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3983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 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 “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 “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再联系教材所学,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

2、知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诗经的风格特点 (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 ”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 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 “瞒 ”、去 “偷 ”、去 “借 ”,去 “扩大自留地 ”,去变着法儿这样那 样 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 “集体经济 ”是指: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判断当时的农村实行的

3、是人民公社体制,据题干描述的情况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出现了抵制该体制的做法,当时的人民对于要不要冲破该体制面临选择,出现迷茫。 A 存在的时间是 53-59; C、D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 1974年 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 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 15 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 “新大西洋宪章 ”的 “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 “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 ”之上 “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宣言 ”是在西欧经济实

4、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 B美国力图通过此 “宣言 ”,在欧洲实行战略收缩 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 “一超多强 ”的超级大国地位 D “宣言 ”发表后,美国成功地 遏制西欧经济的崛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二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合作,成立了欧共体,其实力不断上升,这使美国调整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所以 A正确; B、不符合史实; C一超多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与题干时间不符; D表述错误,没有成功遏制。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政治多极化 阅读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 1

5、7501880 年) ”对比表,对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 17501880 )(单位: %) 年份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英国 1 9 4 3 9 5 19 9 22 9 美国 0 1 0 8 2 4 7 2 14 7 中国 32 8 33 3 29 8 19 7 12 5 A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

6、力。根据题干( 17501880 年)判断大概的时间段,是工业革命及其扩展。再通过图表 1750 年和 1880 年纵向的比较,有明显变化,英国的份额明显上升,并份额最大;美国也有所上升,中国有所下降,但仍占一定比例。可知 D 正确;C中中国的严重落后错误; A中 “各国 ”表述绝对了; B表述错误,应该是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这段材料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明代松江、嘉定一带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集中产地对粮食的需求,也促进了部分粮食的商品化。顾炎武记载,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正是当时情况的写照。 所以 D正确。 A判断的依据是雇佣关系,题干没体现; B、 C材料没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代南方商业发展 “受 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启发,法国政府在 1795年用十进制的简便的米制取代了各地区不统一的度量衡。对革命的信徒来说,共和国标志着

8、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新时期内,科学压倒了迷信和愚昧。全国通用一种度量衡,法国就将更接近一个 不可分裂 的共和国。 米制很快被科学家们广为接受。但是法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坚持用原来的度量衡。 ”材料表明: A理性主义使政权得到巩固 B科学方法对知识阶层影响 较大 C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 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法国就将更接近一个 不可分裂 的共和国, ”可知当时没有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排除 A; “米制很快被科学家们广为接受。但是法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坚持用原来的度量衡, ”可判断 B正确; C的表述 “

9、仅从 ”过于绝对了,排除 C; D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影响 鲁迅于 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 “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 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呐喊自序)这段回忆: 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 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 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 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的史学常识和依据题干材料判断分析能力。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

10、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价值最高;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鲁迅的回忆应属于一手史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所以 C正确。 考点:史学常识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1971年 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 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 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1、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体现的是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 唯美国 “马首是瞻 ”的局面到 70 年代发生改变, 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所以 B正确;西方世界三足鼎立指的是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A;两极格局宣告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排除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现代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 1991 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

12、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经济改革战略 ”、 “企业集团 ”、 “农村工业化 ”、 “结构转换、改革 ”以及 “探讨、途径、选择、趋势 ”等词语,判断主题探讨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 D 正确;A、 B、 C与题干内容无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蒋介石在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 “工作竞赛,为苏联五年计划成功之一大因素,盖利用人类好胜心理,诱激其兴趣而增加其效率,故效率始于 矿

13、工,终乃普之各业 ”,并亲自拟定了工作竞赛制度大纲的初步方案。此举表明国民政府 A力图实行持久抗战 B准备借鉴苏联经济体制 C力图发展后方经济 D统制经济政策的强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蒋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日记中写道 :“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无宁日矣 !”由此而知,蒋介石对日本全面侵略的可能性和长期性已有估计;蒋介石 1935曾说道 :“即使我们丢失了中国关内十八个省中的十五个省,只要四川、云南、贵州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就一定能打败任何敌人,收复 全部失土。 ”可见其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已经形成,所以 A排除; B中,借鉴的是苏联工作竞

