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61372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1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DB43 T 1011-2015 两型园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两型园区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ial ParkDB43/T 10112015 ICS 03.100.99A 02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5-05-01 实施2015-02-17 发布DB43/T 10112015 I 目 次 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资源节约 26 环境友好 37 两型发展 48 两型管理 59 评价 6附录A(规范性附录)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 7附录B(资料性附录) 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11参考文献16DB43/T 101120

2、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标准化协会、中南大学。 本标准起草人:梁志峰、唐宇文、彭蔓玲、彭小平、黄君、戴丹、刘琪、谭梦、李大元、周智玉。 DB43/T 10112015 1 两型园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型园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发展、两型管理和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省级以上以工业为主的园区的建设和评价;其他类型的园区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

3、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T 18916 取水定额(所有部分) GB/T 50668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74 综

4、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DB 43/T 388 用水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两型社会 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2 两型园区 指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以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为目标,以两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和支撑,倡导绿色低碳、集约循环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园区。 3.3 两型产业 DB43/T 10112015 2以低排放、低消耗、循环型、高科技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产业。 3.4 两型企业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走节约发展与清洁发展之路的企业。 3.5 两

5、型产品 具有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用的产品。 3.6 两型技术 高效利用、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资源及减少排放、防治污染、优化环境的技术。 4 总则 4.1 基本要求 4.1.1 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在园区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1.2 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4.1.3 主要产业形成集群,并具备较显著的循环或生态产业链条。 4.1.4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宜,能对区域经济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 4.2 两型规划 4.2.1 园区应制定两型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协调。 4.2.2 两型建设规划应由当地人

6、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5 资源节约 5.1 节约能源 5.1.1 优化用能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5.1.2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应不高于0.5 tce/万元。 5.1.3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综合能耗弹性系数应不高于0.6。 5.1.4 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应满足国家限额标准的要求。 5.1.5 使用的用能产品和设备应满足国家能效标准的要求。 5.1.6 新(改、扩)建建筑应执行节能建筑标准,并符合GB/T 50668的要求,设计阶段标准执行率应达到100%。新建标准厂房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符合GB/T 50878的要求。 5.2 节约集约用地 5.2.1 项目建设用地应符合

7、国家和地方土地使用政策;新(改、扩)建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用地控制标准。 5.2.2 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适宜建设标准厂房的园区,新建厂房的标准厂房建设率应达到100%。 5.2.3 鼓励发展工业地产,用地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5.2.4 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应不低于9亿元/km2。 DB43/T 10112015 3 5.3 节约用水 5.3.1 用水应符合GB/T 18916和DB43/T 388的要求。 5.3.2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应不高于9m/万元。 5.3.3 推行节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8、,新鲜水耗弹性系数应不高于0.55。 5.3.4 鼓励生产性用水重复使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应不低于50%。 5.3.5 鼓励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再生水利用应符合当地有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 5.4 清洁能源利用 5.4.1 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宜在可利用区域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 5.4.2 厂房等适宜的建筑屋顶应利用太阳能发电;标准厂房应按光伏发电要求设计。 5.4.3 公共区域节能灯具使用率应达到100%;新建道路安装光伏、风电等节能照明设施的比例应不低于50%。 5.5 资源综合利用 5.5.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不低于85%。

9、5.5.2 推行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5.5.3 推广热电联产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热水、蒸汽等集中供应设施。 5.5.4 鼓励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与周边地区水、气、垃圾处理等循环利用处理链条。 5.5.5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的高耗低效设备、材料和产品。 5.5.6 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先进技术,降低资源消耗。 6 环境友好 6.1 一般要求 6.1.1 新(改、扩)建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应符合HJ/T 2.1的要求,节能评估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6.1.2 建设项目中防治

10、污染的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执行率应达到100%。 6.1.3 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率应达到100%。 6.1.4 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控制指标;企业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6.1.5 应具备完善的废物收集系统和处理处置设施,或按相关规定做好异地处置安排。 6.1.6 园区应建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排污企业应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6.2 水污染控制 6.2.1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应不高于8 t/万元。 6.2.2 废水排放应符合GB 8978、HJ 274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应达到100%。 6.2.3

11、 重点废水污染物排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不高于1 kg/万元; b) 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不高于0.1 kg/万元。 DB43/T 10112015 46.2.4 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应达到100%。 6.2.5 新建园区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或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出水应达到GB 3838和GB/T 14848的要求。 6.3 废气污染控制 6.3.1 废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 16297、HJ 274或相关行业排放的要求。 6.3.2 重点废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单位工业增加

12、值SO2 排放量不高于1 kg/万元; b) 单位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高于0.5 kg/万元。 6.3.3 CO2 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6.3.4 推广应用脱硫、脱硝、除尘、除臭等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6.3.5 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GB 3095规定的二类功能区的要求。 6.4 固体废物控制 6.4.1 应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6.4.2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应不高于0.1 t/万元。 6.4.3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进行收集、储运和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应符合GB 18599的要求。 6.

