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冯道】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 【燕云十六州】湖南师范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3 【周世宗改革】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4 【圩田】200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5 【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中央民族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科基础真题6 【蘩军三衙】西北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7 【枢密院】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
2、通史真题8 【州府军监】9 【监司】南京大学 1999 年综合卷真题10 【官职差遣】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15 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真题11 【台谏合一】中国人民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2 【杯酒释兵权】13 【厢军】河北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4 【更戍法】西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苏州大学 2017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15 【宋刑统】16 【三冗】17 【主户与客户】武汉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8 【五等版籍】兰州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
3、真题19 【坊郭户】苏州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20 【形势户】南开大学 2015 年中国历史真题;南开大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1 【支移与折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2 【庆历新敢】华东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中国人民大学 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上海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16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苏州科技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江苏师范大学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苏州科技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
4、23 【王安石变法】北京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24 【青苗法】2010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25 【暮役法】26 【市易法】27 【方田均税法】28 【置将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2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五代大臣。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瀛州景城(河北交河)人。唐末,从李克用,为掌书记。后唐、后晋时均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朝见耶律德光,任太傅。后汉、后周时为太师。历事四朝、十帝,身居高位,明哲保身。晚年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后唐长兴三年(
5、932 年),他曾提议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召集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世称“五代监本” ,为官府大规模刻书之始。【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936 年,石敬瑭为获得契丹的军事支持,割幽州、蓟州、云州共十六州之地与契丹。之后契丹人洛阳,灭后唐。不久石敬瑭人开封,建后晋。契丹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即以幽州为陪都,称南京。此地的割让,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兵马从此可以长驱直人,中原王朝在同契丹的战争中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五代时后周皇帝柴荣实行的改革。又称柴荣改革。周世宗柴荣在周太祖郭威改革的基础上
6、,继续推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上,纳士求贤,倡导节俭,严惩贪污,整顿机构,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整顿庄田,罢营田,招民垦荒,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废寺院,毁佛像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加强禁军,淘汰老弱。这些措施使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圩田即在水乡河床较高、田面较低的地方,沿河渠岸和田边筑堤,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圆几十里。沿堤建水闸,旱则开闸引水灌溉,涝则闭闸拒水。使南方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
7、古代史5 【正确答案】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宋代分掌全国禁军的三个最高统御机构的合称。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统兵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三衙鼎立,京师之兵,总于三帅,但只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发兵之权在枢密院。故三衙与枢密院互相节制,最高统御权在皇
8、帝。南宋时,三衙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者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 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分设北枢密院与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宋代地方政区。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
9、、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县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 “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 、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 四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北宋
10、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 ”。一般官员都有 “官”和“差遣” 两个头衔,“ 官”指寄禄官,“差遣” 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宋建立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两个系统的职权开始混杂,台谏趋向合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宋代实行台谏
11、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 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 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宋代诸州之镇兵。宋太祖建隆初年采纳赵普之议,始选诸州之兵壮勇者充禁军,其余留驻本州为厢兵。主要担任杂佣劳役,而不注重训练,不参加战斗。成员主要来自招募。厢兵地位、待遇均较禁军为低。宋仁宗以后对部分厢兵加以训练,
12、用以镇压农民起义,称教阅厢兵。其未训练者称不教阅厢兵,仍专服杂役,故称“役兵 ”。南宋仍有厢军、禁军之名,而实际制度则变更甚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 年 ),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宋刑统以唐律为准,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
13、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2 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 213 门、502 条、30 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 150 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官员、军队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同时每年还要输送给辽、夏大量岁币,出现了
14、冗费现象。由于冗官、冗兵和冗费,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等、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等、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承担。【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宋代的户籍制度。一般称五等版籍,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宋朝的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土地,是需要承担赋役的人家;客户,即没有土地的佃户。主户为五等:一等、二等称上户,三等称中户,
15、四等、五等称下户,亦作贫下户。由于赋役繁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富裕农民往往通过诡名寄产、诡名挟佃、诡名子户的方式,逃避赋役。而贫苦农民则往往因赋役繁重,最后沦为没有土地的佃户。【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宋代对居住在城、镇、草市的非农业人户的总称。以有无房产分为主户与客户,又据房产或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其中的上五等称为坊郭上户,下五等称为坊郭下户。上户大体包括了地主、商人、地主兼商人及富有的房产主;下户则主要指小商人、小贩以及手工业者等。坊郭户必须承担劳役并交纳地税、宅税。坊郭户的出现表明宋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宋时对在仕籍的
16、文武官员和州县豪强、地主等人户的统称。得名于北宋初年创置的“ 形势版簿 ”。形势户包括官户和职役户两个部分,其中虽任差役但系中产以下的贫户弱者和原任官僚、现又子孙孤贫不济者均不在内。乡村上户在服差役期满后仍降为平户。宋代规定,形势户纳税须比平户早半月,违者加重处罚。此外在承佃官田、向官府出售派购粮帛等方面,对其亦有某些禁约,但多形同具文,收效甚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宋代赋税制度的两种形式。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部和西北的边境上屯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须自备,叫作支移。在没有支
17、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 。折变是宋赋税从原征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北宋政府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官府找借口有时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之为折变。一再折变的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被加重了几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
18、了序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领导的政治改革。北宋中叶,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出现危机。1067 年宋神宗即位,锐意改革。1069 年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整军理财、主持变法。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钧锐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等。新法的实施,使农民的负担有所提高,各地有执行不当而扰民之处,特别是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1076 年王安石被迫辞职。1085 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废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各地方政府于
19、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的高低规定借贷数目。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二倍到三倍的。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颁布的关于废除差役实行募役的法令。亦称免役法。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方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充役。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的高下分担,称“免役钱” 。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僧道户和不服差役的城市上五等坊郭户、农村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须按户等纳相当于同等民户所纳钱的半数,称“助役钱”
20、 。这可以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一项法令。其法为:政府出资在京城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货物时,再赊销给商人,于一年后加息二分偿还货款。后来在杭州、润州(今江苏镇江)、长安、凤翔等地也设市易务。这是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以稳定物价,国家收入也有增加。【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1072 年推行的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主要内容是:对所有已经垦种的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清查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的好坏一一登记上册,并按土地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此法既可解决瞒田逃税、增加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因丈量土地工作繁难,耗时较多,特别是豪强地主极力反对,因而只在少数地区得到实施。到元丰八年(1085 年) 基本废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又称将兵法。为改变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自熙宁七年始,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置带兵将领,共置九十二将,每将统兵三千人左右;将领均选择作战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专门负责训练军队,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置将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