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4906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d点之后 B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b点开始; C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点后,增长率为 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 “J”型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b点之后, A错误; 虫害防治应在 C点之后开始, B错误; 到达 e 点后,种群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

2、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 0, C 正确;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适应环境才呈 “J”型增长,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S“曲线特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 “S“型增长曲线 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释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灰喜鹊以松毛虫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松毛虫白僵病菌寄生在松毛虫上,属于寄生关系;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简单题。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

3、,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光照、温度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植物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故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光,而不同的动物由于食物分布的地方不同,故影 响因素是食物。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垂直分层的原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垂直分层的原因 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花蕾期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4、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速叶片黄化速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脱落酸可促进种子休眠,错误; B乙烯具有催熟的功能,错误; C,花蕾期即花未开放,此时用生长素处理可以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果实,正确; 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会黄化,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植物激素的作用 “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食物链为 “草 蝉 蟑螂 黄雀 ”,营养级有 4 个。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级、食物链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

5、解营养级概念、食物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 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 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 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 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一段。 故要研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 进行对照, A正确;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光,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故探究外因应设置 ,BC 错误; 图中 1直立生长; 2不生长; 3向光弯曲; 4直立生长; 5弯曲生长; 6不生长;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点评:

6、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番茄细胞染色体数为 2N,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籽番茄细胞染色体数为 A 2N B N C 3N D 4N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长素处理不会死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故还是 2N,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获得无子番茄的方法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区别无籽西瓜和无子番茄。 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 、 以及物质 M、 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胰岛 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

7、分析:该图的含义是:细胞 1释放物质 M,物质 M作用在细胞 II上面的相应受体及物质 N,进而发挥作用。 中 “肝糖原 ”不能作为受体;不符合; 可以用该图表示,即浆细胞释放抗体,与肺结核杆菌表面相应的抗原相结合;符合; 可以用该图表示,即甲状腺细胞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调节其释放促激素;符合; 中 “传出神经 元 ”释放神经递质应该是作用在相应的肌肉或者腺体,不是传入神经元;不符合;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能力。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归纳知识点,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下列关于浆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一种浆细胞

8、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较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浆细胞即效应 B细胞,由 B细胞或者记忆 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能特异性的分泌抗体,抗体再与抗原结合,达到消灭抗原的目的;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浆细胞要分泌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故相应的内质网较多,因此 BCD错,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浆细胞的功能,产生。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浆细胞功能。 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

9、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 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分层现象,比如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层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分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 t1 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 t2 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 t0 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在 t0t2

10、 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N D在 t1 一 t2 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 0 t1 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 t1 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 K/2, t1 t2 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少,到 t2 时种群增长率为 0,此时种群数量依然增长,到 t2 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 K 值。故 A错误; B正确; D错误; 由于在 t1 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N,因此环境负荷量( K 值)约为 2N; 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 “S”型曲

11、线的种群增长速率。 20世纪 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20世纪 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现有一种植物幼苗,为了探究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将其直立生长的胚芽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并用单侧光照射,如图。下列结果及判断正确的是 当 a、 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当 a、 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当 a侧生长素含量比 b侧高时,能够确定 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当 a侧生长素含量比 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2、:若 a、 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确定向光生长的原因是由于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若当 a侧生长素含量比 b侧高时,可能是生长分布不均,也可能是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向光生长,故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能力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不断提高读题及分析能力 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 A正确; 群落:

13、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正确; 生态系统:指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是种群; C错误;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含义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硝化细菌不是分解者, 错误;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

14、合细菌;属于自养型; 正确;菟丝子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 错误;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错误; 异养型生物还可以是分解者,错误。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C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D群落演替过程中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5、 D 试题分析: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演替不是指原来的物种完全消失,而是被取代。故 AC 正确; D中演替过程就是指生物在进化的过程,种群基因频率肯定发生改变,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 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1 为死亡率; 2 为出生率; 3 为性别比例; 4 为年龄结构;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主要是通

16、过影响性别比例来影响种群数量, A正确; 增长型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 B错。 年龄结构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C正确; 计划生育主要是为了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密度的特征。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种群密度的特征如何影响种群密度。 下列关于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将计数板放

17、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错误; 中不是先在细胞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错误 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错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培养酵母菌种群变化过程。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

18、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时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n) /种群数量( N)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m)/第二次捕获数 (M); 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 m减少,故 N 变大。 B没有震荡试管,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 C “打开电灯 “不能吸引小动物,种群密度会偏小; D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种群密度偏低;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点评:对于此类试 题,学

19、生应学会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 在对某地区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鼠,第二次捕获 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该区这种鼠的种群数量为 A 88只 B 86只 C 90只 D 92只 答案: A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种群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第二次捕获数,设种群数量为 X,即 39/X=15/34 可得 X=88.4,取整为 88,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 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a、 b、 c、d四种免疫细胞中,