13、4.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应达到100%。 6.4.5 生活垃圾应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100%。 6.5 噪声控制 6.5.1 工厂噪声排放应符合GB 12348的要求。 6.5.2 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应采取隔声、吸声、消声、减振、隔震等措施,减轻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5.3 园区环境噪声应符合GB 3096的要求。 6.6 绿化和绿道 6.6.1 应进行公路绿化带、公共区域等绿化设施建设。 6.6.2 应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复层绿化等立体绿化。 6.6.3 有条件的园区应建设绿道系统,推行公共自行车和清洁能源公交。 7 两型发展 7.1 创新发展 7.1.1

14、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2.7%。 7.1.2 支持研发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清洁低碳等两型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授权量应不低于 50件/万人。 7.1.3 培育发展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7.1.4 鼓励协同创新,推动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创新。 7.1.5 鼓励金融创新,推动低碳金融发展。 DB43/T 10112015 5 7.2 可持续发展 7.2.1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支持发展与原有产业相关联的配套项目,主要产业应形成集群,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应不低于50%。 7.2.2 鼓励发展两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园区主要产业应体现两型特性

15、。 7.2.3 积极引进两型企业,推动原有企业两型改造,提高两型企业的比重。 7.2.4 推广应用两型产品,政府采购产品目录中两型产品的比例应不低于10%。 7.2.5 工业增加值三年年均增速应不低于所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工业增加值三年年均增速。 7.2.6 人均工业增加值应不低于15万元/人。 8 两型管理 8.1 体制机制 8.1.1 园区管理机构应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8.1.2 应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两型工作。 8.1.3 投融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应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利于节能减排降耗。 8.1.4

16、 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不得引进限制类或淘汰类项目;企业和项目入园的用地、能耗、环境影响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鼓励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8.1.5 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应对落后产能和列入国家淘汰范围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有序退出。 8.1.6 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开展合同环境服务。 8.1.7 积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 8.2 管理制度 8.2.1 应制定但不限于以下管理制度: a) 节能减排管理制度; b) 环境监管制度; c) 考核评价制度; d) 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e) 绿化卫生管理制度; f) 绿色采购和消费制度。 8.2.2 应制定开展

17、两型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8.2.3 应编写两型执行情况年度报告。 8.3 两型服务 8.3.1 应搭建节能减排诊断、能耗监测、两型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 8.3.2 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园区对企业节能环保的要求; b) 污染物排放情况; c) 能耗情况; d) 固体废物产生、供需和流向信息; e) 节材、节水、节能等清洁生产技术信息。 DB43/T 10112015 68.4 两型宣传 8.4.1 应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标识、节能环保书籍及声像资料等开展两型宣传教育;应建立两型志愿者队伍。 8.4.2 每年应组织开展两型主题活动2次以

18、上。 9 评价 9.1 评分 9.1.1 评价分为4个大项,实行评分制,评价总分值为600分。 9.1.2 评分细则见附录A。 9.2 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 9.2.1 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DB43/T 10112015 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 表A.1给出了两型园区的评分细则。 表A.1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表 标准分 序号 项 目 要求和细则 大项 分项 小项 实际 得分 1 资源节约 190 1.1 节约能源 45 1.1.1 综合能耗 优化用能结构,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5tce/万元 15 1.1.2 用能效率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0.6 10 1.1.3

19、 设备能耗 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满足国家限额标准要求;用能产品和设备满足国家能效标准要求 10 1.1.4 建筑节能 新(改、扩)建建筑执行GB/T 50668规定,设计阶段执行率100%;新建标准厂房符合GB/T 50878规定 10 1.2 节约集约用地 40 1.2.1 用地要求 项目建设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符合国家和地方用地控制标准 10 1.2.2 标准厂房 适宜新建标准厂房建设的比例达到100% 10 1.2.3 工业地产 工业地产用地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规定 5 1.2.4 土地产出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9亿元/km2 15 1.3 节约用水

