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928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南昌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 氏于事,则巫艺匠陶。 ”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文史常识题。材料给提供了有关中国姓氏的某些起源,让据此类推有关王、侯、公孙等姓氏的来源,在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属于爵位的称呼,据此可以知道,答案:中的 C更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姓 氏的来源(课标外)。 到 1783年,美国有 11个州共发行了 24636万多美元的纸币,由于

2、没有足够的硬币与物资保证,最后几乎一文不值。 1784年,大约 370万英镑的货物输入美国,而美国输出品价值仅 75万英镑。由于可信用的货币稀缺,某些地方又恢复了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美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生政权缺少经济管理经验 B中央政府缺乏管理经济的强制权力 C对外贸易交往中竞争力较差 D州与州之间缺乏经济交往的协调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 1783年,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北美独立战 争,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由于当时松散的邦联,各州的权力较大,而邦联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经济,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这种情况,所以引发了广泛的思考,最终建立了联邦制,故选 B。

3、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建立的背景。 有人说, 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 “紧箍咒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当选后应宣誓如下: “我郑重宣誓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B英 国君主立宪制对美国联邦共和制影响巨大 C美国联邦共和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更为优越 D美国总统无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的权力逐渐受到了议会的限制,最终国王统而不治,议会获得了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权力,故选择 A。

4、BC不符合史实,美国总统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故 D也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权力与王权的变化。 1831年 9月的英国贫民卫报评论说: “不过据说这些中等人,即由这项措施授予立法权之人,较乐于听取 我们对正义的呼吁 别这样想,可不是吗 他们会容忍我们哪怕只是提到普选权吗? 而财产,那是你们所没有的,不正是他们全部的思想和愿望所寄托的枢纽吗? ”据此判断,报纸的评论认为 A工业资产阶级是改革的受益者 B贫民获得财产就能获得普选权 C “正义的呼吁 ”最终毫无作用 D经济地位与阶级立场毫无关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提到的时间 1831年

5、和 “由这项措施授予立法权之人 ”我们可以推知题目中的中等人即是工业资产阶级,他们获得了立法权,即在议会中的政治权利,所以 A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 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加米涅夫的这番言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还没有结束,之所以他因此说列宁是错的,是因为列宁认为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了,因为 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 “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所以 C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 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 结果。但决定这些 “假如

7、”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的主力军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可以知道作者认为这些 “假如 ”可以形成的不同结果是成功,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则说明巴黎公社必然失败, 其客观原因应该是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场两个意识

8、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 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也是在 “冷战 ”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这场战争是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 ”、 “美国、中国、苏联等 18个国家 ”卷入、 “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 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 ”可以推断出这场战争是朝鲜战争,因为最后签署的是朝鲜停战协定。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朝鲜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烽

9、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读下表可以得出 战争 朝鲜战争 ( 1950 195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 1973年) 伊拉克战争 ( 2003年) 西欧 (法国) 参加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苏联对西欧的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表格中的西欧(法国)在朝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对美国的态度由服从到反对到明确反对,日益强硬的表现,可以推断出美国主宰

10、资本主义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世界格局当然会向多极化发展,故选择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美欧关系的演变。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 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

11、体系 ”说明当时资本主义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由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说明曾经经历过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应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 最近,叙利亚 “化学武器 ”问题牵动各方神经。早在 2011年 10月,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 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 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12、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 “就国际格局而言 ”,所 以应该选择与国际格局有关的选项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只有 C项是在直接讲国际格局, BD与国际格局无关, A与国际格局有关,但是不是本质,而是现象,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878年 5月,俾斯麦提交的 “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 ”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 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 221票对 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 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

13、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 “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帝国议会。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当时,这一著名 法典 A因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而制定 B最终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 C实质上始终是古代罗马的基本法 D首

14、次遏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此大全是罗马法的精华和集锦,它总结和汇集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对罗马法的广泛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民法大全。 “司母戊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 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2011年 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青铜厅开始对公众开放,正式将其更名为 “后母戊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后母 ”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 “后 ”

