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A纯净物、混合物 B金属、非金属 C纯净物、化合物 D含氧酸、无氧酸 答案: C 在反应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每摩尔 CuSO4能氧化 P的物质的量为 A 1/5 mol B 2/5 mol C 3/5mol D 11/5 mol 答案: A 将少量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A B C D 答案: D 一定温度下, m g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2、后,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过氧化钠增加了 n g,且 n m,符合此要求的物质是 H2 CO CO和 H2的混合物 HCOOCH3 CH3CHO A B C D 答案: A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向足量的 NaHCO3溶液中逐渐滴入澄清石灰水: Ca2+2OH +2HCO3- =2H2O+CaCO3+ CO32- B向足量的 NaHSO4溶液中逐渐滴入 Ba(HCO3)2溶液: Ba2+2H+2HCO3-+ SO42-=2H2O+BaSO4+2 CO2 C向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CO2: CO32-+ CO2+ H2O=2 HCO3- D向 NaHSO4溶液中逐渐
3、滴入 Ba(OH)2溶液至沉淀完全: H+ SO42-+ Ba2+ OH = BaSO4+ H2O 答案: C 设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3g钠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个数为 B将 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的微粒数为 C 1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 2NA D NA个一氧化碳分子和 0.5 mol甲烷的质量比为 7 4 答案: A 用一种试剂和必要的实验操作就能鉴别 NaHCO3、 NaCl、 KCl、 K2SO4四种物质,此试剂与实验操作是 A盐酸、焰色反应 B Ba(OH)2溶液、焰色反应 C盐酸、加热 D BaCl2溶液、焰色反应 答案: B
4、 一定质量的钾、钠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纵轴 m)随时间(横轴 t)变化曲线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钾的还原性比钠强) A曲线 a为钠,曲线 b为钾 B投入的 Na的质量小于 K 的质量 C投入的 Na、 K 的质量一定相等 D两个反应的盐酸中 HCl必须足量 答案: B 根据图示回答,经数小时后, U形管 A、 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 A处上升, B处下降 B、 A、 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 B处上升 D、 A、 B两处都不变 答案: C 实验室里需用
5、480mL 0.1mol L-1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 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 7.68g硫酸铜,加入 500mL水 B称取 12.0g胆矾配成 500mL溶液 C称取 8.0g硫酸铜,加入 500mL水 D称取 12.5g胆矾配成 500mL溶液 答案: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C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酸中一定不含金属元素 答案: B 下列对于 “摩尔 ”的理解正确的是 A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 mol C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
6、起来 D国际上规定, 0.012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1摩 答案: B 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A电泳 B电解 C凝聚 D渗析 答案: D 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的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态氯化钾 答案: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B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作还原剂,非金属单质只作氧化剂 C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D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不能用来鉴别 Na2CO3和 NaHCO3的方法是 A分别加热 B加澄清石灰水 C加稀盐酸 D加 BaCl
7、2 答案: B 下列各组离子反应可用 H OH- H2O 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钡和硫酸 B氢氧化铁和盐酸 C硝酸和氢氧化钠 D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 答案: C 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Na2SO3SO2 B HCl Cl2 C H2SO4(浓 )SO2 D SO2 S 答案: B 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H4+、 Ba2+、 Cl-、 NO3- B K+、 AlO2-、 Cl-、 SO42- C Ca2+、 Mg2+、 NO3-、 HCO3- D Na+、 Cl-、 CO32-、 SO32- 答案: B 填空题 用 9mol/L的浓硫酸稀释成
8、0.9mol/L的稀硫酸 100mL ,回答下列问题: ( 1)需要取浓硫酸 _ mL ( 2)如果实验室用 98的浓硫酸 (密度为 1.8g cm-3 ) 配制 3. 6 mol L-1的稀硫酸 250mL。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_mL。 ( 3)由于错误操作 , 使得浓度数据比理论值偏大的是 _(填写序号)。 A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 , 俯视液面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 B没有用蒸馏水洗烧杯 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没有烘干 D定容时,滴加蒸馏水时液面略高于刻度线,再吸出少量水使液面凹面与刻度线相切 E.溶液稀释后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答案:( 1)
9、 10 mL ( 2) 50 mL ( 3) A E 有 A、 B、 C、 D四种钠的化合物,根据下列反应式判断 A、 B、 C、 D的化学式。 A B+CO2+H2O ; D+CO2 B+O2 ; D+H2O C+O2; B+Ca(OH)2 C+CaCO3。 ( 1)写出 A、 B、 C、 D 的化学式: A_, B_, C_,D_。 ( 2) 1mol D 与足量 CO2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 O2 的体积为 _。 答案:( 1) NaHCO3 、 Na2CO3、 NaOH、 Na2O2 ( 2) 11.2L Na2CO3 固体中混有少量 NaHCO3,除去的方法是 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_; NaHC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2CO3,除去的方法是 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 (6分 )加热; 2NaHCO3 Na2CO3 CO2+ H2O; 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 CO32-+ CO2+ H2O=2HCO3-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者的粉末状混合物,在点燃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KNO3 S CN2 CO2 K2S(未配平 )。试填写下列空白: (1)在黑火药燃烧的反应中,氧化剂为 _,被氧化的物质为 _。 (2) 硝酸钾与木炭混合点燃,即可见到焰火。试综合上述有关信息,推断硝酸钾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11、 答案: (1) KNO3、 S; C (2) 4 KNO3 5 C 2 K2CO3 2 N2 3 CO2 计算题 将 agNa溶于 bg水中, a1gNa2O 溶于 b1g水中, a2gNa2O2溶于 b2g水中,均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溶液计算回答: (1)当 a1 a2 31 39时,则 b1 b2 _ (2)若 a 4.6g,则 b _g 答案: (1) 1:1 (2) 95.6 简答题 取 A、 B两份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NaOH溶液,体积均为 50 mL,分别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后,再分别稀释为 100 mL。 (1)在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后,溶液中溶质的
12、组成可能是: _; _; _; _。 (2)在稀释后的溶液中分别逐滴加 0.1 mol/L的盐酸,产生的 CO2的体积 (标准状况 )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分别加入足量的盐酸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_,原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 A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 CO2后,所得溶质与 HCl反应产生 CO2的最大体积是 _mL(标准状况 )。 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 CO2后 ,所得溶质的化学式为 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_。 答案: (1) Na2CO3和 NaOH; Na2CO3; Na2CO3和 NaHCO3; NaHCO3 (以上 4个填空无顺序要求) (2) NaCl; 0.
13、15 mol/L 33.6mL(标准状况 )。 Na2CO3和 NaHCO3; 1:1 在含 n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 Cl2,有 x mol Cl2发生反应。 (已知:还原性: Fe2+ Br ) (1)当 x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 4Br - 3Cl2 2Fe3+ 2Br2 6Cl-时, x与 n的关系为 。 答案: (1) 2Fe2+ Cl2 2Fe3+ 2Cl- ( 2) x n Fe3P与稀 HNO3反应生成 Fe(NO3)3、 NO、 H3PO4和 H2O。 (1)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2) 上述反应中,当生成 1.8 mol Fe3+时,放出 NO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是_L,消耗的 HNO3是 _mol; (3) 上述反应中,当有 21 mol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 H3PO4是 _mol,被还原的 HNO3是 _g。 答案: (1) 3Fe3P 41HNO3(稀) 9Fe(N03)3 14NO 3H3PO4 16H2O; (2) 62.72; 8.2; (3)1.5;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