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66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山西曲沃中学高二 6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秦朝的郡县制为 “公天下 ”的开端。秦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家世门第。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选官的依据主要是才干政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精神。因此选择 B。 A、 C、 D在一定程度

2、上体现了郡县制的进步性,但是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到 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 法开始失败 ”。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D欧盟增加新成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欧洲国家逐渐摆脱美苏两国的控制,走向联合,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开始逐渐崛起,美国的影响力在下降,因此选择 B。选项 A、 C、 D表达不够准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

3、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 “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 ”,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 “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 “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 ”可以看出戴高乐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考点: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4、 “二战 ”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 “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 “二战 ”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异常强大,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杜鲁门的话反映了这一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 和平

5、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彻底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D根本上遏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选项 C、 D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选项 A不是主要原因,所以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下图为威廉 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世界处在美苏

6、 “冷战 ”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 ,1957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壁垒分明 ,对抗激烈。而同时欧洲国家由于在二战中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在以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 ,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表明新的力量已经孕育。材料中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联营 ”的建立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经济共同体;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2011年 7月

7、22日,欧盟领导人召开紧急峰会 ,讨论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 案。峰会公布的最新草案显示 ,各国已就新的希腊救助达成一致 ,这进一步消除了市场对欧元区的担忧情绪。以下对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国的联合初衷是为了加强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 B其前身是 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 C对当今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冲击美国单极企图的重要力量 D 2001年欧元的正式启用使欧洲的联合再次迈出关键步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导致西欧经济的衰落,寻求经济的联合是最初的目标,前身是 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欧元正式问 世是在 1999年,开始流通是

8、在 2002年,因此 A、 B、 D三项均不正确,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中重要的一极,极大地冲击了美国霸权地位,故选 C项。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 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可以直接选 A项。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是二战后新兴力量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崛

9、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 B、 D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仅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排除 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3年,针对法德极力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不屑地说, “那是老欧洲 ”。可是后来拉姆斯菲尔德访问欧洲期间,却不无自嘲地说, “那是老拉姆斯菲尔德说的 ”。这充分反映 A美国要改变自己的霸权政策 B美国要和欧洲大国建立平等 的伙伴关系 C美国在经济上受制于欧盟 D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法德极力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到拉姆斯菲尔德对欧洲的前后态

10、度,可以看出,欧洲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对世界影响很大,是重要的一个国际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很明显, 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 “不结盟 ”是 “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 ”;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 “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 ”,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 A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会冲击两极格局 D是美苏 “冷战 ”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结盟运动不是一个军事集团,排除 A,

11、世界多极化格局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排除 B,美苏冷战的瓦解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排除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不结盟运动 就美苏对峙给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结论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一项不正确,应该是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德国和朝鲜分裂 C世界一直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D东欧剧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大量资源被浪费, A正确;美苏对峙使世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德国、朝鲜的分裂都是和美苏 “冷战 ”密切相关, B正确;美苏两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世界处

12、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C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据中新网报道: “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 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 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 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 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 “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

13、援 ”可以看出,B、 D正确。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全球通史中写道: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由此可知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的作用衰退 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D “一超多强 ”的局面被逐渐打

14、破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指的应该是政治多极化由大国来主导。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 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B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C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D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苏联于 1991年解体,美国就没有衰落,所以 B项错误

15、;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加强,相反,有点削弱,所以 D项错误。其实,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背后必然是多个力量中心的支配,因此选择 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 “冷战 ”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冷战维持了长时间的世界和平。第

16、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因此选择 A。选项 B、 C不符合史实,选项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947 年 6 月 5 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演讲中抛出欧洲复兴计划,还提出欢迎苏联参与该计划,条件是苏联要配套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由此可见该计划的最初目的是 A扶持西欧恢复经济以对抗苏联 B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C帮助西欧和苏联恢复战后经济 D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7、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的欧洲经济衰败,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因此选择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 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参与符

18、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对伊拉克危机的态度。会议限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赞成武器核查,反对动用武力,表明积极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中国在美国的提案上投了反对票,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选择 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现 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保证

19、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很难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苏格拉底之死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排除 A。按先后顺序进入选择陪审团成员类似(当然不等于)现代陪审团成员的随机选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平等(或者说程序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质平等。排除 B。民主运作形式指的是保障民主的相关制度。雅典的民主运作形式有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等。陪审法庭制度也是其中之一,故 C 正确。雅典的陪审法庭制度仅仅是审判

20、制度,并不等于全部司法制度,因而当然也算不上完备的司法程序。而且雅典当时是小国寡民的状态,这种陪审团成员的选取方式显然也不适合于现代。排除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陪审法庭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 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为了

