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2719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银行向在读成人学生发放贷记卡,允许学生利用此卡存款或者短期贷款。一位同学将卡内余额类比成运动中的 “速度 ”,将每个月存取款类比成 “加速度 ”,据此类比方法,某同学在银行账户 “-500元 ”的情况下第一个月取出 500元,第二个月取出 1000元,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成运动中的( ) A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 B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 C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D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题意,该同学把卡内余额类比成速度,第一个越取出 500元,余额为 -1000元,第二个月取出 1000元,余

2、额为 -2000元,可见余额在反向增加,说明所类比的速度在增加;该同学还把每个月的存取款类比成加速度,第一个月取 500元,第二个余额取 1000元,说明所类比的加速度在增加。所以 A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对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同时考查了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类比方法。 ( 10分)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 m的小球用三条等长的不计质量的细线a、 b、 c悬挂,在两球上分别作用沿水平方向大小都等于 mg 的力 F处于平 衡状态,现突然剪断细线 c,经过一段时间两球再次处于平衡,求此时线 a、 b的张力分别为多大? 答案: Ta=2mg Tb= mg 试题分析:由题意最终处于平衡状态时,细线 a处

3、于竖直状态, 由整体法分析细线 a的张力为 Ta=2mg 隔离 b分析,细线 b的张力为 Tb= mg 方向和竖直方向成 45 考点:本题考查对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小车在水平恒力 F推动下,从山坡 (粗糙 )底部 A处由静止起运动至高为 h的坡顶 B,获得速度为 v, 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s,重力加速度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车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 mgh B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mv2/2 C推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mv2/2 mgh D阻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mv2/2 mgh-Fs 答案: ABD 试题分析:据题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 G,水平推力

4、 F和阻力 f,其中重力做负功 mgh,推力做正功 Fs,阻力做负功 w,据动能定理有: Fs-mgh+w=mv2/2-0;所以小车克服重力做功为 mgh, A选项正确;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mv2/2, B选项正确;推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mv2/2 mgh+w,所以 C选项错误;阻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mv2/2 mgh-Fs, D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动能定理,其中还考查了对克服重力做功的理解。 如图,在一次救灾工作中,一架沿水平直线飞行的直升机 A,用悬索(重力可忽略不计)救护困在湖水中的伤员 B。在直升机 A和伤员 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匀速运动的同时,悬索将伤员吊起,在某一段时间内, A、

5、 B之间的距离以x=H-t2(式中 H为直升机 A离地面的高度,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单位)规律变化,则在这段时间内 ( ) A悬索的拉力等于伤员的重力 B从直升机看,伤员做速度大小增加的直 线运动 C伤员处于超重状态 D从地面看,伤员做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 答案: BCD 试题分析:据题意,当 t=0时, AB距离为 x0=H, t=1s时, AB距离为 x1=H-1,即在第 1s内 B上升 h1= x0- x1=1m; t=2s时, AB距离为 x2=H-4,则在第 2s内 B上升 h2= x1- x2=3m; t=3s时, AB距离为 x3=H-9,则在第 3s内 B上

6、升 h3= x2- x3=5m;以此类推,可知 B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1: 3: 5: 7: 9.所以可以推测 B上升过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处 于超重状态,则拉力大于伤员重力, A选项错误; B、 C选项正确;由于 B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B 的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 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超重的判断、匀变速曲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设地球的质量为 M,万有引力恒量为 G,卫星离地高度为 h,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地球半径为 R,则第一宇宙速度可表示为( ) A B C D 11.2Km/s 答案: AB 试题分

7、析: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要使环绕速度最大,轨道半径就要最小,其最小半径可以取近似等于地球半径 R,所以第一宇宙速度为: GMm/R2=mv2/R求得 v= ,所以 A选项正确而 C选项错误;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由 GM=gR2可得 v= ,所以 B选项正确;11.2km/s是第二宇宙速度,是指脱离地球的引力最小所需要的速度,所以 D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并着重考查第一、第二宇宙速度。 据新消息报道,在北塔公园门前,李师傅用牙齿死死咬住长绳的一端,将停放着的一辆卡车缓 慢拉动。小华同学看完表演后做了如下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李师傅选择斜

8、向上拉可以减少车对地面的正压力,从而减少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B若将绳系在车顶斜向下拉,要拉动汽车将更容易 C车被拉动的过程中,绳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绳的拉力 D当车由静止被拉动时,绳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答案: AD 试题分析:据题意,斜向上拉,拉力竖直向上的分力可以使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小,从而减小摩擦力,所以 A选项正确;若将绳系在车顶斜向下拉,拉力竖直向下的分力使车对地面的压力增加,摩擦力从而更大,更难拉动 车子, B选项错误;车被拉动过程中,绳对车的拉力与车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 C选项错误;车能够被拉动,是由于绳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受到的摩擦力, D选项正确。 考

