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375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中 “秦代、力量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并所学可知,秦朝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因此 A项符合题意。 B项无法体现材料中的 “提高

2、到权力的顶峰 ”,因此可排除。秦朝时君主专制处于确立阶段而不是加强,排除 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在中央实行官僚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权力的集中还包括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可排除 D 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 集权制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的特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组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划分世界,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

3、非正义的,因此 D项不是同盟国失败的原因。因此根据所学可知同盟国集团在经济实力和军事战略和国际力量对比方面都存在不足。 A是军事战略上, B是国际力量对比, C是经济实力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要求最大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的国家是法国,排除 A 项。美国并未得到海外殖民地,排除 C 项。D项是关于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因此排除。战胜国出于各自的目的

4、,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B项符合巴黎和会上外交 史实。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会 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斗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日本利用时机独占中国东北市场 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得到实际好处,美国把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以满足其侵略要求。而日本也在此时加紧在亚太地区扩张,日本利用时机独占中国东北市场。这就造成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英日同盟的存在,使得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因此

5、 ABD三项符合史实。美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通过巴黎和会美国的失利说明美国还没有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成为霸主的时间是在二战后,因此 C项正确。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华盛 顿会议 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和外交原则, 1953年在同印度讨论两国关系时周总理阐发。因此

6、 D项不是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非战公约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主张用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为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ABC三项符合史实。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维护和平的尝试 非战公约的签订 关于 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受到挑战,逐步崩溃 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 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 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二战前,日本加紧侵华冲击华盛顿体系,德国疯狂扩军备战撕毁凡尔赛条

7、约冲击凡尔赛体系,此 A正确。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加紧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开始形成,局部战争开始, B正确。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之间的矛盾, 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西斯同盟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形成,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则是在 1942年,此 D项表述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法西斯侵略扩张 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 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 ”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8、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 ”,就是打着反共这一旗号勾结在一起来迷惑西方大国,以便于其加紧扩张实力。为此 1936年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意大利加入,形成 了德、意、日三国轴心。因此 C项符合题意。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是在同英法交战以后,排除 A项。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与利用 “布尔什维主义 ”无关,排除 BD两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形成 1936年,当埃塞俄比

9、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 23票反对, 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埃塞俄比亚正在遭受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埃塞俄比亚作为弱国急需获得武器来维护民族利益。但是国联却反对贷款给埃塞俄比亚,可见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正确。这种做法反映了国联对意大利侵略的绥靖,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自保。这与国联倡导维护世界和平的宗

10、旨相违背,进一步说明国联是英法等西方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 正确。在国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英法而不是法西斯国家, 不正确。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因此 不正确。 考 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 “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德国吞并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地区是在 1938年,材料中的时间为 1939年初,

11、因此可排除 AB两项。再结合根据 “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 ”可以判 定为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这是在为全面发动大战进行准备, “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C项符合题意。慕尼黑协定事关捷克斯洛伐克 ,与波兰无关,因此排除 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遭到了惨重损失。其原因不包括 A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B军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C主力部队部署失当 D大规模机械化没有组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20世纪 30年代,苏联国内进行了 “大清洗 ”运动,很多优秀的高级军事将领被清洗,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A是损失惨重

12、的原因之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造成苏联对德国进攻时间判断有误, “东方战线 ”又使得军事部署靠近国境线,大规模机械化没有组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容易溃败。因此 CD两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所以军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述有误, C为正确答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苏德战争 二战中某一重要国际法文件规定: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通过该文件的是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13、C德黑兰会议 D开罗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这一国际法文件针对的法西斯国家主要是日本,而雅尔塔会议主要是针对德国法西斯,因此排除 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 D项符合题意 。波茨坦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开罗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色当会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14、。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展现分成三条: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发生在西线的有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因此 B项符合题意。色当会战发生在 1870年的普法战争,因此排除 . 考点:第一次世 界大战 旷日持久的战争 欧洲三条战线中的西线 19世纪 60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 “光荣孤立 ”的外交政策。英国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国内局势动荡,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该政策之所以被称为 “光荣孤立 ”,是因为

15、其是主动孤立而不是被动孤立。 19世纪中期,英国经过议会改革政局稳定,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光荣孤立 ”的范围是在欧洲大陆,与美国无关,排除 C项。 19世纪中期英国依然是世界霸主,“无力 ”之说错误,排除 D项。当时英国处在和平时期,不愿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预先同任何大国缔结长期同盟。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英国自身行动的自由,努力保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自己则扮演一个制衡者的角色。 A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主要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 由民族

