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4221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 论述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兰州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3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2009 年统考真题)4 简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07 年统考真题)5 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西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2、)6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苏州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7 简述贞观之治。(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简论唐代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 论述府兵制在北周隋唐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0 论述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1 论述唐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河北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2 简述牛李党争及其社会影响。(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3 试析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度。(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4 论述唐代从

3、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简述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6 简述唐代文化的巨大成就 o(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7 简述五代的更迭。(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8 试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四川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厦门大学 1999 年

4、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9 比较唐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异同。(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 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南京农业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1 简述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与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2 评述王安石变法。(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3

5、 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西北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24 简述南宋与金的历次和议。(上海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25 论述成吉思汗。(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论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018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士族的衰落。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

6、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 清官” 。面对越来越多寒人掌握实权的局面,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言“ 士庶之际,实白天隔 ”,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 与寒人严格划清界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二)庶族地位上升。庶族,或称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的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来限制士族,所以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1)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2)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

7、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南朝时中央权力实际上集中在中书省下的一个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手中。中书通事舍人原是九品小官,南朝时进为八品,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成为煊赫一时的职位。南朝的通事舍人多由寒人担任。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时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西晋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

8、、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以下内容:(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赉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 (3)士族地主的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

9、、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二)意义。西晋占田制,政府并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限制。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占田制中自耕农的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时分别增加了二分之一到一倍;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 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2)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

10、经学传授的“ 家法 ”“师法”传统的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起创造了条件。(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1)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 一 249 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易和老子。他们通过这些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 生于“无”,“ 名教本于自然” 。这样就把道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2)正始之后,玄学的代表人物是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观点,主张 “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

11、治”。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被称为“ 贵无思想”。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与嵇康、阮籍的思想有所不同。向秀提出万物自生自化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然的创造者,还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看法。(3)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裴颁和郭象。裴颁主张“崇有” ,并著崇有论。崇有论是针对玄学思想的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无” 不能产生“有”,因而“ 无”和“无为”于事无益。郭象是西晋中、后期集玄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他吸取了向秀关于万物自生自化的说法,也吸取了裴颁崇有论的观点,提出他的自生独化论,认为常存的一切事物“ 有” 皆 “块然而自生”,主张事物自生自造,独化于自然之境,进而

12、论证礼法名教、富贵贫贱均为自然天理。【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措施。隋文帝在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南北分裂局面后,为了加强隋朝的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采取多项措施: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确立了科举制;废除地方长官自辟僚属的制度,地方官府的属官改由吏部统一任免;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制定“输籍定样” ,定期评定户等;蠲免租调赋税,减轻赋役负担;营建东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以利于中央政府统治的便捷。(二)意义。 “大索貌阅”使国家控制了更多人口,赋税来源更有保证; “输籍定样”使百姓赋役负担更加合理;行政上的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废除九品中正制,打击了士族门阀政治;营建东都和

13、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等地区的控制,沟通了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隋朝三省六部制。(1) 职能。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

14、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2)作用。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

15、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 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光宅元年(684 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 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2)作用。唐朝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

16、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隋朝创立科举制。(1)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2)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

17、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二)唐朝的科举制。 (1)唐朝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

18、,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6649 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 贞观之治”。(一)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

19、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 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勃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此一时间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三)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

20、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四)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 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知识模块

21、】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唐玄宗即位之初,即裁汰冗员,整顿吏治。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保证行政效率。(二)抑制食封贵族。开元三年(715 年) ,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三)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开

22、元二年(714 年) ,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 992 屯,垦田面积达 500 万亩左右。(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农民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 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西魏、北周

23、时期。公元 550 年,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其制度是:(1)全国设八个柱国大将军,实为六个(宇文泰都督中外军事,是最高统帅;另一西魏宗室挂虚名,不领兵),合周礼六军之制。(2)六个柱国各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权力有所削弱。(3)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如资装全部自备,则不负担其他课役。府兵制的建立,是西魏、北周军制上的重大改革,它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大的进展,同时使政府在编户外又控制了一些农民,这是自东汉以来的两个重大变化。(二)隋朝对府兵制的改革。开皇十年(590 年) ,隋文帝对府兵制作了重大

24、改革: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时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他任务。关于府兵统率方面,沿用“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 ,设置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所统兵府,即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到隋炀帝时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同时将府兵的统率权集中在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三)唐朝的府兵制度。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的整顿健全,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

25、加完善。(1)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东宫六率是其次要机构。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2)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府分上、中、下三等。(3)军府分布于全国,但以长安附近的关内道最为集中,使中央握有重兵,借以贯彻“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事方针。(4)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临时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保证了中央对府兵的绝对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5)唐

26、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 21 岁入军,60 岁免役。府兵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在服役期间免自身租调,但出战时要自备武装、甲胄和衣粮。(6)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有时亦出征或到别地戍防。府兵平时在乡土参加农业生产,冬季农闲时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从而形成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这样既保证了府兵的来源,也减少了封建国家的军费开支。唐玄宗时期,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已难以维持。【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一) 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

27、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二)经过。天宝十四年 (755 年) ,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其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连败唐军,攻人洛阳。天宝十五年(756 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南面则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

28、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至德二年(757 年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又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 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755763 年)。(三)影响。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之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1)在政治方面,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中央的权力日益削弱,藩镇势力在安史之乱后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

