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从程度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与小农经济有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实行民主政治,主要与工商业发达有关,因此选 D。 考点:东西方古代政治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
2、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 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有( ) 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阻碍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 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 英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都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
3、危机的表现, 表述错误,首先打开了日本大门的不是英国而是美国,因此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 1、政治: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3、阶级关系:人民贫困,进行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 3、外部原因:西方列强侵入日本,统治危机加深。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 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下列对这
4、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 重视商业的发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展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不论大小诸侯都要尊敬富商,以期能向他们借钱以维持生计。说明日本的商业资本发展程度很高,商人的地位上升,因此选 C。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 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
5、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藩置县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 D “文明开化 ”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分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因此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
6、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还派出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说明日本政府认识到政府不应干预过多,要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 D。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
7、: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先是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 “西服 ” “酒吧 ”“西洋歌剧 ”代表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和服 ”“茶室 ”“能剧和歌舞伎 ”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因此选 C。 考点:明治
8、维新 点评:不论对待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怕,不能绝对否定或肯定。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两者的相同点是:时代相同:都发生在 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都深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 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二者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所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 6
9、0年代。 国内背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 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客观效果: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2)不同之处: 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
10、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 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19041905 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 “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 制 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表述不妥,俄国经过 1861 年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 说法错误,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关,根据题干信息 “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可知 A正确。 考
11、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19世纪末,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项都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
12、因 ,但是根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的规律, A为最主要原因。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纷纷 “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3、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 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 纷纷 “行立宪之政 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可知康有为论证革命的残酷性 意在建议光绪帝坚定变法的决心。因此选 B。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康有为等人领导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 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
14、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 “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 ”说明康有为提出了 “断发易服 ”的主张,改变中国的落后习俗,以便与时代接轨,因此选 B.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
15、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 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 A设立议院 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府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 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 A。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国社会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
16、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败具有必然性,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 D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变法的失败,未能实现这些主张和目标。然而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选 D。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
17、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 “程度 ”之间的差异。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 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 B 试题分析: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考试,与材料不符; “预备立宪 ”属于政治领域改革。因此选 B 。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由于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
18、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自武帝立 “五经 ”博士,开弟子员 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 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 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 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
19、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美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 “华夏中心 ”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 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0、 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6分 )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 “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答案: (1)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分)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 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6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基础。( 2分) (4)含义:思想启蒙。( 1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分) 被称为 “解放者 ”的 亚历山
21、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 改革遇到很大阻力 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 “解放者 ”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艰巨性, 不妥,因为农奴制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表述错误,因此选 D。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
22、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 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 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
23、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 都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
24、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选 B.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 整顿吏治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行汉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整顿吏治是为了保证政治清明,廉洁执政,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表现,不一定涉
25、及社 会制度的变革,因此排除后选 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 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 A东周平王 B东汉
26、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因此选 D。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
27、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28、,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符合题意。 都没有改变旧的封建制度,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局部改革,答案:为 D。 考点: 中外改革 点评: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 ) 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 简化宗教仪式 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因信称义属于马丁 路德的主张, 制
29、定严格的道德标准属于加尔文的主张,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因此选 C。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比较加尔文和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1)相同: 强调圣经的地位; 主张信仰得救。 ( 2)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 求。 ”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
30、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因此选 A。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内容 时间 1536年开始 内容 主张 评价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
31、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AD是表象, B表述错误,因此选 C。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
32、: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有时是通过假象来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靠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穆罕默德 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答案: B 试题分析: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 ”说明阿里改革向西方学习 AC 没有突出这一点; D表述错误,不是阿里改革的内容,因此选 B。
33、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阿里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虽然其改革是在未从根本上 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
34、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B、 D不符合史实。 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所以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 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
35、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 )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机关的改革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设立银行,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 “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 ”,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属于经济领域,与题干不符,排除后选 C。 考点:俄国 1861年改革 点评:俄国 1861年改革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
36、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 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歪,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俄国 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
37、威望。因此选C。 考点:俄国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俄历 2月 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 “二一九法令 ”,又称 “解放法令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答案: C 试题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成为俄国农奴制的直接原因。因此选 C。 考点:俄国 1861年改革 点评:改革的背景: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
38、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政治上: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挑战与应战 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 “由于阿里 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 他不懂 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
39、洲列强的干涉 答案: B 试题分析: “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说明阿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内部因素:税役繁重、兵役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阿里采取严厉手段控制人民逃亡,镇压人民起义 外部因素:英俄等列强助土反埃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由最高统治者推行 封建性质的改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
40、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实质作用在于加强埃及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可以说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次积极回应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其改革结果和局限性是必然的。要充分认识埃及阿里改革的客观历史作用。因此选 A。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
41、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 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 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第 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
42、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 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 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5分) (2)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 “异端 ”的形式出现?( 4分) (3)分析马丁 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的实质和意义。 (4分 ) 答案: (1)原因:维护欧洲反动的封建统治;阻碍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对人民群众的欺诈和无耻掠夺;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 5分) (2)原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43、处于垄断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4分) (3)实质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 分) 意义: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2分 ) 试题分析: (1)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按政治 (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阻碍民族统一 )、思想 (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经济 (广占地产,欺诈掠夺,阻碍工商业 )三个方面归纳概括。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处于垄断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 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 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本部分作为资产阶级
44、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历史上重大改革之一,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本部分的重点应放在马丁 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与意义影响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 苏俄史 材料二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 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
45、,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它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 ,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 节选自 1861年 “二一九法令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 “暂时义务农 ”与 “完全自
46、由的农民 ”权利有何区别?材料二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7分) ( 3)有人说: “二一九法令 ”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4分) 答案: (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 主的统治。( 2分) (2)“暂时义务农民 ”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 完全自由 ”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 (4分 ) 不符合实际。( 1分)改革后取得 “自由 ”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 (2分 ) (3) 通过改革,俄国的农奴制被废除,封建生产关系遭到破坏,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等,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以说它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改革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它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着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而且,沙皇专制得到了维护。所以说,它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 4分)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