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3927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一个国家该要有 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一个国家该要有 个凝固的中央 ”可知是主张中央集权的,由 “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

2、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可知不主张过分中央集权,而主张地方也有一定的权力,所以综合考虑应该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启蒙思想家认为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 ”, “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 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发生在 17、 18世纪,所以选项中符合这一时间的才可以是正确选项,故是考查时间。其中的

3、A发生于 14-17世纪,但是它属于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题目观点是在说自然科学,所以排除;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 17世纪的自然科学主要成就,故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正确; C发生在 15世纪末 15世纪初,不符合所述时间,故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出现于1859年,在启蒙运动之后,故排除。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牛顿力学体系产生。 19世纪中叶到 19世纪后期,西欧政治的趋势是 共和制度最终战胜君主制 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多数国家实现了公民普选 自由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符合 19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后期的史实,所以

4、是正确的; 大体上发生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有些国家实现了公民普选,但是还不能说是多数国家,所以错误; 是正确的,因为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成为西欧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所以其影响会日益扩大 ;所以 C为正确选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 康德说: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 “两种东西 ”体现的思想是 A星空与道德 B平等与博爱 C自由与理性 D知识与美德 答案: C 试题分析:康德所说的两种东西,是越经过

5、思索越具有生命力和权威的,所以一定不是自然界的东西,故排除 A;所以应该是星空代表着某种主观想要争取的东西,由于星空在人看来无限大,会给人自由的空间;而居于心中的道德准则则是指理性,所以本题体现的是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康德的思想。 英国记者杰克 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 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杰克 贝尔登的看法 A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B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B

6、试题分析: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 ”这是冷战思维或者说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根据 “似乎没有人意识到 ”说明作者对这种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排除掉 AC; “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并不能反映 D,所以 D错误; “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 ”则可以说明 B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看法,所以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局变动的实质。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 19.9军费; 21.6社会保障; 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1 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 9 用于失业补

7、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 科研 1。由此判断这则材料的主题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所提的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中 “21.6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1 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 9 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 ” 可以看出其大部分是用来改善民生,进行社会保障,所以选择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8、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社会。 1961午,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的是开放农村集市和城市里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不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以 A 错误;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 CD错误;当时这种做法是在实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所以 B 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

9、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据报道, 2002年,伊朗官方曾发布了一批玩偶,希望以此来抵御人们对芭比娃娃的需求。这些娃娃身着伊斯兰传统服装,而女性娃娃则以头巾裹头,身上披着宽大的衣服,完全符合伊朗 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不过,此举并不成功,人们还是更喜欢芭比娃娃。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美国对伊朗进行 “和平演变 ” B美国文化和伊朗本土文化的冲突 C美国和伊朗的政治对立 D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答案: D 试题分析: “和平演变 ”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政策,伊朗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 A错误;材料反映了芭比娃娃在伊朗的

10、处境,所以不是两国之间的政治对立,故排除 C;表面看这是美国文化和伊朗本土文化的冲突,但题目问的是实质,所以 B错误, D正 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贸易的全球化。 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这段材料中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

11、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 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 “一超多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 “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 ”、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 “地方主义的恢复 ”、 “政治上 ”可以推断出作者指的是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政治多极化趋势。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 “资源保护队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 25万人,至 1941年时,共计有 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 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 740

12、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 “新政 ”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资源保护队 ”、 “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 “开辟了 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可以知道材料指的是以工代赈的政策,并没有提到农林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价格,所以排除 A; BD不符合史实;只有 C体现了以工代赈这一政策的特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

13、新政 以工代赈。 15世纪到 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 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 “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 ”。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B经济 “大萧条 ”时期的来临 C经济发展 “黄金时期 ”的出现 D战后 “福利国家 ”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欧洲经济学家提出 “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 ”的目的是刺激民众消费,这恰恰说明当时存在一种消费疲软的现象,结合 20世 纪中期的时间来考虑,应该是面临着经济 “大萧条 ”的形势,所以经济学家提出这种主张。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4、经济 “大萧条 ”。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 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悄然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中所提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 GDP份额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应该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世界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而相反的是,金砖国家和中国所占世界份额在逐年上升,虽然这时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但是已经有了转移的趋势,就是由前三个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发展