21、限制国王的行政权利。因此选择 D。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 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 1721年之后,内阁开始形成。 A、 B、 C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君主立宪制 1917年 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22、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A项苏俄 “红军 ”是十月革命后针对外有干涉内有叛乱而建立的; B项是外部形势,是很次要的因素; D项是二月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排除 A、 B、 D,因此选择 C。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月提纲 ”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规定的社会性质的差异。前者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有的特点,故 C项为正确选项。 A、 B、 D三项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规定 ,都不是到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才规定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五四宪法 “另起炉灶 ”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 A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B与各国建立新型

24、的平等外交关系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及特权 D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 “另起炉灶 ”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因

25、此 选择 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三大政策 历史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展示了周恩来这位共和国外交的奠基人物,以矫健的身姿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事件。下列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周恩来提出或阐发的是 “一边倒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方针 “另起炉灶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宣布的外交政策, 是 1953年 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 是周恩来 1955 年参加印尼的万隆会议时提出的。因此选择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

26、期的外交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2014年是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42周年。关于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美两国邦交关系正常化 B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公报的签署体现了一种求同存异的精神 D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 A 日内瓦会议后,毛题干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 “必须 走出去 ”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日内瓦会议之后

27、,毛泽东决定中国的外交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1954年4月 26日至 7月 21日,苏、美、英、法、中 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从时间上看, A、B、 C都不符合题意。因此选择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日内瓦会议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 1949年、 1972年、 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建交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一边倒 “求同存异 ”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

28、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各阶段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就。紧随苏联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呈现出承认新中国的高潮。进入年代后,随着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第二次建交高潮;从 90年代起,中国先后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此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和东中欧国家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 BCD三项错误,事件与三次建交高潮不能一一吻合。 B项当中,“求同存异 ”-1955年、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 C项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万隆会议 -1955年

29、、上合组织 -2001年。 D项里面,不结盟运动 -1961年、重返联合国 -1971年、加入 WTO2001 年。因此选择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001年 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11年 4月 14日,第三届 “金砖国家领袖 ”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 外交活动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 A错误。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常设的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因此选择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错误。两次活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次数少,不能得出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排除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 树 “越顶外交 ”一词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 “越顶外交 ”。与 “越顶外交 ”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

31、国 D周恩来访问印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词是,日本媒体,越顶外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 “外交关系 ”。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2 年 2 月访华,避开了日本政府,对日本来说这是 “越顶外交 ”,震撼了日本,这使日本长 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有利正常化的方针。因此选择 C。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014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64周

32、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3周年。综观 60多年中俄(苏)关系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A不结盟政策是我国长期的外交原则 B独立自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C意识形态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D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长期的外交战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我国外交的一贯原则。建国初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中国不是不结盟国家 ,A项错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C项错误 ;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策略 ,D项错误。因此 ,只有 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

33、创外交新局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 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 ,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 ,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能够印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朝鲜战争是 “冷战 ”背景下的局部 “热战 ” 美国的干涉是阻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因素 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处于美苏争霸的不利地位,为了制衡苏联,

34、尼克松总统开始改善中美关系。1947 年 “冷战 ”开始,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互为敌手。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政治孤立,军事封锁,第七舰队盘踞台湾,阻碍中国统一。因此选择 D。 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关系的改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乔治 凯南说: “ 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

35、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 (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 2分 *3点)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 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 3分 *3点) 答案: (1)材料中 “北风的直接胁迫 ”的含义是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是冷战表现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

36、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 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关于美国对付苏联的方式,“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直接的胁迫代表了战争的方式,间接地方式代表了非战争的方式,也就是冷战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 ( 2)材料二主要内容是从两极格局形成到世界多极化趋

37、势的出现,涉及到美苏争霸对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各国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产生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 3分 *2点或 2分 *3点)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 1972年访华时说: “我知道,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

38、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 2分 *3点) 答案: (1)选择:两 大阵营形成;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美苏对中国持相反的态度; “一边倒 ”可以更好地维护独立和主权。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等。 ( 2)因为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理解: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主要考查了新中国

39、的外交方针,题干的示 意图中,暗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的政治格局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结合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敌对政策,可以做出选择。外交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 ( 2)材料二的核心信息,是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其含义是,美国要改变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策改变对华政策的原因即可完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史料一 1980年 8月下 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 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

40、后如何避免类似 “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 “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 史料二 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儿子也顺利出生,到 2012年,秋菊家又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 (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 2分 *3点) (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 3分 *2点) 答案:( 1)根源于 “左 ”倾错误的 “文化大革命 ”,使民主和法制均遭到严重破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 “文革 ”留下的深刻启示。 秋菊民告官打赢了官司反映了法律建设的进步;竞选成为村长反映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此

41、外,新时期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表现在: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立法,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的核心信息是,文革给中国造成了十分恶略的影响,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吸取文革的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 2)材料二的 核心信息是, “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 又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材料中主要涉及到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时间是 2012 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