14、赛的做法,不可能建立苏联的经济体制,因为苏联式无产阶级政权,而蒋介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 B;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而材料中提到的是开展工作竞赛,提高效率,与统制经济概念不符,排除 D,蒋介石对建设西南大后方以作为长期抗战的根据地早有规划 ,蒋介石早在 1932年提出,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即将国都迁往四川,以应付长期抗战,因此才确立了一条 “修好西南 ”、并使西南与中央统一的方针。所以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15、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蒋介石持久抗战 福建省福清县王氏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筷子)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 传统的孝义观念 政府的提倡和干预 商品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家庭和睦从根本上源于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即宗法观念的作用, 正确;孝道,从个体来讲,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从家庭来说,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所

16、以 正确;通过题干中 “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 ”,判断 正确;家庭的和睦与否跟商品经济分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经济基础不是家庭和睦与否的决定因素,有时甚至还起反作用,所以 与题干无关。所以 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 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17、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法治国是依照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和主张来治理国家,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所以中国封建社会不能叫以法治国,排除 A;通过题干 “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 ”,即儒家学说法典化了;根据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即儒家学说制度了,而且提到两千年来儒家学说影响很大,影响社会的公私生活,即普及到政府和百姓的生活中。所以 D正确

18、。 B、 C两项本身表述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涉及儒家学说的意义作 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普及 综合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邸报 ”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 “开元杂报 ”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 ,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 “朝报 ”,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

19、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东西洋考是 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 设立新闻专栏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1833年 12月该刊第 5期 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 闻自由问题。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 1915年 9月 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 。在业

20、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 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 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 。( 6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8分)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7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5分) 答案: ( 1) 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 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邸报是神话皇

21、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 6分) ( 2)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 2分。答对一 个方面得 2分,总分不得超过 2分) 特点: 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 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 6分) ( 3)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 3分。任意答对三点可以得 3分,总分不利超过 3分) 原因简析: 辛亥革命后,中央集权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 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 通过西方近 80年的冲击和

22、自强奋斗,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 4分。没有简析,相应扣分) ( 4)认识: 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报刊业的发展是文明交汇的结果,也是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5分。如若考生答的是具体 “认识 ”,如对某具体革命运动或社会改革的影响等,只要论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报刊业的发展为载体,记述了从古至今报刊业发展的情况。( 1)本题是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较容易。由材料 “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可知邸报是发布政令的

23、工具;根据 “孙樵将其内容与编 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 ”判断也可帮助知识分子研究时政;由 “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 ”可知邸报主要宣传的是皇帝和皇家的作为,神话了皇权。 ( 2)根据时间 1833可知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文明的扩展。这是国际背景;国内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闭目塞听。得出背景。关于特点:从 “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 可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总之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不同于传统中国报 刊。 ( 3) “陈独秀主办 ”说明是民间

24、办报非政府行为; “编排更为科学活泼 ”; “六百二十八种、十万份 ”说明数量大;商办申报、新闻报等等说明种类繁多 .“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 ”说明内容新颖; “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 ”。关于原因,主观方面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客观上是北洋政府舆论控制的减弱。根本元因是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 4)关于关系的阐述,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报刊业的发展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沟通的结果,它的发展又将推动东西方文明的 进一步共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业 (

25、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 484425 年)是第一个具有 “世界眼光 ”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 “世界史 ”。 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 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

26、(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 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 “中国 ”是 “天朝上国 ”,周围各国称 “夷 ”(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 “奇技淫巧 ”,皆 “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9 世纪 60 年代起,“天朝 ”与 “

27、夷 ”的对称演变为 “中国 ”与 “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 ”的对称, “夷务 ”也就演变为 “洋务 ”。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 3 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3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6分) (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6分) ( 4)通过对材料 “东西方文明 ”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6 分) 答案: (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

28、显不同的地域特色。( 3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 体系各具特色。( 3分) (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6分,答出三点即可) ( 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 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 6分) (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

29、“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等。(只要论之有据,合乎情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 超过 6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有关 “东西方文明 ”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 1) “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 “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 “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

30、物构成中占 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 “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3)关于态度,根据 “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 “奇技淫巧 ”,皆“耻言西学, ”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的模范作用;再次是 19世界 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东西方文明 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