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3709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200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8 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网络计划技术2 领导方格理论3 管理审计4 公共财政管理5 政府再造6 简述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7 谈谈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8 简述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9 简述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的区别。10 简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1 谈谈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2 如何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13 结合实际,以公办学校为例,谈谈我国事业单位组织如何创新。2008 年中山大学管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是指以网络计划对任务的工作进度进行安排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的计划管理

2、技术。网络计划由两部分构成,即网络图和网络时间参数。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它的优点是:能清楚而明确地表达各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发现项目实施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冲突、资源冲突;网络图的编制可粗可细,可以随着项目进展的深入而不断细化;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级网络计划系统。2 【正确答案】 领导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倡导的、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领导方式有多种,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

3、,或者以 X 理论为依据而强调监督,或者以 Y 理论为依据强调信任与激励。该理论设计了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 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从而生成了 81 种不同的领导类型。3 【正确答案】 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

4、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4 【正确答案】 公共财政管理: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总的来看,公共财政管理基本上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涵: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公共财政管理贯穿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各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分析技术都有可能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得到应用;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5 【正确答案】 政府再造:政

5、府再造是指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使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非官僚化、具有创新精神与活力、以市场及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政府。政府再造的本质乃是通过再造工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再造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政府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的公共部门; 政府再造就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仅

6、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再造的显著特征是企图将政府塑造为企业型政府。6 【正确答案】 (1)双因素理论的概述。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又称激励一保健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需要就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

7、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2)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激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值; 职务上的责任感。(2)双因素理论的意义。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一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

8、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3)双因素理论的缺陷。在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茨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茨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7 【正确答案】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组织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不管是政府部门、医院、大学、工会,还是工厂、企业,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是与企业管理存在着差别的。按照

9、西方学者的概括,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而企业管理以赢利为目的。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来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行政官僚要帮助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愿望与要求;企业管理以利润为导向,是因为企业或组织最终要依靠获利而生存。这是人们经常强调的两种管理的区别。(2)与企业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这与第一点密切相关。因为公共部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政府官员不必为利润担忧,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和有效运作的诱因;而企业以有效的运作为动机,因为它们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10、的机会。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企业提供的是私人物品。正因为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政府活动难以高效率。(3)与企业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在企业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诸如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一类的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如企业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一般而言,政府工作人员的雇用和解雇要困难得多。在公共部门,雇用和提拔雇员的功绩系统,包含了几种标准,这往往超出了技术效率的观点。(5)与

11、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8 【正确答案】 按时间顺序可以将决策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当代决策理论。(1)古典决策理论。又称为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 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内容观点有:最优化标准。决策者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充分了解备选方案的情况,决策者是理性的、能按最优化的原则做出选择。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

12、体系。决策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2)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其代表人物西蒙的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的主要观点是: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决策的三个阶段是:情报收集拟订方案一选择方案。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原因在于: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等。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重视决策者的作用: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养

13、下级主动承担责任。(3)当代决策理论。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产生了当代决策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外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的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的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的选择,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9 【正确答案】 程序性决策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是指一种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方法;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

14、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区别如下:(1)重复的频率不同。程序性决策是一种重复性决策,用来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2)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序性决策一般用来解决确定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解决的是不确定的、无先例可循的问题。(3)决策工具不同。程序性决策常用数学方法作为决策工具。主要数学工具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贝叶斯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非程序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决策依据,这是由于非程序化决策不是经常发生的,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也不足。(4)

15、适用环境不同。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生产方案决策、采购方案决策、库存决策、设备选择决策等;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10 【正确答案】 (1)网络治理的含义。网络治理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治理或网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网络治理强调

16、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可以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2)网络治理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合作网络途径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知识可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公共事务时,相互依存的行动者通过交换资源,共享知识,谈判目标,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由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相互依赖的参与者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在制度、组织、物质、信息、人力资源和时空环境等多个方面。2)反思理性的“ 复杂人”这是合作网络

17、途径的行为假设。它认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拥有处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理性地进行选择;而且,行为主体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会效用(包括公共利益) 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但是,由于行为者能够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信息,能克服有限理性的先天不足;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将行动者锁定在利害相关的网络中,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能够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经验,改进过去的行为模式,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

18、合作行动来实现共同利益。这使得行动者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话调整各自的行为,追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在网络治理中,每个行动者所做的事几乎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所以行动者在考虑个人的行动策略时都会考虑其他行动者的选择。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重复出现的博弈中,合作策略是最有利的利己战略。经过多次博弈,行动者之间倾向于建立面向长远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为了扩大从集体行动中获利的空间,行动者在不断的互动中会逐渐放弃“单独行动” 策略,转而采取合作策略。相互依赖的公共行动者由于利害相关、信息共享,更有动机和条件采取合作行动,以创造“多赢”博弈的机会。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网络治理中

19、的政策是公共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而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这意味着集体行动变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成为“涉及特定政策问题的行动者(包括行政官员和目标群体等在内)的集合” ,即由参与特定政策领域的相互依存的公共、准公共和个人行动者所组成的政策网络。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地增进合作,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这就是公共行动者集体学习以产出政策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公共行动者通过政策设计共同管理网络的过程。11 【正确答案】 (1)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伦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关于公务

20、员道德建设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跟上去,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措施,使得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呈现出道德要求虚拟化、道德约束随意化、道德越轨无惩治机制的状况。其次,在客观环境方面,新旧体制并存,为一些公务员道德行为的弱化提供了可能条件。新体制的运行,各种配套法规、章程、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地带,成为产生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隐患。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失范现象,如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等。(2)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对策主要有:1)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要首先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

