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42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一些文官结成集团,产生了许多文官派系,其中的重要纽带就是各种各样的 “谊 ”,如 “姻谊 ”“乡谊 ”“年谊 ”等。这里的 “年谊 ”指的是 A同年出生 B同年被任命为官 C同年考中举人或进士 D同年入阁 答案: C “当时,苏联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索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人意识到太空竞赛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于是提出了载人登月计划,目的就是超过苏联。最终看来,苏联赢得了开始,美国笑到了最后。 ”这段描述 揭示了两极格局下国际竞争形势 旨在说明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指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反映 表明空间竞争是两极格

2、局终结的主因 A B C D 答案: D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 “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答案: C 马克 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民主政治有 “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 ”。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根据上述观点,美国 1787年宪法应该是 A

3、更集中体现程序民主 B更集中体现原则民主 C原则民主高于程序民主 D既非原则民主也非程序民主 答案: A 南怀瑾说 “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 ”就中国近代而言,下列属于 “经 ”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民主革命 答案: D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 “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 ”,这次 “大撤退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

4、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 1931年 9月 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 “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 11月 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 “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答案: A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

5、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 A 1733年,荷兰在中国购买价值 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 651629荷盾。对上述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清王朝时期东西方贸易仍旧频繁 B荷兰商人应该是在广州买到的茶叶 C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在清朝不断提高 D荷兰保持着重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地位 答案: B “因 丝绸之利日扩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

6、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 “市 ”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 “草市 ”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 “市 ”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答案: D 图反映的是江西省在某一时期所属行政区划,这一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B 墨子曾批评说: “今王公大臣 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 ”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C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

7、皆上同于天子。 ” 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 ”,以兴 “天下之利 ”。 答案: B 综合题 ( 32分)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 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

8、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 “万国铁路博览会 ”。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 至 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 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 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 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 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 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 “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 “失车船踮脚之力

9、,而受铁路之害者 ”即在万余人以上。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 “火车之父 ”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 “火车之父 ”?请说明理由。( 1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 ”的看法。( 12分) (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8分) 答案:( 1)条件:蒸汽机的发 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使生产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 6分) 理由: 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 特里维克:他的发明使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

10、火车的性质和功能。 史蒂芬孙:他的发明运量大、速度快、正式投入商业营运,是真正实用的火车。( 6分) (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 6 分)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 普及和发展。( 6分) ( 3)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建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

11、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8分,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上重大事件回眸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 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 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

12、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 40%, 数理、地理、历史合占 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 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 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 1)根

13、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 “寺子屋教 育 ”的特点。( 6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 6分) (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4分) ( 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 6分) 不同:政府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6分) ( 2)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 2分) 背景: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分) ( 3)(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深重灾难。(任选一种,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