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辽宁大连市五校高二下期尖子生竞赛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宗法制为内容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 “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 ”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
2、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世纪下半叶,西欧的工人享有普遍的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 18501913 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实际工资几乎增加了1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 B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D海外投资带来巨额利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欧 19世纪
3、下半夜工人待遇的改善,此期间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发展,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据此分析可知 D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的表述有误, C“开始分裂 ”的表述不合史实,排除 ABC。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帕维尔 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 “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 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4、 ”主要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答案: B 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上合组织 ”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的宗旨是 “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 “不结盟 ”、 “无敌国外交 ”的外交政策, B的表述符合题意。 A为万隆会议精神;根据上合组织宗旨同样可以排除 C、 D。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上合组织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 “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
5、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 ,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 ) 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及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自由落体定律是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否定,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完善,生物进化论是对神创论的否定。而 不存在此种关系,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比较;近代科学
6、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的意义。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可知 A错;依据材料可知法国提出建立 “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意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欧美关系的平等, B符合题意;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欧洲已经衰落, C错;材料中没有 D项信息。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7、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走向联合 从罗斯福以 “新政 ”为口号竞选总统,到 “新政 ”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 “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 计划经济 ,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 非民主化 道路。 ”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观点的准确分析与归纳,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在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国内有学者对新政表达了自己的 “担忧 ”
8、,认为美国的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否定,而且认为会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构成冲击,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债务
9、人 ”“债权人 ”“死者 ”等可以得出材料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 规范和调整,D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排除 A; B中的 “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与题干中 “民事诉讼 ”“ 由法庭处理 ”等内容不符; C中的 “获取利益 ”与材料无关,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 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 )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 “左 ”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
10、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 “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 ”即 19491957 年, “改革开放 20多年 ”即 19781998 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在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C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均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原因,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济发展原因 阅读 1949至 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 项目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1、 1966年 城镇人口数 5765万 9949万 13073万 13045万 全国城市数 35个 78个 208个( 1961年) 171个 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城市发展受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B中国城市发展与中国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时一要注意表格中时间“19491966 年 ”,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即不同时期制定
12、不同的政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城市的发展 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 “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 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 “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 “本质 ”。材料中 “闲冗之员,全
13、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 ”“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反映了洋务企业用封建官僚衙门的习气来办,所以机构庞大,讲究排场,不顾实际效益,很多官员拿着高薪却不做任何事情,仅凭一纸文书就支薪水,在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曲折性,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 运动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指的是( ) A
14、明末清初的 “工商皆本 ”意识 B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 “中体西用 ”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史料中 “最初觉醒 ”。材料中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说明 “世 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是指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的觉醒,分析备选项只有 B符合题意, A不属于近代救国意识, C D两项晚于 B项的救国主张。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思潮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
15、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准确理解, 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A不对,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对应汉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CD与题干的内容不符。故选
16、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 武力加以解决的。 。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 1914 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 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
17、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 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 “时代 ”、“格局 ”和 “人 ”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 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 “格局 ”看, 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
18、全面战争 埋下了祸根;从 “人 ”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0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5分) 答案:( 1)当时欧洲习惯用武力解决冲突;欧洲军备竞赛升级;民众对战争的预期;帝国主义之间结成同盟体系;德国的推动;巴尔干问题。(任一点2分,共 10分) ( 2)战争的爆发应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 3分)两大集团间为了各自利益缺乏妥协导致战争迅速爆发。(
19、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 ”“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 ”“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 ”“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从时代看 ”、 “从 格局 看 ”、 “从 人 看 ”、 “两大集团迅 速迎头相撞 ”等信息可以归纳为首先从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以及两大集团的各自利益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20、历史背景 ( 15分)【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国家的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任资格也不再是门第和财富 雅典宪法对公职人员的津贴作如下规定:公民出席民众会,或领取 6个俄波尔;一次最高会议可领取 9个俄波尔;陪审员领 3个俄波尔;议事会议员领 5个俄波尔;凡担任主席者另加 膳食费 1个俄波尔;九执政官每人领 4个俄波尔。 尹明明、鲁运庚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公职津贴制 材料二 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 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