15、重心的转移趋势。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的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 ”可以看出士人接受了传统教育,“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则表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即不能达到安邦治国的作用,所以赫德的这段话实际是想揭示近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与治国安邦脱节,其它选项不能完整表达或者

16、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 教育与治国。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以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所以其特点是应该是 D; AC只强调个人,而不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排除; B是指其性质,而不是特点,所以也不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

17、亥革命中的人文主义。 朱子语类中说: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此,朱熹 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可知朱熹想强调 “仁 ”、 “敬 ”、 “孝 ”、 “慈 ”等纲常伦理,再由材料中的 “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可知就是在强调道德伦常即天理的观念,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天理。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

18、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小是由中央定的,而中央政府确定地方区划的大小是本着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的,由于当时北方开发程度高,所以需要将行政区划设计的小一些,才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会出现材料出现的现象,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郑樵在通志 .氏族略 .氏族序中记载: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

19、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也。 ”谱学的兴盛说明: 家族制度受宗法制的影响 门阀士族势力强 大 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 行政管理系统发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家有谱系 ”可知是有家族制度的存在的,由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 “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可知家族制度的维系是跟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故 对,那么这直接导致了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故 也符合题意;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

20、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 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可知这是在讲宋代的词这种具有较为自由的表达形式的文学体裁逐渐在取代唐诗的地位,而唐诗则更注重形式;艺术方面则表现为绘画等, “通俗艺术较盛 ”则视为市民的需要而服务的,所以可以推断该时期就是宋代,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市民文学。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说过: “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

21、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下列孔子思想中与苏格拉底该观点相似的是 A有教无类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 D因材施教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 ”和 “任何人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将富人和穷人都一视同仁来平等对待的,这种思想体现在孔子身上则是 “有教无类 ”,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教育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

22、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 “政治民主化 ”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D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全部属于贵族 ”可知在实行政治民主化之前是贵族政治,而民主化是由 “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 ”提出的,可知他们想打破贵族政治,即打破按血缘关系来主宰政治的局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标准是由血缘到财产,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23、梭伦改革。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 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他们就转而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利,而这一过程就是英国的 1832年议会改革,通过议会改革,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相应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

24、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 1894年 1895 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其实代表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时间为 1895 1913年,可知当时发生了马关条约签订的事件,清政府为了解决赔款问题,扩大财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出现了表中的情况,故选 C

25、。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 “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 ,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公私合营、加工订货 ”这是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由 “私

26、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 ”可知是使私营工商业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而这正好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过程中的性质,所以会议的主题应该是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 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一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 ”是指农业经营方式变为了农民个

27、体经营,图二 “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是指在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营的模式,图三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是指由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的方式,所以其共同点是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土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 人民公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 2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 3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 A从 “一边倒 ”到区域合作 B美苏对峙

28、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D中苏关系的演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 1是中国政府在根据当时世界美苏两个阵营对峙的形势下做出的“一边倒 ”方针的表现;图 2是在中苏关系恶化,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大胆决定,即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图 3是在新时期国际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出的又一重要举措;所以其共同的主题是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9、 上海合作组织。 综合题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 (恭逊 ),俭则固 (寒酸 )。与其不孙也 ,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 “(暴富之家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

30、 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 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 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 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 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 100增加到2164, 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

31、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 6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 5 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争言洋货 ”的背景。并谈谈你对 “争言洋货 ”的认识。( 6分) 答案: ( 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 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 4分,任答对 2点即可得 4分) (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 1 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 1 分)重商

32、主义的推行。( 1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1分) ( 3)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 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 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 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消费观念:由 “与其不孙也 ,宁固 ”到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 ”和 “逾国家之禁 ”可以看出 “由提倡等级、崇