15、为妥。这种读法的主要依据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度 D甲骨文的书写特征 答案: B 试题分析: “后 ”是古代对王或者皇帝的妻子的尊称,不是什么人的妻子都可以用这个词的,所以这是古代登记制度下的一种现象,属于古代的礼乐制度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政治学博士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

16、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 ”说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 ,题目问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由于这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其根源,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 “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为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汉初实行分封导致七国之乱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

17、析:由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可以知道 A对,但 是柳宗元的主要意图是想说 “秦制之得亦明矣 ”,所以 A不合题意;由西汉七国之乱 “有叛国 ”可以看出 B正确,但也不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 D;所以 C最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 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 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 B国家大事 丞相都要

18、参与决策 C丞相位高权重 D “高皇帝约 ”具有最高权威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 “请得与丞相议之。 ”“亚夫曰: 高皇帝约: 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丞相制度。 1937年 7月 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 苏维埃政府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 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 C希望实现和平

19、民主建国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日本刚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而且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方针,为了对付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敌人,中共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政策,以此来与国民党合作,为集中全民族力量抗日,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共关系的变化。 “如果把 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 1949年 9月召开的人民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 1954年 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 ”材料中的 省略的内容

20、应该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协商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 1949年 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主要讨论关于新中国建立的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制定的,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工作就是具体落实了,结合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 ”反映的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所以应该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05年 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

21、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该电文中的 “九二会谈 ” A是 “一国两制 ”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C达成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 “三 通 ”的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九二共识 ”是一九九二年由两个非官方组织(海基会与海协会)代表在香港会谈时口头协商形成的共识,即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观点,所以应该选择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九二共识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曾提出一个

22、战略设想,简称为 “和平鸽 ”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此战略设想主张 A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的这一外交设想并没有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为图示中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经合组织都是属于区域型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合作但不结盟的关系,故排除 A;由于题目不只提到亚太,还有亚欧的关系,所以 B表述片面,也排除; C项不合题意,因为题目根本没有提到联合国;故只有 D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型的区域合作。 丹尼斯

23、舍曼等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 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这段话显然是在描述古希腊 A不够完善的民主制度 B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C粗糙暴烈的法律体系 D狂热殖民的经济生活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希腊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城邦制度中的民主,尤其是雅典民主制度,其基本特 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这种直接民主制度为后来欧美的代议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但同时这种直接民主也有弊端,就是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之死就是典型代表,这就是其不完善之处,故选 B。 考点:古

24、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综合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 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引自钱穆中国

25、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 根据过去的经验, 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 “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

26、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 (4分 ) ( 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5分 ) (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4分 ) (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4分 ) ( 5)材料三中旧体制 “已拆卸 ”是指什么?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 ”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分 ) 答案: (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27、权制度 (或答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 2点 2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或答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分 )。 ( 2)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5分 )以下两种观点供参考:观点一:钱穆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之于唐没什么变动,理由:唐的主要政治制度在宋代基本保留,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代在政治制度上没什么突破。宋的变化也是迫于时代,理由: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迫使宋加强中央集权;汉代以来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迫使宋分割宰相的权利。观点二:钱穆的观点是片面的。宋之于唐有很大的变动,理由:加强了中央集权,如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组建禁军。政治上文官担任知州,设通

28、判监督。财政 上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等;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发展。 ( 3)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4分 ) (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4分 ) ( 5)旧体制 “已拆卸 ”是指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 ”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军阀割据。( 3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应该将秦汉时期和唐朝时有关政治制度的史实回忆并迁移过来。一提到政治制度,首先应想到中国古代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秦汉是其建立时期,唐代则

29、是其不断完善阶段,相关事实有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评论题,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回答时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正确,即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没什么变动;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错误,既要表述为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变动。然后要结合两个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史实为论据,论证自己所提的观点,要做到自圆其说才可以。 ( 3)材料二的观点是 “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 来独裁 ”,即君主专制的。这一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明清时期的史实来论证当时是君主专制制度,考生只需要把明清时期有关君主专制的史实

30、迁移过来即可。明朝时是废丞相、设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清朝时是增设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4)这一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其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是君权与相权关系不断变化,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 力逐渐加强。 ( 5)旧体制 “已拆卸 ”:结合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思考可以知道旧体制是指辛亥革命前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旧体制已拆卸则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