9、点:本题考查力的分解、相互作用力和摩擦力。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 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 0.6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2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小到 0.3kg,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g 10m/s2) ( )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 B A将向左移动 C 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 D A所受的合力将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题意,对 A物体受力分析,砝码取走前: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拉力 T1=m1g=6N,由于物体 A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向左的弹力 F1=2N 和向左的静摩擦力 f1=4N,三个力的合力为 0;砝码取走后:水平方向受到

10、向右的拉力 T2= m2g =3N,此时由于拉力 F1hB,两根软绳重心上升的高度可能 A绳的较大、也可能 B 绳的较大、也可能相等,所以克服重力做功也可能 WA WB,B选项正确而 D选项错误;如果 hA hB,则一定是 B绳的重心上升高度较高,那么一定有 WA WB,所以 C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对克服重力做功的理解,并着重考查对重心高度变化对重力做功的影响。 根据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记录的研究发现,关于行星的运动,判断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在公式 R3/T2=k中, k是和太阳的质量有关的量 C在公式 R3/T2=k中, R是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 D以

11、上三点均不正确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距离太阳越近速率越大,距离太阳越远速率越小,所以 A选项错误;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不同的行星的 k值均相同,说明 k值是与太阳的质量有关的量, R是指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B选项正确,而 C选项错误;据以上分析 D选项也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对开普勒的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的理解。 关于环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 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率 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 .它们的轨道半径

12、有可能不同 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即 k=R3/T2,沿圆轨道和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只要它们的轨道半长轴相同,即使轨迹不一样,也有可能它们的运行周期相同,所以 A选项错误;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只要它们据地面的高度相同,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有相同的速率, B选项正确;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轨道半径是固定的值,所以 C选项错误;地球卫星的轨道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轨道中心一定是地球的中心,所以经过北京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不一定重合,则 D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着重考查了对地球的一般卫星、同

13、步卫星和极地卫星的了解。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且合力为零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共线且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所以 B选项错误;支持力和压力等等是相互接触的,但引力和电场力等等是非接触的, A选项正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如压力和支持力性质是弹力、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性质是

14、引力,所以 C选项正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接触物体上,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而作用在天体上,可以使天体做圆周运动,所以 D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 每逢 “西博会 ”,杭州就会燃放 起美丽的焰火按照设计要求,装有焰火的礼花弹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 4s末到达离地面 100 m的最高点时立即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射出时的初速度是 ,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 倍,那么 和 分别等于 ( ) A 25 m/s, 1.25 B 40 m/s, 0.25 C 50 m/s, 0.25 D 80 m/s, 1.25 答案: C 试题分析

15、:据题意,礼花在上升过程受到重力 G和阻力 f,由于阻力 f=kG,均为恒力,则礼花上升过程可以看成末速度为 0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逆向分析,又可以把礼花的运动看成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h=at2/2 和v0=at,而 a=(mg+kmg)/m=g(1+k),代入数据,求得: v0=50m/s, k=0.25,所以 C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考查了运动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逆向分析法。 一个物体只在相互垂直的恒力 F1和 F2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撤去 F2,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 ) A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

16、动 B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C物 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沿 F1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题意,物体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力恒力 F1和 F2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其运动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现在突然撤去恒力 F2,另一个恒力 F1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据牛顿第二定律: a=F/m,力恒定不变,则加速度恒定不变,又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将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考点:本题考查对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的理解,同时考查了匀变速运动与加速度的关系。 实验题 ( 10分)图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示意图。 ( 1)如图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

17、部分, 0、 1、2、 3、 4、 5、 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 s1 3.20 cm, s2 4.52 cm, s5 8.42 cm, s6 9.70 cm. 则 木块加速度大小 a _ m/s2, 打下 3点时的速度为 。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 2)根据某次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 aF 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不经过原点的原因是 ; 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主要的原因,是 。 ( 3)几位同学分析所得到的 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的原因后,重 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 3所示,滑块 M放在气垫导轨上,并在滑块上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固定在另一水平台子上,分别

18、与两台电脑相连,气垫导轨连上气泵并调成水平。多次改变钩码 m的质量,由速度和力传感器可以得到多组不同的加速度 a、力 F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由于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很小,可以得出 a F的结论,图线是倾斜的直线 B力传感器测得的力 F=mg/2,在实验时应确保钩码的质量 m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M C除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之外,动滑轮 C的质量是实验最大的误差来源 D实验中测出加速度 a的值不可能大于重力加速度 g。 答案:( 1) 1.30m/s2 0.646m/s ( 2)滑板的倾角过大 小车质量与钩码质量关系 Mm ( 3) A 试题分析:( 1) a

19、=(a1+a2)/2,a1=(x6-x2)/4T2,a2=(x5-x1)/4T2则 a=(x6+x5-x2-x1)/8T2=1.30m/s2。打下点 3时的瞬时速度为 v3=v1+a2T,v1=(x1+x2)/0.2,所以v3=0.646m/s。( 2)图像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过程中,滑板的倾角过大,导致还没有施加拉力时,小车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速度。本实验的要求是小车质量与钩码质量关系 Mm,由于在后几次实验中,不断增加钩码质量或者不断减小小车质量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3)该实验小车放到气垫导轨上,没有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所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所测量的加速度可以看成是在 F作用下