33、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 ”。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等现象是这一消费观念转变反映的社会现象。 ( 2)原因:应该根据材料二得出。由材料中的 “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 ”、 “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 ”、 “重商主义的制定者 只能是生产者 ”等可以得出答案:。影响:这一问应该结合材料所提到的出处 “亚当 斯密国富论 ”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即当时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所以其消费者利益牺牲是为了生产者(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结果为其发展积累了资金,同时也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 3)背景:结合材料所提到的时

34、间 19世纪 70、 80年代,可以将所学知识迁移过来回答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其产量大幅增加, 就需要国外市场,中国即是其重要国外市场,这是通过鸦片战争之后的不平等条约实现的,再加上材料所提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 “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 ”所以价格较以前便宜,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评价:应该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对中国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弊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

35、、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18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 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 “中古都市化革命 ”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 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

36、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 52 个棉货专业市镇, 25 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 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4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图 1 图 2 (2)材料二反 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5分) 图 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 “江海

37、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 J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 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 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 图 3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4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5分) 答案: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 (2分 )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 (2分 )

38、( 2)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 (2分 )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3分 ) (3) 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 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 (3分 )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 (1分 ) (4)从城市转向农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

39、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 (3分 ) 从农村转向城市: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 ,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 (2分 ) 试题分析:( 1)原因:由材料 一中的 “宋朝开始的 中古都市化革命 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和 “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 ”可以得出答案:。特点:由 “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 ”、 “江南地区有 52个棉货专业市镇, 25个丝货专业市镇, 13个米粮专业市镇 ”可以得出答案:。 ( 2)变化:因为这是英国城镇人口变

40、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图,所以变化应该从这两方面得出。结合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原因:结合图示所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最 终完成,再结合政治领域里的 1832年议会改革就可以分析出原因来。 ( 3)风貌:由材料三中的文字材料中 “设在沪北英租界 ”、 “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 ”、 “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 “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 ”可以得出 “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 ”等,结合图片可以看出 “出现西式建筑,有西式马车,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 ”等。认识:

41、由上述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 ( 4)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知识掌握熟练即可回答。从城 市转向农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从农村转向城市: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 ,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商业市镇的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2、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上海的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及原因。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重建法国政体的过程中, 国内大多数人士主张恢复第三共和国的体制,但是戴高乐主张实行彻底的改革。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 “大国地位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一种能保证 “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 ”的新体制 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 民主

43、和分权。同时,法国的重建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持和援助,戴高乐一贯坚持独立自主, 显然不是担任政府首脑的合适人选。因此,不仅戴高乐于 1946年愤然辞职,同年 10月通过的第四共和国宪法也全然没有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总统不掌握实权 在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问题上,政局不稳的局面非常突出,内阁走马灯似地更迭,短短的 12年中更换了 21届政府,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 2天。 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 戴高乐以改革政治体制为先决条件,于 同年6月 1日出任政府总理。 1958年 9月 28日,新宪法获得公民投票的批准, 10月 5

44、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1958 年 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法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既是法国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产物,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20 世纪的世界史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 兰西从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政体的变化及原因( 10分) ( 2)从历史根源的角度,你怎么看待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的特点?( 5分) 答案: (

45、 1)变化:由议会制共和国( 1分)发展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到总统)( 1分)原因: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 1958年出现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每点 2分,共 8分) ( 2)根源:出于对波旁王朝君主制和拿破仑时期帝制形成的 “个人权力 ”的不信任( 1分);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恐惧和防范战争悲剧重演的考虑,民众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 4分)。 试题分析:( 1)变化:由材料中的 “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总统不掌握实权 ”和 “第五共和

46、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就可以得出答案:。原因:也应该根据材料来回答。由材料中的 “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 大国地位 ”、 “政局不 稳的局面非常突出, 最短的仅 2天 ”、 “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 ”、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可以得出答案:。 (2)这一题要求从历史根源的角度回答,这是关键信息。所以要弄清题目中的“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 ”根本上是想限制个人权力,说明在历史上有个人权力过大或者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得出答案:了。材料中的 “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 ”应该是个有效信息,还应该从法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类似现象,比如拿破仑时期的帝制和之前君主专制时期的表现,也是根源之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法国政体改革 法国第四共和国与第五共和国的政体变化(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