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山西省阳泉市教研室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律 金布律规定 “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挂上价格标签);小物不能各 钱者(每件不值一个钱的),勿婴 ”,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 ”。从中可以获悉秦朝 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所有商品须明码标价 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政府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来看秦律 金布律是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正确。 “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 钱者,勿婴 ”反映要求商品要明码标价,但并非
2、所有商品, 错误。 “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 ”等反映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正确。 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表述太绝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的表现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这种写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浪漫主义通过描绘心目中的美好事物,将美与丑,善与恶作对比,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材料符合这一特点,答案:为 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
3、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 ”人们的 “希望 ”“羡慕 ”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人们希望 “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希望政府对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 “莫斯科 ”、“柏林和罗马 ”,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 D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4、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经济危机 R 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 “在 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 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 ”为了克服 “体制的缺陷 ” 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5、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之一是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 手段指导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对斯大林经济弊端的突破, D项正确。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C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特点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 “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 其实选谁都差不多。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
6、于 美国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C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D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美国政治实行分权与制衡,可有效防止独裁出现, D项符合要求。两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执政理念和政策会有所区别, A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
7、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B为近代西方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思想渊源 C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D为罗马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对公民权利的描述, B 项正确。古 罗马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A 项错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理论武器, C项错误。罗马并不是民主制, 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影响 中共中央在建国后某年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 10天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
8、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A小农经济自私保守不利农业发展 B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C政社合一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统分结合才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当时农村的现状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而生产关系的改变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这个现状,适当照顾农民的利益, B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下图是一张上海版大公报的残片,请你根据报纸内容推断当
9、时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是 A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B国共进行内战,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C美国挑起冷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遏制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文字 “大公报(上海) ”、 “对斯大林新著及联共代表大会文件 ”、 “中央 学习 ”,反映出解放后中苏关系良好。 AC材料无法体现, B项时间不符。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下表反映了 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 年份 锑 锡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10、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 1933 11290 11170 98 9 8492 9611 113 2 1934 13833 13450 97 2 8132 6442 79 2 1935 15185 14186 93 4 11009 9180 83 3 1936 14338 13168 91 8 12954 11260 86 9 表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中国近代矿业发展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
11、信息的能力。据图表可知,作为重工业重要原料的锑、锡生产,产量的绝大部分都输出国外,表明其发展服从世界市场的需要, B正确。矿业生产绝大部分输出国外,导致中国重工业难以发展,也不能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D错误。 A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发展环境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 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 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 “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
12、力的平稳交接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革命的中心目标是夺取政权,一旦政权发生转移,革命即宣告结束。 “光荣革命 ”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同样使政权和平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 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 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儒 家学说的重
13、大理论突破在于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把忠、孝、节、义等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上升到 “天理 ”高度, D项正确。儒学一直关注人们的行为准则, A项错误。理学与佛道思想部分相通, B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本心体悟, C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乾德三年( 965)三月,朝廷遣
