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49298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 2月 22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 500 亿颗,其中有大约 5 亿颗座落于所谓的 “金发姑娘区 ”,也就是适居区,回答题: 【小题 1】对 “金发姑娘区 ”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允许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气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所在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小题 2】读下图,下面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中与 对应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B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D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明确 “金发姑娘区 ”的含义。由题文信息可知:“金发姑娘区 ”,也就是适居区,对 “金发姑娘区 ”描述不正确的是也就是对 “适居区 ”描述不正确的是,因此本小题选 B。这一地区不仅有气态水的存在,还有液态水存在。 【小题 2】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我们目前认识的宇宙的范围为总星系。如下图所示: 结合上图分析,本小题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中的 对应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考点:本题考查天

3、体系统的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特点。学生只要掌握了天体系统的特点与级别就不会答错啦。另外,对于对 “金发姑娘区 ”描述,也可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方面来分析。 下图为 “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南半球近地面的风风向的判断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判断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南半球风向左偏的原理判断风向。本小题选 C。 考点: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掌握风的形成过程,本题就不难作答。 【方法技巧】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 ) 受力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4、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运动 规律 高空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偏转 90度,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风向偏转角度小于 90度,最终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图示 读下面两幅等压线图, A、 B、 C、 D四地风力最小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甲乙两地比例尺相同,风力的大小取决于等压距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 B地等压距小,等压线也较为稀疏,故 B地风力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对

5、风力大小的影响状况:等压线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大;等压线稀疏 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风力小。 读 “大气环流简图 ”,回答以下两题。 【小题 1】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 副极地低气压带 B 极地高气压带 C 东北信风带 D 多雨带 【小题 2】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B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D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

6、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题文图中 、 分别为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少于带。 【小题 2】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 ( 3)各气压带的 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其中,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

7、的。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点评:表解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 1)全球的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 2个) 南北纬 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 2个) 南北纬 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个) 南北纬 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 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 2)全球的风带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

8、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题。 【小题 1】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 18 C夏季降水丰富 D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小题 2】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小题 3】当地处于雨季时,我国东南沿海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9、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知:该地雨型属于夏雨型,即高温期与降水期基本一致,故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选项 D。 【小题 2】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从气温、降水数据上可知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 【小题 3】当地处于雨季时,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盛行风向是东南风。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本题即可作答。 【方法技巧】表解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步骤 依据 气温或降水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所属的南、北半球 平均气温最

10、低月或平均气温最高月 6、 7、 8月气温高或 12、 1、 2月气温低 北半球 12、 1、 2月气温高或 6、 7、 8月气温低 南半球 判断所属的热量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或最热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气温 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 15 最热月均温 25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 102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 0 最热月均温 20 以上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 最热月均温 102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 10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

11、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风暴 “桑迪 ”于 2012年 10月 29日在大西洋城登陆,对新泽西、纽约、康涅狄格州造成严重损失。风暴已在美国造成超过 60人死亡,数百万人断电断水。回答第题 【小题 1】则下列与 “桑迪 ”风暴的成因一致的示意图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2】风暴 “桑迪 ”带来强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A暖气团被迫抬升 B暖气团徐徐爬升 C气流辐合上升 D气流辐散下沉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

12、题分析: 【小题 1】 “桑迪 ”风暴属于发源于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其成因与丁示意图一致。 【小题 2】风暴 “桑迪 ”带来强降水的可能原因是气流辐合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台风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台风是气旋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小题 2】此时, m、 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 m、 n两地都晴 B m、 n两地都有雨 C m地有雨 D n地有雨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信息可知,

13、图中冷暖气团运动方向一致,故图示锋面为暖锋。 【小题 2】由信息提取可知图示锋面为暖锋,暖锋降水一般在锋前,而图中 n地位于锋前,因此有雨。 n地在锋面来临之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随着暖锋影响, n地慢慢受暖气团控制而气温升高。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点评:解答本题需注意:( 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 2)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

14、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3)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 读下面 “天气 系统示意图 ”,判断题。 【小题 1】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状况是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小题 2】夏季,当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时,当地可能出现 A台风登陆 B梅雨天气 C伏旱天气 D寒冷天气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上顺时针辐散,故其所处半球为北半球,气压状况为高气压。 【小

15、题 2】高压,反气旋,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夏季,当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时,当地可能出现伏旱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示意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旋、反气旋系统的判断方法即可作答。 【方法技巧】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流 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方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