16、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军政对抗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在美苏两极格局强化的同时,新兴力量不断崛起: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巨龙的腾飞,这些都冲击了两极格局。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形成了美、日、欧、中、俄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 B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排除 A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地区性的冲突存在,但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缓和。且地区冲突往往又和民族问题分不开,排除C项。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

17、力量,排除 D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在元代行省制度下,今北京、天津等地区属于 A尚书省直辖地 B中书省直辖地 C宣政院辖地 D理藩院辖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元朝不设尚书省,排除 A项。理藩院为清代机构,排除 D项。关于元朝的疆域可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书省直辖地 、行省和宣政院辖地。中书省直辖地主要包括京津、河北、山东和山西。地方设辽阳、陕西、甘肃、四川、河南、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岭北10个行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18、 近代前期中国某地人民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收复新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中 “不令倭得 ”可以判定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因此排除 AD两项。再根据 “人民保卫国土 ”可排除 B项,因为黄海战役是爱国官兵而不是人民自发斗争,且战争尚未结束谈不上割土。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引发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 反割台斗争 在制订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 “我

19、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 弃之。 ”这表明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排除 A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封建势

20、 力窃取,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排除 B项。在临时约法中,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而做的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因此排除 D 项。材料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君主专制,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 联合起来 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 包围城市 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 关刊物红旗, 1930年 5月 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21、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自己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最初照搬俄国经验走城市道路,但是结果受挫,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因此排除 A项。 1927年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因此排除 B项。材料显示时间为 1930年,而 1927年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因此排除 C项。在毛泽东已经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同时,依然有人坚持城市道路,表明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因此 D

22、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美国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 陷入政党争斗局面 ”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关于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党派民主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关系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题干中 “

23、一党体制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 ”可知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这既克服了一党专政的弊端,又避免了陷入政党争斗,维护了政治稳定。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 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 “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他强调的是 A罗马法由执政官制定 B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的法律 C罗马法至高无上 D公民在罗马法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在古

24、代罗马,执政官拥有最高统治权,那么 “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 ”,表明连地位最高的执政官都必须依据法律办事。 “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就等于说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并非只由执政官制定,排除 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罗马法为哪个阶级服务,排除 B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在调节不同阶层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平等原则,排除 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法 下列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实行联邦制,由 13个自治邦组成 B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是政府首脑 C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D帝国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

25、,作用很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德意志帝国由 22个邦和 3个自由市组成,排除 A项。政府首脑应该是宰相而不是国王,排除 B项。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排除 D项。根据所学可知议会实行两院制,帝国议会作用很小,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 C

2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运动建立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 A项。BD两项都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发展历程,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 ”一句表明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世界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项符合题意。学生应注意掌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程。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 20世纪五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 “半球化 ”,其原

27、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 营对峙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恐怖活动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 60年代南北对话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A项。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和恐怖活动猖獗主要发生在 90年代之后,因此排除 CD两项。二战结束后,影响国际关系的最大因素是美苏之间的冷战,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的方面的对抗,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因此称之为 “半球化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

28、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 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 为此,西欧所做出的努力包括 接受马歇尔计划 加入北约组织 成立欧洲共同体 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对抗社会主义,实行冷战政策。经济上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军事上通过北约控制了西欧,这与材料中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卒子 ”相矛盾,因此排除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欧洲倍感压力,为了重新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从欧共体再到欧盟,冲击了两极格局,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即促进了

29、多极化趋势发展。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联邦制发明者们的理想设计,美国联邦制是由若干个具有自治能力的政治实体(即州)在共同认可的政治框架下结合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各州在尊重和维护联邦的权威和权力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联邦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实施,并在不损害联邦利益和权力的前 提下行使各自原有的政治和经济自治权。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权力均来源于同一人民,两级政府同时管辖同一国土和人民,但两级政府的权力通过联邦宪法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受宪法的保护。 两级政府不仅相互制约,也受到各自内部分权机制的制约,没

30、有一级政府可以轻易侵犯人民的权利。这种体制被联邦制的策划者之一麦迪逊称为是对美国人民权利的双重保护机制。 王希文美国历史评论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 ,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的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 18世纪时代如法人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

31、制。 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政治构架设计如下示意图 孙中山选集(下)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6分) ( 2)材料二反映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 10分) (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的政治构架设计。( 10分) 答案: ( 1)人民主权,保护人民利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宪法对两级政府作了明确的权力划分;中

