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424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高二 12月月考政治卷 单选题 唐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 “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所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 B 我国古代 “文彦博数豆 ”的故事,说的是他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

2、的积累 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 A 过去,民间流行 “天狗吃日 ”的说法,现在普遍群众都知道日食 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行造成的现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 B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答案: B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最著名的例子是 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艾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材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

3、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 C 在天文观测研究方面,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既继承了前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又勇于探索和创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处于世界前列。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个人活动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C分析 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答案: D 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 术

4、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创新的过程必定是 “扬弃 ”的过程 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 思维的变革 A B C D 答案: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句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 答案: A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 “嫦娥一号 ”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成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5、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答案: B 2010年 4月 14日,一场强烈的大地震降临在玉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大灾大难,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于抗震救灾之中,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从哲学上看,玉树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够取得良 好效果,是因为 A全靠党和政府指挥得当,领导有力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D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答案: C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 【小题 1】

6、上述材料中的人民群众是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一切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们 A B C D 【小题 2】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和人生观境界分别是实现 _-的统一及_的统一。 A书本与实际、个人与他人 B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 C实践与认识、个人与集体 D物质与意识、个人与群众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2010年 3月 28日新华社报道,受西南特大旱灾影响,湖南最西部的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大部出现 30至 50年一遇的旱情,局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当地政府正在积极

7、组织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变化 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后果 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B C D 答案: B 我国西部地区的落后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多方面造成的,西部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结论体现的哲理是 办事情要抓住中心、抓关键、抓重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B

8、C D 答案: D 2010年 2月 3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体现了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正确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引起联系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 B C D 答案: C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回答问题。 【小题 1】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表明 A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极限的 C矛盾双方的

9、地位是不均衡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小题 2】列宁的话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量的积累 B要坚持适度原则 C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D要在静止中把握运动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 C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从社会现实存在的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一种文

10、明形式。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这表明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新 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理念创新源于人们的深刻反思 A B C D 答案: D 媒体流行语是指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迅速盛行并广泛传播的词语。不同年度的媒体流行语的变化正是一副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 C 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1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哲学的角度看,调结构体现的是 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构成事物的 数量不变,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价值规律的要求 A B C D 答案: D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蕴涵的哲理是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重视量的积累 思想道德品质是决定一切的 A B C D 答案: A 古语说: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办事 C尊重客观规律,按

12、客观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D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成功 答案: C 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过犹不及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舍卒保车 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答案: D 前不久,有关部门推出 18个典型地区,他们虽然发展环境不一,发展条件各异,发展路径有别,但是最终殊途同归,都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由此可见 A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 C

13、 综合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软肋 ”。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10分)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

14、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能源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4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 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分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我们一定要从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3分 ) 材料

15、一、某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改资金少、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担重等原因,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度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和发展,该企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该企业从国外引进一批关键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再将技术输出,使对外出售技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开发出硅钢片等五大系列 40多个品种的“双高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重新夺回市场;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技人员在员工中的比重,下岗分流富余人员 9千余人。 材料三、 2010年度,该企业盈利 14亿元,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飞跃,率先

16、走出了一条由弱到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企业的变化过程是如何体 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12分) 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发展观点。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3分 ) ( 2)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该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造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体现了这一点。 (3分 ) ( 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成事物的

17、成分在 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会引起质变。该企业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在规模和效益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说明了这一点。 (3分 ) (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该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到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飞跃,摆脱困境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充分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分 ) 从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也是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凡是 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西部经济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就多;凡是民

18、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因此各族人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利益所在。 结合材料三,用联系观点分析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0分) 答案: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民族团结影响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影响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了这点。( 2分) 联系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民族团结,西部得到发展,人民会得到实惠;民族分裂,西部发展停滞,各族人民就会 遭殃就是其说明。( 2分)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各族人民自觉维护西部的团结和稳定,能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就

19、是其体现。( 2分)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个民族大团结和谐稳定是包括西部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必须加强民族团结。( 4分)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近二十年来 .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 纪八十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 1993年至 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 “适度从紧 ”的货币政策调整为 “宽松 ”的

20、货币政策 ,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 “稳健 ”和 “适度从紧 ”之间寻找平衡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 “稳健 ”改为 “从紧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开 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上述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12分 )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 (3分 )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政策的

21、变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3分 )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分 )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社会经济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艇,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3分 )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中注重公平 ”的哲学依据。 (8分 )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 ;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4分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4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