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关于青苗法中所收利息对农民来说是否能够承受得了的争议。青苗法的实施目的是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避免受高利贷盘剥,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对农民剥削过重,故 B项正确; ACD项题干无从反映。正确选项为 B。 考点: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图片反映两者的斗争焦点信息的掌
2、握。其斗争焦点是青苗法的利息农民是否能够承受同,故分析的角度应从农民入手。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 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 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 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取士之法,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取士之法的目的是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C项正确; AB项是内容, D项“提供理论参考 ”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 考点:取士之法的目的 点评: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
3、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说: “保甲之 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理解 “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的含义,其主要目的应从阶级属于来分析。由 “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含义说明
4、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内平息农阶级的反抗斗争,而 ACD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故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保甲法实施的目的 点评:强兵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是 为改变积弱的局面而进行的,主要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以及设军器监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和推行,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局面。 王安石认为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反映的是王安石认为北宋积贫局面形成的原因
5、是 “理财末得其道 ”。故应选择题王安石的富国之法的措施,这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是经济上的富国之法,符合题意,而 是军事上的强兵之法,排除。故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须透过材料信息反映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进而调动教材相关知识,能够区别王安石变法的各类措施。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 “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 “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的含义:法令使政府与商人夺利
6、。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项排除;。均输法是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其作用是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B项排除;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保障农民生产时间、打击官僚贵族特权的作用, C项排除;市易法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并不能保障农业生产时间, D项正确。 考点:王安
7、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措施 作用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均输法 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
8、,农民得到实惠 王安石变法 “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他的 “理财 ”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的目的是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故排除 BCD项, A项正确。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的目的,识记基础性知识点,难度小。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汝生不及贞观中
9、,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体现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无奈,而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则体现了王安石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正确; 并未从题干材料中反映,故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
10、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 “积弱 ”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 “积贫 ”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项排除;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保障农民
11、生产时间、打击官僚贵族特权的作用, B 项正确;市易法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并不能保障农业生产时间, C项排除;方田均税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D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B。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措施的作用比较 措施 作用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免役法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 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使豪强地主
12、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王安石对某一变法措施的效能进行评价时说,可以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相关的变法措施应是 ( ) A均输法 B保甲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须理解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对王安石变法的对应措施的评价的正确理解。均输法是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其作用是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A项排除;保甲法是一种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的措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项排
13、除;青苗法是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 受高利贷盘剥,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项正确;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项排除。正确选项为 C。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内容: A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B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C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
14、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D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E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F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 作用: 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E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
15、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要本题关键是理解 “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的含义,材料说明募役法可交纳免役钱而不需亲自服徭役,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故 C项正确;ABD项题干材料无从反映。正确选项为 C。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募役法与隋唐时期实行的 “庸 ”非常相似。 “庸 ”是指纳绢代役,募役法是交纳免役钱,二者都起着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募役法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缓和阶级矛盾 B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16、 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宋代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维护。 ABCD项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应维护封建统治入手分析,从阶级立场上 看,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故 ABD项不符合题意, C项才是主要原因。正确选项为 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点评: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之一。其原因主要从维护封建统治入手,无论宋神宗还是王安石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
17、之处有 (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经济上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解决积贫的局面,而从作用上分析,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 正确;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是共同点,减轻了地主对农的人身控制也不是共同点,其仅是青苗法的作用,故 排除。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目的与作用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作用: 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
18、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豪 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E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而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 A项正确;青苗
19、法主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项排队;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C项不符合题意;免役法,也即是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作用 1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 ,使农业生产发展。 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
20、素有 ( ) 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用人不当 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者态度动摇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而 说法错误,王安石变法决心是没有动摇,而改革的支持者宋神宗动摇,故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
21、利益,得不到广大 农民的支持。 王安石变法期间, “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因而盗贼减少了, C项正确;保马法使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A项排除;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排除 B项;军队精简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以及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D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C。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
22、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 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司马光曾说: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这一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体现在下列哪些措施中 ( )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青苗法 保甲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分析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措施是与民争利、对农民的更沉重的盘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
23、灾,使农业生产发展,排除 ;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也会加重人民负担, 符合;青苗法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会加重农民负担, 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军事措施,可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故 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解答本题须了解每个措施的意义与局限性。采用排除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说 )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 (苏辙说
24、)王介甫 (安石 )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说 )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 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兼并之家 ”“豪民 ”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据材料二分析,苏辙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6分 ) 答案: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 (4)地主阶级内部
25、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 “兼并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 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青苗法的内容的理解,材料一反映的青苗法措施,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具有兼并土地之实力,应是地主阶级,关键信息: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豪民 。第( 2)问,考查青苗法的实质,关键信息: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分析,其内容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第( 3)问,由 “王介甫 (安石 )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分析
26、可知苏辙是反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说明其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 。第( 4)问,两者的关系应从阶级属性入手分析,须知王安石和苏辙都是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对方是内部矛盾的反映;第二小问对王安石的评价应一分为二的辩证客观进行评价,即从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表述。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全面辩证地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1进步意义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样大胆改革
27、、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 2历史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 变法措施旨在抑制兼并和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而该阶层在北宋政权中具有 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龙曰:臣闻之: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
28、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 杜挚曰:臣闻之: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商君书 材料二 “自议新法 言不可行者,司马光也。 ”宁二年,保守分子唐介“数与安石争论 ”, “御史中丞吕海论安石过失十事 ”。 “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 ”。 请回答: (1)材料 一、二分别是针对什么变法展开的争论?这两次变法都遭到一些人反对的主要原因何在?变法最初都能推行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结合这两次变法的教训,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王
29、安石变法。 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损害了反对者的利益。 能推行的共同原因:改革者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有坚强的信念等。 (2) 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坚定的信心、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变法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等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本问考查的材料信息分析与解读、综合比较分析能力,可从材料的出处来分析材料一是商鞅
30、变法,由 “宁二年 ”、 “数与安石争论 ”、 “御史中丞吕海论安石过失十事 ”、 “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 ”可知是王安石变法;第二小问应从变法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打击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则应从统治者支持角度分析。第( 2)问,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是一成一败,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来全面对改革的成败的认识。 考点:综合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点评: 1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 1)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而推行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 得上改革。 ( 2)改革是历史
31、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 3)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 4)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 5)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 6)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 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