32、央与地方以及内部之间分权制衡相结合。 ( 2)基本看法:中国古代并非君主黑 暗的君主专制。论证: 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 近代受西方政论思想影响,简单划分政治体制而产生的错误认识 政权分配的精密完整,使各行政机关有依循,有限制,而不必有宪法; 皇权长期受到相权制约 ( 3)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县治行直接民权,中央实行五权分立( 6分) 既借鉴了西方三权分立影响,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制度的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2分) 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民主,保证了行政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分) 分权制衡会导致效率低下(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 “在尊重和维护联邦的权威和权力

33、的 前提下,各州共同参与联邦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实施 ”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权力均来源于同一人民,没有一级政府可以轻易侵犯人民的权利 ”可以得出:人民主权,保护人民利益。 “两级政府的权力通过联邦宪法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受宪法的保护 ”可以得出:宪法对两级政府作了明确的权力划分。 “两级政府不仅相互制约,也受到各自内部分权机制的制约 ”可以得出中央与地方以及内部之间分权制衡相结合。 ( 2)材料前半部分阐明观点。根据 “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 ”可以总结其观点为中国古代并非君主黑暗的 君主专制。材料后面为论证部分。“人才、官吏、刑罚、赋税,都有传

34、统的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 ”可以得出: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清末人受 “孟德斯鸠辈的政论 ”影响,认为 “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就是是君主专制 ”,可得出近代受西方政论思想影响,简单划分政治体制而产生的错误认识或政治偏见。 “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 ”可得出中国古代虽无宪法但是政权分配的精密完整,使各行政机关有依循,有限制,因此算不上君主专制。 “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可得出 皇权长期受到相权制约。 ( 3)本题应先对孙中山的政治构架设计加以说明。国家权力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如图所示,国民大会由各县选

35、举出的代表组成,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中央政府分为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因此可以得出中央实行五权分立。根据 “县治行直接民权 ”有选举、复决、罢免创制四权可以得出在地方上地方上由县治行直接民权。关于对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从积极方面来说,很明显通过选举国民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民主。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则是明 显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原则,而增加考试院、监察院明显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制度的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考试院、监察院的增设,有利于保证了行政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从局限性角度考虑:分权制衡会导致效率低下

36、。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联邦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五权宪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 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 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得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 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因此,我愿意在

37、和平的最前线提出,一旦德国接受我国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摘自 1919.3.25日劳合 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 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 “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 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 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 ”第二,法国政府 “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 摘自 英国 C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

38、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刺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 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摘自 法国 C克里孟梭对劳合 乔治先生 3月 25日照会的总意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张 “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的原因。( 9分) ( 2)根据凡尔赛和约说明法国在材料二中提出的两方面要求的实现情况并分析其中部分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11分) ( 3)请以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中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 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 ”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据此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

39、什么?( 6分) 答案: ( 1)担心德国 产生复仇情绪;害怕德国与苏俄结成同盟或者关系过于密切;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防止德国甚至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9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2)第一点基本实现:阿尔萨斯 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 15年, 15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5分)第二点基本未能实现:和约只是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 2分)主要原因 :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因此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极力阻挠法国的过份要求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4分) ( 3)德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以 “委任统治 ”的 方式予以瓜分。在中国

40、引发了五四运动。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 “如果它感到自己在 1919 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得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可以得出:担心德国产生复仇情绪。根据 “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可以得出:害怕德国与苏俄结成同盟或者关系过于密切。如果过分削弱德国,势必造成德国经济崩溃,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德国甚至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当时要求严惩甚至是肢解德国的 是法国,其目的是为了称霸欧洲大陆。英国之所以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也是为了防止欧洲大陆出现法国

41、独霸的局面。 ( 2)法国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收回阿尔萨斯并拥有萨尔煤矿,二是肢解德国,在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上另立一个国家。根据所学可知第一点基本实现:阿尔萨斯 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 15年, 15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第二点基本未能实现:和约只是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根据所学可知其未能实现的原因,主要是英国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极力反对,并得到美国的支持。 ( 3)根据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刺夺 ”,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以 “委任统治 ”的方式予以瓜分。在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山东。在巴黎和会上日本要求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权力。但是这一要求被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从瓜分战败国海外殖民地这点来看,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一场分赃会议。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凡尔赛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会 凡尔赛宫里的勾结 与争斗;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