的大小是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题意 ,即 , 。 考点:直线的倾斜角 . 函数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_ 答案: 试题分析: ,解得 , . 考点:三角函数的单调单调区间 函数 的值域是 _ 答案: 试题分析:函数 在区间 是增函数,因此当 时, 考点:函数的值域 设复数 满足 ,则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题意 , 考点:复数的运算,共轭复数 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共有 2

6、400 名学生,为了调查学生的课余学习情况,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 120的样本 .已知高一有 820名学生,高二有 780名学生,则在该学校的高三应抽取 _名学生 . 答案: 试题分析:高三学生人数为 800,如设高一、高二、高三抽取的人数分别为,则 ,又 ,解得 考点:分层抽样 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题意,其最小正周期为 考点:行列式,三角函数的周期 已知函数 ,则 _ 答案: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所以 考点:反三角函数 解答题 如图所示,给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中正视图与侧视图都是边长为 2的正三角形 ,俯视图为半径等于 1的圆 .试求这个几何体

7、的体积与侧面积 . 答案: , 试题分析:由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本题是一个圆锥的三视图,圆锥底面圆半径为 1,轴截面是边长为 2的等边三角形,故高为 ,即圆锥的,根据公式可求侧面积和体积 试题: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知,原几何体是以半径为 1的圆为底面且高为 的圆锥 由于该圆锥的母线长为 2, ( 4分) 则它的侧面积 , ( 8分) 体积 ( 12分) 考点:三视图,圆锥的侧面积、体积公式 如图所示,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山路 BC和一条索道 AC,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 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徒步攀登已知 , , (千米), (千米)假设小王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

8、度为每小时 1200米,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 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 (即从 B点出发到达 C点) 答案:能够 . 试题分析:由于小王和小李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 1200米,因此两小时能爬2400米,从而如果山路 的长不大于 2400米,则就能够,如果 的长大于2400米,就不能,故下面主要就是计算 的长,实质就是计算 的长,而可在 中解决,在 中有 (千米),再看,由已知 可求得它的三个角大小,又有 (千米),可解出 ,这样就可能得到 ,也即 . 试题:由 知 ,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 ( 4分) 在 中,由余弦定理得: , 即 ,即 , 解得 (千米), ( 10分) (千米), (

9、 12分) 由于 ,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够在 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 ( 14分) 考点:解三角形 . 已知椭圆 的一个顶点和两个焦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 ( 1)求椭圆 的方程; ( 2)已知直线 与椭圆 交于 、 两点,试问,是否存在 轴上的点 ,使得对任意的 , 为定值,若存在,求出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答案:( 1) ;( 2)存在点 使得 为定值 . 试题分析:( 1)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则本题中有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 4,说明 ,这样可以求得 ;( 2)存在性命题的解法都是假设存在,然后想办法求出 .下面就是想法列出关于 的方程,本题是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一般方法

10、是设交点为 ,把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交化简为 ,则有 ,而 ,就可用 表示,这个值为定值,即与 无关,分析此式可得出结论 试题:( 1)设椭圆的短半轴为 ,半焦距为 , 则 ,由 得 , 由 解得 ,则椭圆方程为 . ( 6分) ( 2)由 得 设 由韦达定理得: = = = , ( 10分) 当 ,即 时, 为定值,所以,存在点 使得 为定值( 14分) 考点:( 1)椭圆的标准方程;( 2)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 定义:对于函数 ,若存在非零常数 ,使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实数 ,都有 ,则称函数 是广义周期函数,其中称 为函数 的广义周期, 称为周距 ( 1)证明函数 是以 2为广义周期的

11、广义周期函数,并求出它的相应周距 的值; ( 2)试求一个函数 ,使 (为常数, )为广义周期函数,并求出它的一个广义周期 和周距 ; ( 3)设函数 是周期 的周期函数,当函数 在上的值域为 时,求 在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 1) 2;( 2) , , ;( 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新定义概念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按照新定义把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问题,( 1)就是找到 使 为常数,考虑到 ,因此取 ,则有 ,符合题设,即得;( 2)在( 1)中求解时,可以想到一次函数就是广义周期函数,因此取 ,再考虑到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取 ,代入新定义式子 计算可得;( 3)首先,函数 应该是广

12、义周期函数,由新定义可求得一个广义周期是 ,周距 ,由于,可见 在区间 上取得最小值,在 上取得最大值,而当时,由上面结论可得 ,最小值为 ,当 时, ,从而最大值为 试题:( 1) , ,(非零常数) 所以函数 是广义周期函数,它的周距为 2 ( 4分) ( 2)设 ,则 (非零常数) 所以 是广义周期函数,且 ( 9分) ( 3) , 所以 是广义周期函数,且 ( 10分) 设 满足 , 由 得: , 又 知道 在区间 上的最小值是 在 上获得的,而 ,所以 在 上的最小值为 ( 13分) 由 得 得: , 又 知道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是 在上获得的, 而 ,所以 一个三角形数表按如下方式

13、构成(如图:其中项数 ):第一行是以 4为首项, 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从第二行起,每一个数是其肩上两个数的和,例如: ; 为数表中第 行的第 个数 ( 1)求第 2行和第 3行的通项公式 和 ; ( 2)证明:数表中除最后 2行外每一行的数都依次成等差数列; ( 3)求 关于 ( )的表达式 答案: (1) , ;( 2)证明见, ;( 3) 试题分析:( 1)根据定义, ,因此, ;( 2)由于第 行的数依赖于第 的数,因此我们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3)设第 行的公差为 , ,而,从而 ,即 ,于是有,由此可求得数列 是公差为 1的等差数列,而,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得 ,从而有 试题:( 1) ( 4分) ( 2)由已知,第一行是等差数列, 假设第 行是以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由 (常数) 知第 行的数也依次成等差数列,且其公差为 . 综上可得,数表中除最后 2行以外每一行都成等差数列 ( 9分) ( 3)由于 ,所以 , ( 11分) 所以 , 由 得 , ( 13分) 于是 ,即 , ( 15分) 又因为 ,所以,数列 是以 2为首项, 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所以( ) ( 18分) 考点:(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判定;( 3)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