20、40 1.3.1 新鲜水耗 用水符合GB/T 18916和DB43/T 388的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9m/万元 15 1.3.2 用水效率 新鲜水耗弹性系数0.55 10 1.3.3 重复用水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 10 1.3.4 再生利用 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符合当地有关政策和标准要求 5 1.4 清洁能源利用 20 1.4.1 分布式能源 鼓励在可利用区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 10 1.4.2 太阳能屋顶 厂房等适宜的建筑屋顶利用太阳能发电,标准厂房按光伏发电要求设计 5 1.4.3 绿色照明 公共区域节能灯具使用率100%;新建道路安装光伏、风电等

21、节能照明设施的比例50% 5 DB43/T 10112015 8表A.1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表 (续) 标准分 序号 项 目 要求和细则 大项 分项 小项 实际 得分 1.5 资源综合利用 45 1.5.1 废物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 15 1.5.2 共建共享 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10 1.5.3 集中供应 推广热电联产技术,鼓励建设集中供热设施 5 1.5.4 循环利用 建立水、气、垃圾等循环利用处理链条 10 1.5.5 降低消耗 不使用高耗低效设备、材料和产品,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 5 2 环境友好 220 2.1 一般要求 50 2.1.1 环评能

22、评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符合HJ/T 2.1的要求,节能评估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10 2.1.2 三同时 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执行率100% 5 2.1.3 清洁生产 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率100% 5 2.1.4 排污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不超过国家和地方控制指标,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 10 2.1.5 收集处置 具备完善的废物收集系统和处理处置设施 10 2.1.6 排污监测 具备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排污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10 2.2 水污染控制 55 2.2.1 废水产生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8 t/万元 10 2.2.2

23、 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15 2.2.3 COD排放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1 kg/万元 10 2.2.4 氨氮排放 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0.1 kg/万元 10 2.2.5 生活污水 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100% 10 2.3 废气污染控制 45 2.3.1 SO2排放 废气排放符合GB 16297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1kg/万元 15 2.3.2 氮氧化物排放 单位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0.5kg/万元 10 2.3.3 CO2排放 CO2排放量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 10 2.3.4 空气质量 推广应用工业废气治理技术,环境空

24、气质量达到GB 3095二类功能区要求 10 2.4 固体废物控制 45 DB43/T 10112015 9 表A.1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表 (续) 标准分 序号 项 目 要求和细则 大项 分项 小项 实际 得分 2.4.1 固废产生量 合理选择和利用资源,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0.1t/万元 15 2.4.2 工业固废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符合GB 18599的要求 10 2.4.3 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100% 10 2.4.4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率100% 10 2.5 噪声控制 10 2.5.1 排放要求 工厂噪声排放符合GB 12348要求 5

25、 2.5.2 环境噪声 采取减噪、减震措施,环境噪声符合GB 3096的要求 5 2.6 绿化和绿道 15 2.6.1 绿化设施 建设公路绿化带、公共区域绿化设施 5 2.6.2 立体绿化 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复层绿化等立体绿化 5 2.6.3 绿道系统 鼓励建设绿道系统,采用绿色交通工具 5 3 两型发展 110 3.1 创新发展 50 3.1.1 科研经费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7% 15 3.1.2 技术创新 支持研发推广应用两型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授权量50件/万人 15 3.1.3 创新平台 有孵化器等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10 3.1.4 协同创新 鼓励园区内产业链

26、上下游合作创新 5 3.1.5 金融创新 鼓励发展低碳金融 5 3.2 可持续发展 60 3.2.1 产业集聚 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50% 15 3.2.2 两型产业 主要产业体现两型特性 10 3.2.3 两型企业 推动企业两型改造提升,提高两型企业的比重 10 3.2.4 两型产品 政府采购产品目录中两型产品的比例10% 5 3.2.5 发展速度 园区工业增加值三年年均增速不低于所在地级市以上城市水平 5 3.2.6 人均产值 人均工业增加值15万元/人 15 4 两型管理 80 4.1 体制机制 40 4.1.1 管理认证 管理机构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7、 5 DB43/T 10112015 10 表A.1 两型园区评分细则表 (续) 标准分 序号 项 目 要求和细则 大项 分项 小项 实际 得分 4.1.2 责任制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配备了专职负责两型工作的人员 5 4.1.3 准入机制 不引进限制类或淘汰类项目;企业和项目入园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鼓励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0 4.1.4 退出机制 有序关停并转落后产能和列入国家淘汰范围的企业 10 3.1.6 第三方治理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开展合同环境服务 5 4.1.5 示范创建 积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 5 4.2 管理制度 20 4.2.1 两型制度