16、 蒙古高压 近年来 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化石燃料的使用 氟利昂的大量使用 森林植被的破坏 人口的增加导致呼出的 CO2增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年来 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是森林植被的破坏。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中 CO2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重难突破】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

17、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为缓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当前,最切合实际的办法是禁止乱垦滥伐草地、森林,广泛植树种草,加强绿化。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另外,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这一技术目前不成熟,且成本昂贵,一时难以大规模实施。 ( 2)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气候变暖,极冰融化,致使海面不

18、断上升,为此,沿海国家或地区应加快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以解决当务之急。另外,应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 3)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京都议定书已于 2005年 1月 16日正式生效,这将进一步推 动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 “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 ”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选项 C为海陆风示意图,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选项 C正好把热力环流的方向画反了。海陆风的正确画法如下图所示: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热力环

19、流的成因。 【知识小结】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 气压低,气温低 气压高。(高空与近地面相反)。 3形成过程:冷 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4常见的热力环流 ( 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风、山谷风。 ( 2)大尺度:季风环流。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小题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20、 【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地面暖大气 ”。 【小题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D, D为大气逆辐射。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即可作答。 【重难突破】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辐射 波长类型 与大气的关系 作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大气直接吸收少 加热地面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大部分 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一部分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 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21、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 保温作用,又称为 “温室效应 ”。 (3)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和城市等因素也影响气温。 根据紫金山天文台观测, 2010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 10多个,到了2011年太阳黑子就增长到了 35个,而今年目前太阳黑子的相 对数已经超过 60个。季海生告诉记者, “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增加,预计在 2013年达到峰值。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下列

22、现象当中,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两极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一天当中太阳的东升西落 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地球上气候变化异常 A B C D 【小题 2】预计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将出现在 A 2017-2018年 B 2019-2020年 C 2021-2022年 D 2023-2024年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选项中,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地球上气候变化异常。 两极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和 一天当中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运动有关。 【小题 2】由题文信息可知,太阳黑子预计在 2013年达到峰值,因此下一次出现峰值

23、的时间应为 2024年,由于太阳活动的周期为 11年,因此推断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将出现在 2023-2024年。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与太阳活动的周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 1)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黑子 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的周期都是大约 11年。( 2)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极光现象;太阳活动还会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下图是某地实测的海拔(单位:米),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该地山脉的大致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

24、南北走向 C东北 西南走向 D西北 东南走向 【小题 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位于山地陡坡 B乙地位于山间盆地 C丙地位于山前平原 D丁地位于鞍部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该地山脉的大致走向是南北走向。把图中数值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即为等高线,如下图所示,图中蓝色线段走向即为山脉走向,由指向标可知,图中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 【小题 2】由上图可知:乙地位于山地缓坡地段,不是山间盆地。甲地等高线较稠密,位于山地陡坡;丙地位于山前平原;丁地位于鞍部。 考点:本题间接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

25、据各地的海拔高度把等高线地形图画出来,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答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图所示为一 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 A、 B两地相距 33.3厘米,地方时差 4小时。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B AC 段的比例尺大于 AB段 C AB段的比例尺为 1 10000000 D CD段的比例尺比 AB段大 2倍 【小题 2】从 A点去 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A从 A点向东至 B点 B从 A点向西至 B点 C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 D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有关该

26、图比例尺的叙述: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不对。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A与 B两地之间与 C与 D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相同,但实地距离不同。 A与 B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是 C与 D两地之间实地距离的 1/2。 B.AC段的比例尺大于 AB段,不对。 AC 段的比例尺小于 AB段,因为 AC 段代表的实地距离范围更广。 C.AB段的比例尺为 1 10000000,正确。又因为图中 A、 B两地相距 33.3 厘米,地方时差 4小时,说明 A、 B两地经度差为 60度, A、 B两地实地距离为60*111km*cos60o=333km。 33.3厘米 /333km=1 10000000

27、。 D.CD段的比例尺比 AB段大 2倍,不对。 CD段实际距离为 AB段的 2倍,故CD段的比例尺为 AB段比例尺的一半。 【小题 2】从 A点去 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如下图所示: 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大小与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比例尺的概念。( 2)知道球面上最短路径为过地心的大圆。 据报道,北京时间 2012年 9月 14日 6时,由中国海监 50、 15、 26、 27船和中国海监 51、 66船组成的 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 2545N,12328E) ,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维权巡