20、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a为 T细胞, b为 B细胞, c为效应 B细胞, d为记忆 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分化的是记忆细胞。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过程中各细胞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各细胞及其功能。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T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 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 HIV主要由 DNA、 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21、:由于 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故 HIV攻击后会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A正确;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艾滋病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错误; HIV只有 RNA和蛋白质,没有 DNA; C错误。 病毒只能寄生,故离开人体后不能存活很长,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艾滋病相关内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了解艾滋病病因,全称,病毒名称、成分。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 K+外流和 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22、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 “外正内负 ”。错误; B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 “外正内负 ”状态,故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正确; C 电流方向由正向负,故膜内从乙到丁,正确; D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离子的变化情况。 为了探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取新鲜的神经 -肌肉标

23、本 (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 ),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 (C 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神经元轴突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B A、 B、 D三点中任选一点给予适宜刺激,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C无法得出结论的刺激点是 C点 D兴奋在 AC 之间的传导所用的时间比兴奋从 C点到肌肉所用的时间短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的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A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A正确; B选项中:当刺激 A、 B、 D点时,兴奋先到达距微电流计近的一端,引起指针偏转,之后到达距微

24、电流计远的一端,再次引起指针偏转,两次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 B对 ; C点到达微电流计两端的距离相等,刺激 C点,微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同时到达微电流计的两端, C错; D 兴奋在 AC 之间传导即在神经元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神经肌肉接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有突触延搁,即速度较慢,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电流表接的位置,在膜内还是膜外。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 a中发生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中内容物释放至 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

25、输 C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 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中内容物使 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后膜产生兴奋,最后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分解。此过程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C正确。 由图可知: 为突触小泡; 为突触间隙; 为突触后膜; A a 是突触小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存在,到突触间隙时,由神经递质传递,故发生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转换,此过程需要能量,故正确; B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以胞吐的形式,不是主动运输,错误。选 B D 兴奋处膜的电位变化由 “外正内负 ”变成

26、“外负内正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中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中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运动员在参加剧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 ,通过神经 -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答案: A 试题分析:运动员剧烈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加,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来增加散热,同时通过相关激素分泌来维持体温恒定,由

27、于汗液丢失大量的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A错误; B正确; 肌细胞产生的乳酸由 NaHCO3中和。剧烈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葡萄糖,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增加血糖,以维持血糖 平衡; 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稳态的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判断稳态的调节。 人体下丘脑不能调节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 B血液 pH C内分泌 D水平衡 答案: B 试题分析:下丘脑是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在激素调节中也起作用,分泌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而血液的 PH 值不需要下丘脑起作用,主要是靠缓冲对起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下丘脑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

28、题,学生应学会归纳下丘脑功能。 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又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右图。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 肾炎;肾炎即肾小球的通透性变大,大分子蛋白质能透过肾小球,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食物中蛋白质不足

29、,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 (如 Na+ 、葡萄糖等 )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组 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变大。 故 ABD都正确, C中,若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不是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组织水肿的原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组织水肿。 下

30、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由 组成 B若 为肌细胞,剧烈运动时产生 CO2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若 为肝细胞,人体在饥饿时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 D 中含葡萄糖、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是组织细胞、 是组织液、 是血浆、 是淋巴液,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的, A错; 剧烈运动时,人体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的场所在线粒体, B错误; 人体在饥饿时葡萄糖由肝细胞分解肝糖原进入组织液,再有组织液进入血浆,提高血糖含量。故运输方向是 , C正确; D中,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

31、的物质,不在内环境中,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 接近的液体是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原尿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血浆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到组织液,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再有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中,如下图。但是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较小,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因此血浆和组织液有差别;而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大,因此淋巴和组织液比较相似。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

32、学生应理解内环境的含义。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即之前有过该经验,故 A错误; B神经中枢应该是大脑皮层;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故该反射涉及多个神经元先后兴奋; 正确 D小脑处的调节运动协调,与起跑反应的快慢无关。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概念、反射。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分析实例

33、下列关于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不正确的是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关 C在白鼠脊髓横断面的显微镜视野中,可以找到传出神经元和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 D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 S区该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来发挥作用,故正确; B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人体生长;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正确; C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中脊髓找不到,错误。 D中 S( speak)区,该区损伤,不能讲话,但能听懂

34、话的含义,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激素的功能、反射弧的结构、 S区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题目考的比较综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B甲状腺激素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因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D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载体并消耗 ATP完成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血糖平衡是在神经 -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起调节作用, A正确。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糖的氧化分解,但是机体一般不会通过分泌过量甲状腺激素来降低血糖, B错

35、误。 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激素,故二者是拮抗作用。 C 正确; 吸收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平衡的条件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血糖平衡条件过程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胸腺切除后皮肤更容易移植,说明是胸腺细胞器排斥作用,即 T淋巴细胞。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胸腺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分析题意,判断细胞的来源。 人体