14、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 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 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在地方官之外,另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赋税并上交中央,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特点和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项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转运使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15、。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力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 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北约在冷战后不断扩大自己的 “维和范围 ”;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具备相当的行动能力;在东扩的同时与和平伙伴关系国加强合作,并拟与亚太一些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将自己的 “触角 ”伸向更远地域。北约高官一再声称,北约要发展
16、在世界任何地点展开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 北约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防御机构,它的主动出击一面日显突出。 “全球伙伴关系 ”剑指何方(新华网 2006年 4月 9日)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的性质,比较 “二战 ”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方式与历史上的英国有何不同。( 6分)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北约 ”及其机构性质与成立初期相比有何变化?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9分) 答案: ( 1)性质: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联合西欧国家对抗苏联的军事政治同盟协定。( 2分) 不同:英国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 掠夺资源等方式确立殖民霸权,美国
17、利用军事集团(或条约组织)、构建联盟体系的方式谋求全球霸权。( 4分) ( 2)变化:通过战略调整不断提高军事实力,由 “集体防御型 ”组织变为 “进攻型 ”组织;通过向东扩张来扩大 “维和 ”地盘,由区域性防御组织转向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组织。( 6分) 原因:冷战的结束和华约组织的解散;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需要。( 3分) 试题分析:( 1)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为了对抗苏联社会主义的军事政治同盟协定,主导者是美国。历史上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武力扩张、殖民掠夺,确立了霸权。材料一反映出美国是借助于军 事集团、政治组织、条约协定等来谋求全球霸权。( 2)材料二前半部分反映出北约变化之一是范围扩大,由北
18、大西洋扩大到东欧、亚太甚至是全球,后半部分反映出北约由单纯的防御到主动出击。分析其原因应从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入手,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结束,美国积极寻求建立单极世界。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第 l4 条: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税数量的共识 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自此以往,除为赎还其本人之身体,策 封其长子为武士,与一度出嫁其长女以外,国王不得准许任何人向其自由人征取贡金。而为上述目的所征收之贡金数额亦务求合乎情理。 第 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
19、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第 39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 1215年) 材料二 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 1837年 6月由伦敦工人协会的领导人威廉洛维特拟定,同年由下院六名议员和 六名伦敦工人协会会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并于 1838年 5月 8日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法律草案在各地群众大会上公布。人民宪章包括了宪章派的下列六项要求: ( 1)凡年满二十一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囚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 2)秘密投票 以保障
20、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币一一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 1815-1870年的英国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宪章在限制王权方面的主张,指出其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8分) (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宪章派的主要政治目标,说明两个宪章中所反映的英国近代民主进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 7分) 答案: ( 1)规定:国王不得擅自征税;不得随意侵犯贵族自由。( 4分) 影响:体现了王权有限和法律至上的精神,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 4分) ( 2)政治目标:争取普选权;工人阶级进入议会(或工人阶级参与国家管理)。( 4分) 诉
21、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个人幸福。( 3分) 试题分析:( 1)第 14条体现出对国王征税权力的限制,第 34条体现出对国王司法权的限制,第 39条体现出对贵族利益的保护,防止 其利益受到国王的侵犯。大宪章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为近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2)宪章派的主要政治目标可根据六项要求,逐句概括归纳,第( 1)( 2)条主要是保障选举权,第( 3)要求取消议员选举的财产限制,反映了要求更多政治权利,进入议会的想法。两个宪章都强调完善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英国民主政治 大宪章和人民宪章(课
22、标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 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 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 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 “擅自 ”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 “变法乃素志 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 ,
23、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主张: “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 ”他拒绝了翁同 “调和两宫 ”的主张。 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 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 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9分) 答案: ( 1)有效做法: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
24、支持( 2分)。 理由: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权力;( 2分)慈禧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 2分) ( 2)实际做法: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 “围园杀后 ”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 6分) 应具备: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反映出慈禧掌握实权,光绪皇帝虽然受制于慈禧,但也有一定权力,也会独自处理一些事,对此,慈禧也无可奈何;材料二反映出慈禧并不是极力抵制变法,出于对统治的需要,支持变法也是可能的。因此改革最好能争取光绪帝和慈禧的双
25、方支持。( 2)材料三反映出康有为的思路是除掉慈禧,争取光绪帝的支持,这样不仅得不到更多的支持,而且会增加变法的阻力。 “围园杀后 ”的鲁莽决定直接引起慈禧的反扑,制造了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从中说明一个优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智慧,能够在变法中采取合适的思路和策略。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 变法 措施、评价 (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 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
