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 12月月考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高 # 答案: A 某位同学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附图,这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 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A 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B 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高 #考¥资 源网 C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D 19
2、53-1956年过渡时期 答案: A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 “割资本主义尾巴 ”,女主人公菊香说: “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 20世纪 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 20世纪 70年代末 高 #考¥ 答案: D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 “铲除专制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 分别指
3、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制定和 “依法治国 ”被载入九九宪法 B大革命、共同纲领和 “依法治国 ”被 “十五大确立为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高 #考¥资 源网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A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 “某些问题 ”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高 # 答案: A 2006年 3月 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
4、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计划 ”表述改为 “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政策的全面实行 高 #考¥资 源网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答案: C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
5、了转变 答案: D 与 1952年相比, 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 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 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 5%提高到 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答案: A 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 及白话文章 答案: B 1912年初,中华民
6、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无效 ”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官僚资本的垄断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答案: B 冯桂芬在校 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 C李鸿章 D严复 答案: C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
7、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 C 综合题 ( 32分)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
8、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茶叶在 19世纪 30年代每年出口 5000万磅, 1841年增至 7000万磅,1851年达 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 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 10010包, 1847年增至 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
9、行存款增十倍。 (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 10分) (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 ( 4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12分) 答案:( 1)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政策的不稳定。( 10分) ( 2)变化: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 4分)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6分) ( 3)农业合作化:人民
10、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分) 农业合作化: 极大支持了工业化建设;在农村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分) 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 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
11、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 1667)缺机 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 “商业革命 ”的主要表现。( 6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 “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 炸性的影响?( 2分) (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 3)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形
12、式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6分) 答案:( 1)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出任意 3点即可, 6分)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2分) ( 2)民营手工业发展 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6分,任意三点) ( 3)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民族资产阶级倡导振兴实业; 政府政策的影响。(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