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育2 教学3 六艺4 白板说5 学习动机6 问题解决7 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8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体系。9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0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1 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2 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13 论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养的主要途径。14 试述教学过程应该处理好哪几种关系?2016 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
2、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2 【正确答案】 教学是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世界观、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教学不仅在促进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讲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3 【正确答案】 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种
4、科目的合称。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4 【正确答案】 白板说是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蜡块说而提出的。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观念分为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两种,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反思则来源
5、于心灵观察本身。两种观念是知识的惟一来源。洛克的白板说是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白板说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新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上层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思想基础。5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奥苏贝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
6、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6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换言之,问题解决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而非自动化
7、的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个人行为,对某个人成为问题的事,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是问题。例如,有一辆汽车需要开走,对于初学开车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对于熟练的司机来说就不是问题。7 【正确答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包括万象,具体如下:(1)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 ,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可以影响政治;又提出“庶、富、教”,说明教育受经济制约;提出“足食、足兵、民信” ,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的根本;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孔子提出“ 性相
8、近也,习相远也 ”,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教育目的孔子提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3)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以前者为重心。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4)教育对象孔子提出“ 有教无类” 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和改过迁善等。(6)教学方法和原则孔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
9、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原则和方法。(7)教师修养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育实践,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8 【正确答案】 “生活教育 “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
10、中,他提出了“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即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是指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生活即教育“ 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
11、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a“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他们受到教育。b“社会即学校 “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
12、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社会即学校“ ,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教学做合一 “包含以下要点: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b“教学做合一 “是因为 “行是知之始“;e“教学做合一“要求
13、“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d“教学做合一 “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意义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 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 “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局限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
14、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9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2)学习观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
15、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教学观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
16、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进行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10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括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违反道德,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的好
17、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确定,得赏者是正确的,受罚者是错误的,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出现在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 好孩子 ”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如 “偷”不对,“ 互助”是对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 尽本分 ”,要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如他“偷”药是不对的。(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
18、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11 【正确答案】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9、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是指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
20、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从根本上说,人类创造了
21、文化,并在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提高了自身。年轻一代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成长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并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教育传统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4)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教育。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的迁移影
22、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此外,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状大小与气候情况等)、资源环境(如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与各种能源等)、人造环境(如交通网络、建筑设施等)。地理环境影响到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开设;人造环境则影响到学生的人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改变。12 【正确答案】 杜威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1)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教育的本质方面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
23、造“的崭新的教育观,表明了他认为教育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 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教育即生长 “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来帮助民主社会的达成;“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希望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
24、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杜威还设想了理想中的人的具体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在课程和教材方面杜威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 从做中学“ ,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与教学方法方面杜威提倡反思思维,并把思维的五步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智慧。同时他还视科学思维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把它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并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2)杜威教育思想的
25、影响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在 20 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乐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杜威的教育理论在 20 世纪对东西方都有深远影响杜
26、威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a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 。教育家如陶行知,吸取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b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
27、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13 【正确答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括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有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和促进教师在职提高两种。(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发展师范教育,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要做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
28、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我国目前在这方面采取了师范生免费等措施。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要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联系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未来教师能获得与之相应的专业训练,尤其要树立师范生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便其能胜任教师的职责。实施教师资格考察制度,以吸收除正规教师以外的各种可能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并为其从教提供必要的职业帮助。(2)促进教师在职提高教师的在职提高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过程,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教师在职提高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放到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
29、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疑难问题的观察、分析、反思与解决,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的智慧与能力。教学反思的形式主要包括记录观察日志、撰写反思日记、教育叙事、进行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实行的全员性在职培训模式。其特点包括:a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按需培训;b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一体化,强调岗位练兵;c重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动机。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校外专业支援与
30、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它不仅在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交流方面,能成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支援;而且促进了教师与校外专业团体之间更大范围的互动与合作,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分享外部专业信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4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关系有:(1)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3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这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要防止主张书本至上和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两种偏向。教学过程要以间接经验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教学。(2)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2、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
33、。(3)处理好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推动其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提高思想,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和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
34、想教育的偏向。(4)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伴随着非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兴趣和情感是容易变化的。在教学中,应该按教学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本身,或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35、能力来调节非智力活动,从而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5)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非常重要,要防止任何一种偏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高效而顺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