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3688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山东济南一中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上述甲骨文中的 “王 ”、 “国 ”和 “侯 ”等字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了诸侯和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在商朝时已经出现了分封制,这一制度在西周最为盛行。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2、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 “封驳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官员的升迁和任免。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国家军事,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 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

3、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 “三法司制 ”。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据材料和所学可知 B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科举制属于考试选官的制度 科举制与察举制从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都带有封闭性的特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与 前边朝代所实行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得选官制度更具开放性,所以有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 不对; 均正确,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

4、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针对于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把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C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是科举制的作用,而题目强调的是在 “加强中央集权 ”方面的 “主要作用 ”,所以应该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角度考虑选择,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下图为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试题

5、分析:唐书所载的 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 ABC 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 ”可排除 A、 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再由 “盐铁、度支

6、、户部 ”可知正确答案:为 C项。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司。 西汉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的措施是 A “削藩 ”建议的采用 B “七国之乱 ”的平定 C “推恩令 ”的实施 D “大一统 ”思想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兵平定。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王国问题的解决。

7、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改革导致了 “三冗 ”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但是不改革也不合适,所以要想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初的改革。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 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

8、力议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北宋初期的改革中,中央政府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财赋运交中央,使地方割据缺乏物质条件,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转运使。 秦统一至北宋建立,社会的动乱与分裂集中反映了政治制度建设中的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C皇帝集权与宰相分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民族政权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统一到北宋建立之间发生过很多次社会的动乱与分裂事件,主要就是表现为中央没能及时将动乱和分裂问题解决,所以主要表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C 不会引发大的社会动乱, D则是社会动乱的

9、次要表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尺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 政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为此,后来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殿阁大学士。 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

10、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答案: C 试题分析:雍正帝设军机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这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设立。 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限制内阁的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起初是解决对西北地区用兵时保守军事秘密的需要。后来军机处的权力扩大,成为了清朝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设立。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

11、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说明是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

12、答案: 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其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但是最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的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建立的影响。 D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早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没有

13、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 C也错误。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 “制 ”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的意思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他的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因此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14、成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山东省经常被称为 “齐鲁大地 ”,这渊源于 A商代曾在山东建都 B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 C山东省的行政区域与齐鲁两国的封地完全一致 D商代曾经在山东省建立齐、鲁两个诸侯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齐鲁大地 ”称谓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 ,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 ,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 “齐鲁之邦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 服从周王命令 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 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 随从周王作战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

15、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等,不包括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 ,因为地租是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现象。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A周王 卿大夫一诸侯一士 B周王 大夫一士一诸侯 C周王 卿 诸侯士 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的等级序列。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

16、封制。 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 “宗 ”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答案: D 试题分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涉及到嫡长子则就等于涉及到了血缘关系,所以说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基础的,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这句话体现了西周大宗、小宗的关系。对此制度,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C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D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宗法制在家族内部体现的是血缘远近亲

17、疏继承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地位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就涉及到了土地和财产的分配问题,故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宗法制的基本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正妻所生长子才能成为大宗,故 的说法错误,排除含有 的说法就可,故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春秋时期,由 “礼乐征伐自

18、天子出 ”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 A不对,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 B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 D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9、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祠即宗祠,图中 “叶氏宗祠 ”即代表叶姓宗祠,据此即可判断,这是在体现血缘关系,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 第三次在 1949年 ” 材料中第一次的 “革命 ”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 答案 :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提

20、到的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联系史实,这正是秦朝建立的年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析选项, B、 C、 D三项明显不符合秦朝历史,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建立。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诸卿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这样监察制度开始确立。故本题应该选 B项。丞相是辅佐黄帝管理全国政务的,太尉负责军事,诸卿是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政治制度的

21、基本特征是: A三公九卿制 B权力高度集中 C皇位继承制 D国家统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其它选项 A、 C、 D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 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 的内容是正确的。另外,郡县制有利于

22、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 的表述是正确的。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故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23、。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封诸侯,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 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师服曰: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 左传桓公二年 材 料三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24、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诗 大雅 板 ( 1)请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 6 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分) ( 2)依材料二、三分析宗法制的作用。( 6分) ( 3)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4分) 答案: ( 1)共有四类:一是王族(也可称为同姓亲族),二是功臣,三是殷商的降族,四是原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三、四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目的: 广建诸侯,拱卫王室; 进一步扩大西周的统治和周文化的覆盖范围; 对殷商降族的分封可以减少抵抗,便于监督管理; 诸侯承担各种义务

25、,有利于加强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稳定政治秩序。(只要能从对地方加强监督管理和巩固统治、加强王权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 2)立嫡长子为大宗,使之成为天下 “共主 ”;宗法明确等级以后,使天下各安其位,庶子不再有夺王位之念。而 “价人 ”(掌军事之人)、 “大师 ”(三公)、“大邦 ”(诸侯)须尽其义务和职责维护周王室的安定,以此达到国家巩固。(从确保天下共主,保障贵族世卿世禄和维护统治秩序等角度回答即可) ( 3)积极作用:重 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尊宗敬祖 ”,有利于社会安定,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

26、权利受到约束。(其它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试题分析:( 1)哪几类:由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 。 ”可知分封的是先代贵族;由 “封功臣谋士 ”可知是功臣;由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 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可以看出是封的王族。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能从对地方加强监督管理和巩固统治、加强王权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 2)正确完成此题的解答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熟练掌握关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事实,二是要对本体所提供的三段材料能有比较准确

27、地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是指明宗法制下对各自职责的明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三来分析宗法制的作用,所以答案:要能体现材料二、三中的相关内容即可。 ( 3)题目要求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审题时注意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来回答才可以,再有是从积极和消极 两个角度来回答。当今社会有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尊宗敬祖 ”等积极的现象,也有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等现象,自然两个角度的影响就可以写出来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

28、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 1)材料一中北宋 “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6分)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4分) ( 2)材料二中明朝为防丞相 “擅专威福 ”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4分) 答案: ( 1)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看法:有一定道理。北宋初年过分集权,确实使地方财政困难,给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朱熹的认

29、识基本上符合实际。 ( 2)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 3)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试题分析:( 1)措施: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土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看法:材料主要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财政困难和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 2)措施:材料二出处注明是明太祖的话,说明明太祖对相权过大心怀不安,所以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裁撤了中书省,丞相与中书省所管事务完全由皇帝一人管理,所以 六部等于也直属于皇帝管辖,而且明太祖还规定以后子孙不得再立丞相。 ( 3)演变趋势:由材料一所提供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弱地方的权力和材料二提供的皇帝为加强自己的权力而最终废除了丞相制度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在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在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不断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