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 1937年和 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
2、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国民党 “比较努力 ”的抗战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答案: A 辛亥革命后十年,朱德在一首诗中写到: “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答案: D 孙中山认为: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
3、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A B C D 答案: B 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A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动因 B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C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我国首部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根本法 答案: D 1936 年,一场震惊了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这场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A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B张学良 .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蒋介石接停止内战,一致
4、对外 答案: A 某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 ”这里的 “多元性 ”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标志是: 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 答案: B 1922 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
5、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以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美国人威廉 莫尔伍德形象地说: 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 公元前 和 公元后 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 两位所指的是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一定的基础 答案: D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
6、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D 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答案: D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有 民族区域自治制
7、度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B C D 答案: C 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B C D 答案: B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 说他 “同情中国人 ”, 11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 “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 吐温上述言
8、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答案: C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特征。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种新特征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B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 C资政新篇 D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D 清嘉庆皇帝说: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 D 明史纪事本末卷 14记载 :“(明太祖 )谕中书省臣曰 :朕设科举 ,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 .今所司多取文词
9、之士用之 ,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 ,而天下以虚文应之 ,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这说明 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当时的科举以 “文词 ”取士 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A B C D 答案: D “省 ”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开始设立三省作为中央机构 B唐朝的三省分别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D明朝以军机处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答案: C 历史知识中, “事实 ”和 “解释 ”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 ,属于 “解释 ”的是:
10、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采用封邦建国制 B宗法制保证贵族的政治特权,稳定内部统治秩序 C商鞅提倡军功 ,规定爵位为二十级 ,有军功者 ,依等级授爵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 ,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答案: B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 B C D 答案: A 美国公使承认: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
11、国政府能在近代历史上 “庇护 ”在华的外国 “流氓 ”所依据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权 D永久居住权 答案: B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人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答案: D 1900年 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 “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
12、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 ”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 D协同作战瓜分中国 答案: B 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 “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一二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 D 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
13、;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 “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入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 ”,中方观点是 “日本有计划的 侵略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事实 日方否认 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 B C D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纳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若按这四条标准来评价下列历史事件,有可能得到完全肯定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A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14、 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平均思想 反映了小生产者获得土地强烈愿望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 男女经济平等主张是富有革命性的新内容 A B C D 答案: D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 “近代化 ”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 “近代化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综合题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
15、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 而 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
16、,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 洪武实录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分) (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4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
17、致的地方( 4分) 答案:( 1)制约: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1分)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 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分) ( 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4分) ( 3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
18、进步。( 4分) ( 17分)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为炙手可热,其势头 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舶来品, “宪政 ”一词何时在中文世界出现难证其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梁启超早在 1899年 4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至于是否属于最早使用尚有待考证。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 “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 ”
19、清末预备立宪启动 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 “预备立宪 ”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 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 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 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 9年。无论如何 ,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辛亥革命后,中
20、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 “主权在民 ”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今天( 1940年 2月 20日)延安各界人民代表开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曾说过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
21、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宪法去确认它。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所以现在的宪政运动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 民主化的事实。这是一个大斗争,决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3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22、知识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 8分) ( 3)依据材料三 ,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特点( 4分) (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1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分) 答案:( 1)梁启超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 1 分);认为应该通过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从而限制君权、政府的权力(或者答维新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2分)。与康有为一起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 2分) ( 2)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斗争、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学习西方的产物;都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都规定了法律至上,都规定 了人民的权利
23、;都以走向失败成为空文告终;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点则可, 4分) 异:前者是在民主革命风潮背景下由清政府颁布,后者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背景下,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前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后者的目的是确立民主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前者内容具有极强的专制色彩,后者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民主宪法( 4分, 2点即可)。 ( 3)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争取民主宪政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4分, 2点即可) ( 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 主。( 1分) 实践: 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
24、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 2分,答出 2点即可) ( 12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 6月,日本当局叫嚷 “不要误了末班车 ”。 7月 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 :“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 ”“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 ,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 ”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 “从窘境看,想孤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
25、,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 ”“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 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 材料三 1941年 7月 2日,日本内阁决定 “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为方针。 ”“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 步伐 ”,并声称 “不辞对英美一战。 ” 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日本当局为什么叫嚷 “不要误了末班车 ”?为此而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 6分) (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1)( 6分)日本要乘德国闪击西欧成功之际,侵占东南亚。基本方针是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 ”:重点是先结束中国战事。( 6分) ( 2)( 2 分)说明由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已不可能先结束中日战争再南进,不得不背上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冒险进攻 东南亚,对美英开战。( 4分) ( 4分)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 3分, 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