21、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法】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 1793年) 请回答: ( 1)椐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扩大民主政治的举措。材料中雅典宪法这一规定体现的理念与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相似?( 6分 ) ( 2)罗伯斯庇尔自称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材料二体现了卢梭的哪些主要思想?分析罗伯斯庇尔的上述主张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 10分) 答案:( 1)举措:取消门弟和财富的限制,国家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对公职人员发放津贴。( 4分) 观点: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 2分) ( 2)思想: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社会平等。( 4分)
22、 积极影响:鼓励下层民众参加国家管理(扩大雅各宾派专政基础);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 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国家的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任资格也不再是门第和财富 ”“对公职人员的津贴 ”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的关键信息来概括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主权在实质
23、上属于法兰西人民 ”“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 ”的文字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扩大统治基础以及对法国革命 的影响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的改革;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卢梭 卢梭的思想主张。 ( 15分)【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
24、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 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 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
25、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8分) (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7分) 答案:( 1)基本态度:主张废除。( 2分)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 2分)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2分)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分) ( 2)影响: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 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分)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 2分)中国的戊戌变法尝试资产阶级
26、的政治制度未果,却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分)特点: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的能力,概括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 “农民革命的威胁 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 ”;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可见俄国社会各阶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主张废除农奴制。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
27、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对本国近代化的重要影响。第二小问从 中可以认识到世界各国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改革的内容、影响与特点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整齐划一。( 2分)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信息二 中轴线纵贯全城。( 2分)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 “居中不偏 ”、 “不正不威 ”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 4分) 信息三 宫殿为主体结构。( 2分)
28、说明: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4分) 信息四 宫殿建筑高台化。( 2分)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 4分) 信息五 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 2分)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 (以上五个信息及其说明中,学生只要完整回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12分。如果学生
29、的答案:超出本答案:,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1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及比较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归纳出如下信息:整齐划一、中轴线纵贯全城、宫殿为主体结构、宫殿建筑高台化、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等,其次依据汉代与明代的相关史实分别说明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 25 分)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各种城市用地需求的递增,城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势必加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50年代以后,伦敦出现了改善住房的团体。 致力于为工人建
30、造康价住房;但收效甚微。从 19世纪 60年代开始,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 沃特姿发起的 “模范住宅 ”运动。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而且工人也负担 不起,因而他们大约同时开始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 从 1860年开始,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 1880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 “授 权地方政府占有 土地,建造或者改造一些建筑以适合工人阶级居住;公共工程借贷管理局被授权为此目的而垫款。 ” 吴铁稳、张亚东 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夕伦敦工人的住房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七十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 1860年至 1862年,
31、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 到 1911 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三 上世纪 20年代,美国一股 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 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姜缩,许多人拖欠货款。 1929年 10月,美国房地产 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列举民间和政
32、府分别解决上述现象的措施。 (9分 )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 70年代至 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8分) (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 20年代 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8分 ) 答案:( 1)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 (3分 ) 民间:致力于建立廉价住房;建筑商发起 “模范住宅 ”运动。 (3分 ) 政府:立法规范房地产建设;扩大地方权力支持地方房地产建设。 (3分 ) ( 2)原因: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
33、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人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 人城工作。 (8分 ) ( 3)原因:银行贷款推动炒房;房地产商盲目扩大开发。 (4分 ) 解救: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得工厂纷纷建立,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压力大增,保障困难。未解决这一问题,民间从材料 “致力于为工人建造廉价住房;但收效甚微。从 19世纪 60年代开始,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
34、沃特娄发起的 模范住宅 运动 ”可以看出致力于建立廉价住房 和模范住宅,政府则是 “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 1890 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往房法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上海房地产在 4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原因是 40年代上海开埠通商,太平天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是由于战乱的影响。从材料 “到 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盼纷加入 ”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地主、官僚和富商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 用的能力,材
35、料三说的是美国20世纪 20年代房地产泡沫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盲目的房地产投资和分期付款造成的市场的虚假繁荣。第二问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历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 15分)【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 1911年)。 10月 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 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 27日 诏授
36、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 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 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 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 9日 袁令全国停战 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 29日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
37、因。( 10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5 分) 答案:( 1)袁世凯对革命党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 2 分)原因: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为了控制全国革命形势。( 3分)革命党对袁世凯既要反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 2分)原因:革命力量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希望拉拢其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 3分) ( 2)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袁世凯主张和议的原因是其对权力争夺的野心,学生在解答本题需要建立起袁世凯与革命党的双向联系。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评价分析的能力,评价时 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归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解答本题的时候既要看到他的政治野心,还要认识到他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革命胜利的重要政治力量。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近代人物 袁世凯(新课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