26、人的 “天赋权力 ” 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 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27、。 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分析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 ( 1)倾向:追求个 体自由平等让位于追求国家与民族独立自由。(或追求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比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的需求更为迫切)( 2分) ( 2)根源:历史原因:重整体轻个体和 “关怀国事民意 ”的儒家传统; 现实原因:近代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最重要的时代主题。( 4分) ( 3)影响:这种思想倾向有利于唤醒民族意识,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民族危亡的缓解和赢得民族独立有重要意义。( 3分)但是,对于人自身独立和解放的忽视不仅有碍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完整准确理解,更使 “
28、民族主义 ”内涵显得单薄,从一定意义上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 。(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根据材料概括即可,个体的自由平等让位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 “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 ”、 “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反映出思想倾向产生的历史原因,即重整体轻个体的传统。之所以把民族独立放在第一位,又有着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原因。这一思想倾向从反帝斗争,实现民族独立是有益的,但与西方思想不同的侧重,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导致对西方思想求能真正的理解,对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又是不利的。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特点
29、 ( 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4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一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 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 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
30、,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 “进步 ”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 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31、。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 观过程。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
3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 “稳定 ”的基础,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 “幸 ”与 “不幸 ”?( 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 “世界历史 ”形成的影响。( 6分) ( 3)以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 7分) 答案: ( 1)稳定的基础:小农经济模式及重农抑商政策;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及思想禁锢(或答科举制的僵化与心学统治)( 6分) 怎样看待稳定:从中国历史自身发展来看,明清时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农耕文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分);但从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转型发展的 大趋势看
33、,明清统治者厉行专制、固守农耕经济藩篱、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 3分) ( 2)推动了 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各地区连结为一个摧体(或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对外扩张,使民族史演变为世界史);( 3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了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拉大。( 3分) ( 3)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水平,使传统社会未发生突变,也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展开;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落后于近代化潮流,进一步影响了向近代社会的正常转型。( 4分)工业革命使西方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迅速到来,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
34、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壮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分)(必须结合材料内 容说明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7分) 试题分析:( 1)基础可根据材料 “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 ”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得知。稳定的 “幸 ”与 “不幸 ”,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的一面从中国自身来说,消极的一面是从世界发展大趋势来看中国。( 2)此问应注意审题,强调对“世界历史 ”的影响,是世界整体,而不是各个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概括材料信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剧了地区之
35、间的不平 衡,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差距扩大。( 3)首先应根据材料把握 “纵向发展 ”、 “横向发展 ”的含义及关系。明清时期,纵向发展放缓,限制了横向的中外交往的展开;横向交往的隔绝又导致纵向发展的停滞。工业革命使西方纵向发展有一个巨大飞跃,在横向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横向上世界市场的发展,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原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纵向发展。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5分) 材料 一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
36、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材料二 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 “ 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消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 资治通鉴 汉纪 材料三 张衡的仪器叫 “候风地动仪 ”。为什么是 “候风 ”?古人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 既然有气的变化 ,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就可以测到。当然这
37、个 “风 ”还是跟震动有关的。 “阴阳气 ”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功用。有人对张衡制造地动仪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 9分) (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 6分) 答案: ( 1)功用:测定地 震方位;( 2分)通过测定地震警示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 3分) 看法:后汉书属于封建正史,其对地动仪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我们没有发现地动仪的实物资料之前可以存疑,但不能简单否定。( 4分) ( 2)张衡的科学研究受
38、到当时迷信观念(或 “天人感应 ”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迷信和不合理的成分;( 3分)但张衡的研究以当时的认识水平为基础,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评价。(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 “记地动所从方起 ”等信息说明地动仪可以测定地震方位。认识地动议的真实性,是考查史实素养,可从文献史 料和实物史料两个方面考虑,后汉书是正史,其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再有实物史料相印证,地动仪的真实性更明确。( 2)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应注意审题,限定项 “科学研究 ”。一分为二地分析,他能够以当时的物理概念 “阴阳气 ”来解释地震,制造出地动仪,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另一方面材料二反映出他的认识受到 “天人感应 ”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不合理成分。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科学家 张衡(课标外);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张衡和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