21、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伦理的状况。因此,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行政文化建设的方法有:第一,加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力度,提高公务员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认知水平,使公务员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是为政之本。第二,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自律是内在的约束机制,只有提高自律意识,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四,公共管理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内在地

22、显示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公共管理伦理精神要汲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改造和健全公共管理伦理教育系统,创造一种把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整合贯通、协调互补的新教育机制。2)强调公共管理伦理立法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是指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伦理规范被纳入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具体来说,应成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道德仲裁委员会或道德监督局、廉政伦理行为督导办公室等执法、监督机构,对于这些道德执法、监督机构,国家政府应赋予调查、质询、听证、配合检察机关对不法行为者提起公诉和追究法律责任等权

23、力。3)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发展公民社会对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监督,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加强公民的政府责任意识,民众不仅仅是行政系统输出方面的被动接收器,而且应该在输入与输出双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公民社会应当创造出更多的途径和机会,同时也需注意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监督,正确的舆论表达着社会和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社会舆论主要通过对某一行政行为的褒贬向有关成员传达社会反应,指明行为准则,引导行为方向,从而起到规范行政行为方式的作用。12 【正确答案】 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正式组织中的某些小群

24、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感情和融洽为主要标准,有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带头人无正式权力,是自然领袖,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1)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管理者能够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它就具有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正面功能,具体表现在:作为一个群体组织,非正式组织能为成员提供满足感,最主要的是满足

25、成员心理上的需求。正式组织强调组织的效率而忽略了个人的感情。事实上,组织中的成员有各种需求,有的是通过工作获得满足,有的是通过团体内成员之间感情上的交流、相互信任、相互谅解、共同奋斗而满足的。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相互尊重,自由沟通,给组织成员带来归属感、地位感、自尊等。非正式组织混合在正式组织中,容易促进工作的完成。当职工属于某一非正式组织时,就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能给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良好的作用;相反,如果职工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组织时,离心力就相当严重。增进信息沟通的作用。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已经成为当代组织心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管理者对某项计划的实施还不确定时,可通过非

26、正式的渠道透露信息,了解人们对该项计划的反映。非正式组织对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反映比较客观,不会因为害怕权威而改变自己的观点。非正式组织往往会传达基层职工的观念、态度以及工作执行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上层领导了解组织内各部分的真实情况,可以获得许多在组织内无法获得的情报和消息。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弥补成员间的能力与成就的差异。非正式组织具有扩大“ 无差别圈 ”的作用,确保管理人员权力的有效性,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与气氛来获得组织的稳定。在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组织也会形成自己的规范,如果成员不遵从这些规范,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就会不赞同他、疏远他或拒绝他,以群体本身的吸引力来促进成员的服从

27、。因此,非正式团体具有控制成员顺从的力量,因而可以获得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运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通过非正式组织传递信息的作用,让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认同感和协作意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有些人虽然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但非正式组织一致性的要求可能不允许他冒尖,从而使个人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组织的贡献不能增加,这样便会影响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

28、,发展组织的惰性。这并不是因为所有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都不希望改革,而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人害怕变革会改变非正式组织赖以生存的正式组织的结构,从而威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3)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管承认与否、允许与否、愿意与否,上述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总是客观存在的。正式组织目标有效实现,要求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比如,正式组织在进行人员配备时,可以考虑把性格相投、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的人安排在同一部门或相邻的工作岗

29、位上,使他们有频繁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容易使两种组织的成员基本吻合,在客观上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人们通常都有社交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或工作之后与别人没有接触的机会,则可能心情烦闷,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相反,如果能有机会经常与别人聊天,聊聊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烦恼,甚至发发牢骚,那么就容易卸掉精神上的包袱,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工作中去。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非正式组织形成以后,正式组织既不能利用行政方法或其他强硬措施干涉其活动,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因为这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危

30、险。因此,对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应该加以引导。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来实现。13 【正确答案】 (1)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组织创新,是管理的创新职能在组织方面的运用,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制度创新、组织层级结构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1)组织制度创新组织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组织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挑战着传统的组织制度,组织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方向变化,组织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 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这也就

31、要求组织进行制度创新。2)组织层级结构创新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目前仍是组织的主要特征。作为工业组织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责权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原来组织“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逐渐不能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分权化是近年来组织层级结构创新的重要趋势。3)组织文化创新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组织文化的基础,从而使组织文化带来以下方面的调整:组织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管理的手段,甚至是主要的手段;组织文化

32、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组织生产经营的副产品;组织文化将从记忆型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存在。(2)近年来, “创新”一词成为教育领域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语之一。下面结合创新的内涵具体谈谈公办学校如何创新。1)把创新教育的“ 着眼点 ”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

33、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2)把创新教育的“ 着力点 ”放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教育的“ 着力点” 应该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创新。创新教育应全方位、大面积地投入到实践之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践行创新,不让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落空,针对实践中的“ 实”字。3)将学校教育创新的重点放在课程创新上课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学校的课程能力,追求的是一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对课程整体的有效驾驭,追求实践活动中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进行学校文化创新,还必须要加强学校的课程能力建设。从课程文化转型的这个角度讲,学校课程能力建设是学校课程文化转型的一个必然要求,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学习、实践,深化课程理解;革新课程领导,优化课程品质;创新运作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熟悉开发程序,掌握专业技能;加强条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学校本位,推进自主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