31、 ”应该是辛亥革命所设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现象:由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 ”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果。 ( 18分)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中美两国意义巨大,对世界政治格局也产生

32、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 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 7月 4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 摘自祝美国国庆日( 1944年 7月 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我知道,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 (1972年访问时 )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33、 (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的态度。( 2分)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这种 “态度 ”形成的主要原因。( 4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媒体对 “红色中国 ”的态度。(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 “态度 ”形成的时代背景。( 4分) ( 3)材料三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4分) 答案: ( 1)态度:肯定和感激。( 2分)原因:中共主张变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抗战。( 4分) ( 2)态度:敌视与恐惧。( 2分)时代背景:美国实行 “遏制 ”社会主义的政策;新中国建立,并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

34、政策;中国抗美援朝。(任 意 2点, 4分) ( 3)从对抗走向缓和。( 2分)对中国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2分)对美国影响:有利于改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2分) 试题分析:( 1)态度:根据材料一中的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和 “民主的美国万岁! ”可知对美国的态度是肯定和欣赏,根据 “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 ”可知态度是心存感激。原因:从材料一中的 “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 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 ”可知我

35、们感激的原因是美国对我们的帮助,而对美国的肯定原因应该考虑美国的民主与我们革命要达到的目标有一致之处。 (2)态度:根据材料二中的 “毛泽东头像后面是一群红色的蝗虫 ”、 “他的军队给地球上最强大国家其军事史上最沉重的打击。 面对他带来的打击和世界革命的前景、即将到来的瓦解,华盛顿变得瘫软。 ”可以得出美国对 “红色中国 ”的态度是敌视和恐惧。时代背景:应该考虑 1950年这个时间,由这个时间出发,考虑世界局势和中国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 3)变化:由材料三中的 “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 来握手 ”和 “(1972年访问时 )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 “我们的手相握

36、 ”可以知道两国由对抗走向缓和。影响:应该从对中国和对美国两个角度来回答。对中国的影响,应该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外交形势来考虑,对美国的影响应该从美国在美苏争霸过程中面临的态势去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援助;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

37、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 1947年和 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 Europe,绳子上写着 Marshall Plan;图二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一 美国, 1947年 图二 捷克斯洛伐克, 1949年 ( 1)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和图片,请用最精炼的语言分别概括图一、图二的主题。 (4分) ( 2)以上两幅

38、漫画观点迥异,请具体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 3)据此,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幅漫画的历史价值? (4分) 答案: ( 1)图一: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战后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控制西欧国家。 (4分) ( 2)因素:国际时局: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属资本 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处于敌视状态。国家立场:美国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国,通常会肯定自己的做法;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三方,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时间因素: 1947年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实施, 1949年计划实施后两年,时间的推移会导致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产生改变。 (6分) ( 3)这两幅漫画对研究马歇尔计划有一

39、定的历史价值。但是漫画毕竟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还需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 (4分) 试题分析:( 1)图一:根据图片和文字可以知道,图一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画的,由 “人物身上的文字是 Europe,绳子上写着 Marshall Plan”,可知要表达的意思是:美国认为马歇尔计划是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对欧洲是有好处的。图二:是站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立场上画的,由 “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再结合图上所画的绳圈上还捆着一条枪,可以看出要表达的意思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援助实现对欧洲国家的控制。 ( 2)要分析原因,首先要看到两幅图的差异有哪些,结合

40、图片和文字说明可以得出两者的差异有:漫画作者所站立场不同(一个代表美国,另一个代表捷克斯洛伐克),两幅画作产生的时间不同(一个是 1947年,一个是 1949年);由此就可以得出其原因两个:国家立场不同,还有就是两个时间处于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所导致的原因;还需要考虑的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当时的国际局势:美苏两个国家所带领的两个阵营正激烈对抗,两个国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当然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会相同,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或者说冷战思维。 ( 3)历史价值:题目要求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其历史价值。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幅图出现明显的差异,是基于两个作者所处立场、所代表的国家不同,而且明显带有冷战思维,因而不能直接拿来作为一手史料来研究,只能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因为两幅图都揭示了马歇尔计划这一历史事件。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