36、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胰岛 素是降血糖的激素,不能促进生长发育,故 1错误;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增强代谢,即增加产热量; 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肾上腺素也有升血糖功能;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激素的功能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B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结构是突触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当人所处环境温度从 35 降至 5 时,耗氧量增加,尿量增加,酶

37、活性下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中静息状态的电位是 “外正内负 ”,不是零电位; A错误;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即兴奋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故 B正确; C错误; D环境温度降低,要维持体温还是 37度,此时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尿量减少,此时因为体内温度不变,所以酶活性不变,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 表示有关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寒冷环境中, 均增加 B反射弧的 效应器中有肾上腺而没有骨骼肌 C可以作为下丘脑分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有:

38、肾上腺和甲状腺 D 的释放量与皮肤的功能无关,与渗透压有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是促甲状腺激素, 是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抗利尿激素, 6为大脑皮层; A寒冷环境下,通过下丘脑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也增加,故正确。 效应器:指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故 B错误。 由图可知,下丘脑对肾上腺是通过神经调节的,不是激素, C错。 D中 5为抗利尿激素,温度感受器在皮肤,炎热环境下,抗 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跟皮肤有关,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体温和水平衡的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体温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激素作为一种信息分子,

39、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影响胰岛 A细胞分泌的刺激 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刺激 X 下丘脑 胰岛 A细胞是体液调节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靶细胞接受胰岛 A细胞分泌的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X 为大脑皮层。 1 是神经调节, 2 是激素调节,故 错误。 影响胰岛 A细胞分泌的刺激 X使血糖含量降低,错误;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正确; 靶细胞接受胰岛 A细胞分泌的

40、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血糖的调节过程 下列关于动物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 C 试题分析: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A正确; 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 B正确;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运输; C 错误;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D正确。 考点:

41、本题考查的是神经递质、激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熟悉每个知识点,这种题目比较综合。 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 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让基因突变鼠进食后运动,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说明血糖不能升。 选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正常鼠进食后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如果运动,甲状腺激素分泌 A中胰岛 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不能下降,不符合; B甲状腺若被切除,甲状腺分泌减少,血糖会升高,不符合 ;

42、C血糖不能变成肝糖原,血糖含量升高,不符合; D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血糖含量不能升高,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条件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血糖调节过程的来源去路。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 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 和 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 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 有协同作用的激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1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为促甲状腺激素, 3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A正确; 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此时通过反馈调

43、节,促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即 1和 2应该高于正常水平; B正确; 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又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中有 3到下丘脑、 3到垂体 2处。 C错误。 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起协同作用。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甲状腺激素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负反馈调节过程。 综合题 下面图一为人体手背皮肤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二为图一中 F结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 ,它包括 A 、 B 、 C神经中枢、 D 、 E 。 (2) F 处的

44、结构名称是 ,儿童生活在有益而丰富刺激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会 。在 F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其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 释放,然后作用于 ( 内填图二中的数字)。 (3) 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相同、相反 )。 (4)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这种疾病从免疫调节看属于 病。 答案: (1)反射弧,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2)神经突触(突触) 增多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单向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3)相同 (4)自身免疫病 试题

45、分析:( 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包括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 2) F为突触结构,在刺激环境中突触结构会增多;该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 化 学信号 电信号,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故传递方向的单向的。 ( 3)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留向未兴奋部位,故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 4)患者自身产生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自身免疫病。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题。 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

46、态系统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可能的简单食物链。 (2)种群丙繁殖速 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 。 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 (3)种群丙在 A、 B、 C、 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是处于 期;在 C处种群的年龄组成属 型。 答案:( 1)乙 丙 甲 ( 2) D 食物(乙)减少 天敌(甲)增多 ( 3) A 增长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为捕食关系,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则为捕食者,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乙 丙 甲 ( 2)繁殖速度最快即斜率最大,故 D点; 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食物(乙)减少和天敌(甲)增多

47、; ( 3)种那斗争最激烈即种群密度达到最大的时候, A期;由于 CE段种群密度不断增加,故 C处种群的年龄组成属增长型。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 S型曲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萘乙酸 (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萘乙酸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烧杯、培养皿、量筒、 NAA、蒸馏水等。 (2)配制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 5份,编号为 1-5。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月季枝条随机均分为 5等份; 第二步:

48、将 5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 l-5号 NAA溶液中; 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第四步:每天对扦插的枝条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配制的 NAA溶液浓度应依次为 _(浓度梯度差为 1.0ppm)。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_,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3)请设计本实验的观察记录表。 (4)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的意义是 _。 答案: (1)2ppm、 3ppm、 4ppm、 5ppm、 6ppm (2)NAA溶液的浓度 生根的数量 (或长度 ) (3) 如图 (4)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 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试题分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