20、产生的,所以 A选项正确;本实验通过传感器测量的加速度是在 F=mg/2作用下产生的,小车的质量为 M,所以小车的加速度为a=F/M=mg/2M,所以不需要 mM;本实验 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出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所以动滑轮质量不会带来计算误差;只要钩码重力够大,就可以出现小车加速度大于 g的情况。 考点:本题考查验证小车加速度和质量与力的关系。 (10分 )在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的实验中。 (1)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分别是: A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与方木板平面平行 )互成角度地

21、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O 点,在白纸上用铅笔记下 O 点的位置和读出两个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 F1和 F2。 B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相同,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和记下细绳的方向 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错误或疏漏: A中是 _; B中是 _。 (2)在某次实验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1、 F2已在图中画出,图中的方格每边长度表示 2 N, O 点是橡皮条的结点,请用两个直角三角板严格作出合力 F的图示,并求 出合力的大小为 _ N。 (3)若把弹簧测力计 A挂于固定点 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 M。弹簧测力计 B的一端用细线系

22、于 O 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 O 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 A和 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 O 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a、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 N,图中 A的示数 为 _N。 b、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_。 (请填写选项前对 应的字母 ) (A)应测量重物 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 O 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答案: (1) 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使接点拉到与前一次相同的 O 点; (2)如图所示,大小为 10 N; (3)D 试题分析: (1)A中是需要几下两个

23、拉力的方向,即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B中是需要使作用效果相同,即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要使接点拉到与前一次相同的 O点。 (2) 合力大小为: LOF= =5 格,则合力 F=5 2N=10 N。 (3)a、 A弹簧秤的读数为 3.6N; b、该实验要验证两个弹簧秤的合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需要测量物体的重力;为了 使弹簧秤读出的读数误差较小,需要在实验前对弹簧秤较零;每次拉弹簧秤均要使弹簧秤与纸面平行,可以尽量减小误差;该实验每次改变拉力,只需要记下每次的接点位置和弹簧秤方向和读数,不需要每次的接点位置均相同,所以不必要的是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实验。

24、计算题 (10分 ) 2011年 7月 2日下午 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某一住宅小区, 2岁女童妞妞不慎从 10楼阳台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吴菊萍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受伤严重 。她被网友亲切地誉为 “最美妈妈 ”。若妞妞的质景 m 10kg,阳台离地高度 hl=28.5m,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约为重力的 0.4倍。在妞妞开始掉下时,吴菊萍立刻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跑过水平距离 s 9.0 m到达楼下并瞬间停住,同时在距地面高度为 h2=1.5m处接住妞妞,缓冲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设缓冲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不计, g 1 Om/

25、s2.求: ( 1)妞妞在被接住前下落的时间; ( 2)吴菊萍跑到楼下时的速度; 答案:( 1) t=3s ( 2) 6m/s 试题分析:( 1)对妞妞用牛顿第二定律: Mg-0.4mg=ma1 求得: a1=6m/s2 妞妞下落过程: h1-h2=a1t2/2 求得: t=3s ( 2)吴菊萍做匀加速运动: S=a2t2/2 代入数据得: a2=2m/s2,v2=a2t=6m/s 考点: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关系的应用。 (8分 )荡秋千是大家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将来的某一天 ,同学们也许会在其他星球上享受荡秋千的乐趣 .假设你当时所在星球的质量是M、半径为 R

26、,可将人视为质点 ,秋千质量不计、摆长不变、摆角小于 90,万有引力常量为 G.那么 , ( 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g星 等于多少? ( 2)若经过最低位置的速度为 v0,你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答案:( 1) g星 =GM/R2 ( 2) h=R2v02/2GM 试题分析:( 1)由已知星球的质量为 M,半径为 R,有 GMm/R2=mg星 , 可知 g星 =GM/R2 ( 2)由于只收到重力,则由机械能守恒: mgh=mv2/2 得 h=R2v02/2GM 考点:本题考查对万有引力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12分)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 =37, AB长为 16米,

27、传送带以10米 /秒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运动。在传送带上端 A无初速地释放一个质量为 0.5千克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 =0.5,求:( 1)物体从 A运动到 B所需时间,( 2)物体从 A 运动到 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g=10米 /秒 2) . 答案:( 1) 2s (2) -12J 试题分析:( 1)当物体下滑速度小于传送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a1,(此时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则 a1=(mgsin+mgcos)/m=10m/s2 t1=v/a1=1s s1=a1t12/2=5m 当物体下滑速度大于传送带 v=10m/s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a2(此时 f沿斜面向上 ),则 a2=(mgsin-mgcos)/m=2m/s2 s1=vt2+a2t22/2=(a1t1)t2+ a2t22/2=11m 即 10t2+t22=11解得 t2=1s ( t2=-11s舍去) 所以 t=t1+t2=2s (2)w1=fs1=mgcoss1=10J W2=-fs2=-mgcoss2=-22J W=w1+w2=-12J 考点: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关系、总功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