28、有完备的两型管理制度 15 4.2.2 执行报告 制定两型工作年度实施方案,编写两型执行情况年度报告 5 4.3 两型服务 15 4.3.1 服务平台 搭建了节能减排诊断、能耗监测、两型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 10 4.3.2 信息平台 有完善的信息平台 5 4.4 两型宣传 5 4.4.1 形式和活动 有两型宣传栏、宣传标语、标识、宣传资料;有志愿者队伍;每年组织开展两型主题活动2次以上 5 DB43/T 10112015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 B.1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指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煤

29、、电、油等能源消耗(包括生产取暖、降温用能)。各种能源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成标准煤计算。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园区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2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 计算公式: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注2: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3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单位工业用地面积产生的工业产值。工业用地面积指园区规划建设范围内按照土地规划作为工业用地并已投入生产的土地面

30、积。工业用地包括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园区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亿元/km2)园区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用地面积(km2) 注3: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4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新鲜水量。 工业用新鲜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园区工业用新鲜水耗量(m3)/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31、 注4:数据来源:环保部门、统计部门 B.5 新鲜水耗弹性系数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工业用新鲜水量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 计算公式: 新鲜水耗弹性系数园区工业用新鲜水量增长率(%)/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注5:数据来源:环保部门、统计部门 DB43/T 10112015 12 B.6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比。 工业重复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用水总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它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

32、量之和。 计算公式: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量(m3)/工业用水总量(m3)100% 注6: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B.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比。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计算公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t)100% 注7:数据来源:环保

33、部门 B.8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工业废水量。不包括企业梯级利用的废水和园区内居民排放的生活废水。包括企业处理回用的废水。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t/万元)园区工业废水总量(t)/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8: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B.9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园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t)/工业废水排放总量(t)100% 注9: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B.10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所需化学需氧量

34、。包括直排废水和经企业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kg/万元)园区工业COD排放量(kg)/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0:数据来源:统计部门、环保部门 B.11 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 DB43/T 10112015 13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中氨氮的量。包括直排废水和经企业处理后排放的废水。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kg/万元)园区工业氨氮排放量(kg)/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1:数据来源:统计部门、环保部门 B.12 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 指标解释:指经过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或其它处理设施处

35、理(相当于二级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占园区建成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二级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污水量(万t)/建成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万t)100% 注12:数据来源:城市建设主管部门 B.13 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的SO2量。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kg/万元)园区工业SO2排放量(kg)/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3:数据来源:统计部门、环保部门 B.14 单位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的量。 计算公式:

36、 单位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kg/万元)园区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kg)/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4:数据来源:统计部门、环保部门 B.15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 指标解释: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总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高浓度液体状的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危险废物、尾矿和其它废物等。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t/万元)园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注15:数据来源:统计部门、环保部门 B.16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指标解释: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

37、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指依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对园区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的行为。 计算公式: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量(t)/(危险废物产生量(t)贮存量(t)DB43/T 10112015 14 上年贮存量(t)100% 注16: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B.1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之比率。因统计上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在此用清运量代替。 计算公式: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t)/生活垃圾清运量(万t)100%

38、注17:数据来源:城市建设主管部门 B.18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指标解释:指园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衡量园区研发投入的强度。 计算公式: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园区R&D经费支出额(万元)/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万元)100% 注18: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19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专利授权数量,是评价园区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项/万人)=园区企业专利授权数(项)/园区从业人员总数(万人) 注19: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20 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

39、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评价产业集聚情况。 计算公式: 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园区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园区营业总收入(万元)100% 注20: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21 政府采购产品目录中两型产品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两型产品入选政府采购产品名录的产品数量占政府采购目录总产品数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 政府采购产品目录中两型产品的比例(%)=两型产品入选政府采购产品名录的产品数量(个)/政府采购目录总产品数量(个)100% 注21: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B.22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前三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计算公式:

40、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园区当年工业增加值(万元)/园区上三年前工业增加值(万元)-1100% 注22: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1DB43/T 10112015 15 B.23 人均工业增加值 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计算公式: 人均工业增加值(万元/人)=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园区年末从业人员数(人) 注23: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DB43/T 10112015 16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8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9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 10 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11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发改环资201276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