28、航执法。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抵达钓鱼岛当天到当年冬至这段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A加快 B减慢 C先减慢后加快 D先加快后减慢 【小题 2】北京( 40N,116E)和钓鱼岛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 A角速度,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钓鱼岛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钓鱼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岛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抵达钓鱼岛当天到当年冬至这段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因为地球离近日点位置越来越近。 【小题 2】北京( 40N,116E)和钓鱼岛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两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

29、于钓鱼岛。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掌握地球运动的特征本题就可轻松作答。 【知识小结】地球运动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指标 规律 地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一般规律 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 逆时针 南极俯视 顺时针 周期 概念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 36059用时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 360用时 23小时 56分 4秒 (真正周期 ) 线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各地都是 15/时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

30、外,任何地点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 15/时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 0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下图为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乙点时,下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沈阳 B北京 C广州 D悉尼 【小题 2】图示各点中,沈阳市昼

31、长最短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3】太阳直射点从甲到丙的移动过程中,下列现象中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 小 大 B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 慢 快 C沈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 小 大 D澳大利亚昼长的变化是短 长 短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乙点时,即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广州。 【小题 2】图示各点中,沈阳市昼长最短的是丁,因为丁位于南回归线上,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32、【小题 3】太阳直射点从甲到丙的移动过程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小 大 小;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 慢 快;沈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 大 小;澳大利亚昼长的变化是长 短 长。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本题即可作答。解答本题还需明确各地昼夜状况及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的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 ),如下图所示: (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定昼长夜短。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则情况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一天是

33、极昼或极夜。 第 30 届夏季奥运会于 2012 年 7 月 27 日 20 时 12 分 (当地时间 ) 在伦敦开幕,回答题。 【小题 1】沈阳市民观看开幕式直播的时间是 A 27日 4时 12分 B 27日 5时 12分 C 28日 4时 12分 D 28日 5时 12分 【小题 2】在田径比赛中,运动员沿跑道按逆时针方向比赛,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哪种现象有关 A极昼极夜现象的存在 B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C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变化 D太阳活动的影响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沈阳市民观看开幕式直播的时间是东八区时间,比伦敦时间快 8个小时,又因为奥运会 2

34、012年 7月 27日 20时 12分 (当地时间 ) 在伦敦开幕,因此北京时间为 28日 4时 12分。 【小题 2】在田径比赛中, 运动员沿跑道按逆时针方向比赛,其原因可能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有关,因为北半球地表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学会计算区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2)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五带中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 A南北温带 B南北寒带 C北温带和北寒带 D热带和南温带 答案: A 试题分析:南北寒带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

35、直射,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解答此题还需注意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幅度,黄赤交角的度数应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的一半,从而决定了热带、寒带的范围,也决定了晨昏圈偏离极点的程度,但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最低纬度与黄赤交角互余。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题。 【小题 1】 D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 幔 【小题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的厚度是均一的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6、)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 D为莫霍界面, D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壳和地幔。如下图所示: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小题 2】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 ,它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厚度不一 ,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上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左侧的深度尺 ),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

37、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 综合题 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每空 2分,共 12分 )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_。此 日节气为 _ (2)此时 A点正值 _(日出或日落 )。 (3)此日, A、 B、 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_。 (4) 图中 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 _时。 (5) C点该日昼长为 _小时 答案: (1)2326N 夏至 (2)日出 (3)A、 B、 C (4)12 (5)24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北回归

38、线,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故此日节气为夏至日。 第 (2)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的判 断,此时 A点处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时刻。 第 (3)题,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的点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离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故 A、 B、 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ABC。 第 (4)题,图中 D点处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那条经线上,故此刻 D的地方时是12时。 第 (5)题, C点处于北极圈上, 0点日出, 24点日落,故 C点该日昼长为 24小时。 考点:本题结合光照图的判读,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与极圈

39、内的现象判断节气。另外 本题还可考查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各点角速度线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点。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分,共 8分) (1)此图表示的是 _月份季风图。 F的风向为 _风。 (2) B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_。 (3)盛行 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_。 答案: (1)7 西南 (1)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2)高温多雨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北半球为夏季,此图表示的是 7月份季风图。 F的风向为西南风。 第 (2)题, 7月份,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故 B气压中心的名称是印度低压。 第 (3)题,东亚地区,冬季风由陆地吹向

40、海洋,寒冷干澡;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温暖湿润。盛行 E季风时,我国正值夏季,故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考点:本题考查季风环流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本规律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月份的准确判断。另外本题还可考查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成因、分布、性质等知识点。 【知识小结】东亚季风 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