29、超过北方。(3)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的优势。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唐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一)唐前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

30、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 同中书门

31、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光宅元年(684 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 年) ,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 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这时“中书门下” 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二)唐后期的翰林学士和枢密使。(1)翰林学士和翰林院。开元二十

32、六年(738 年) ,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成立了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继位后,开始对翰林院进行强化和改革:在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时称“院长”“翰长”,为翰林院首脑。凡皇帝注意之大诰令、大废置和密谋策划,承旨得“专受专对 ”。由于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都有草诏权,分工不明,宪宗乃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各置六员。由于翰林院在宫禁之内,故称翰林学士为“内制”;唐后期中书省在皇城,故称中书舍人为“ 外制 ”。时内制重于外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

33、定下来,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2)枢密使和枢密院。枢密使参知机务是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玄宗常委派宦官监军,肃宗时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兵,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806 年左右),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的同时,又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用黄纸书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 ,以这种形式来指挥政事。从枢密使的职务来看,无疑为“ 内相” ,枢密院亦为设于

34、内廷的一个决策机构。二枢密使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 ”,从地位和权势来看,枢密使低于护军中尉,但在政治上的发言权枢密使则更大。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随着翰林院和枢密院权力的上升,三省宰相的权力日益下降。唐前期,国家政务由宰相办公机构政事堂或中书门下决定;唐后期,翰林院逐渐掌握了大部分草诏权,中书门下所辖枢机房的职务又归枢密院,中书门下所剩下的决策职务就微乎其微了。宪宗以后,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执行。唐前期那种中书草诏、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逐渐解体。唐后期,三省宰相制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实质是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

35、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宰相容易一些,更适合君主专制的需要。【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一) 党争经过。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人仕,代表士族地主。元和三年(808 年) ,牛僧孺、李宗闵以贤良方正对策,痛诋时政,被主考官杨於陵(杨嗣复之父) 、韦贯之大加赞赏,评为上第。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以对策映射自己,向宪宗陈诉,并指出考试存在舞弊现象。结果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被贬,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也长期不予重用。元和三年的对策案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斗

36、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当时两党势力不相上下。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至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二)评析。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激烈的门户之争。其中,涉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

37、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因为藩镇割据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的生产、生活等,都有极大的危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一) 北魏均田制。(1)主要内容是:男子 15 岁以上,授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人授露田 20 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 70 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 10 亩,妇人 5 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奴婢授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壮牛一头,授田 30 亩;每户限授四牛之数,

38、不再给桑田。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为 15 顷,太守 10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 6 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公田”或“ 职分田” 。(2)北魏均田制并不是平均土地,而是国家利用国有土地和农民原有的土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控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但均田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并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二)隋朝均田制。(1)主要内容。开皇二年(582 年) ,隋文帝下令实行均

39、田制。规定每丁授露田 80亩,桑田或麻田 20 亩,妇人授露田 40 亩,露田在受田人死后归还国家。桑田或麻田为永业田,可以传给予孙,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平民同,但一家之内,奴婢授田人数有限制:亲王之家限 300 人,平民之家限 60 人。丁牛一头授田 60 亩,一家限四牛。奴婢和耕牛受田,实际归主人使用。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 40 亩。京官皆给职分田,一品 5 顷,每品以 50 亩为差,至九品为 1 顷。外官也有职分田,又给一定数量的公廨田。职分田的收入作为官吏俸禄的一部分,公廨田的收入作为官署办公的费用。(2)隋朝实行的均田制度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控制较多土地的背景下实

40、行的国有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土地都拿来分配,而是将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上的一些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他们固定在土地上,以利于封建政府的派役和税收。虽然农民受田往往不足定额,但继续实行均田制毕竟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一些土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而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三)唐朝均田制。(1)主要内容。武德七年(624 年) ,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18 岁到 20 岁的中男和 21 岁到 59岁的丁男,每人授田 100 亩,其中 80 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 亩

41、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60 岁以上的老男、笃疾者、废疾者授口分田 40 亩。寡妻妾授口分田 30 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 20 亩。和尚、道士授口分田 30 亩,尼姑、女冠(女道士 )授口分田 20 亩。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区)则不授。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列入授田范围。贵族和官员授田另有规定:最多者为亲王,可授永业田 100 顷,最少者为武骑尉,可授永业田 60 亩。各级官员另有数量不等的职分田,以其收入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职时,则由新任官接管,不得出卖。(2)对土地

42、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合法迁移和家贫无力丧葬者,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出卖口分田。买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受的法定数额。(3)和前代相比,唐代均田制有一些新特点:一是取消了对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反映了妇女地位的进一步下降,也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的衰落;二是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反映了他们身份地位的上升以及寺观经济的发展,对僧道授田是为了确定寺观对土地的所有权;三是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更加完备,而且授田的数额很高,反映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

43、定条件下均可买卖。这就给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一) 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

44、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 ,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知

45、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一)主要内容。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 当地土著户)、客户( 外来户) ,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

46、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 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二)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

47、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一) 哲学。唐朝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韩愈、李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他们宣扬天命论和性情说,提倡儒家道统和伦理纲常;二是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他们批判天命鬼神,宣扬无神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在支配自然中的作用。(二)史学。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制度。唐初史馆奉诏所修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共六部。史家李延寿私人撰南史和北史两部。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编修了五代史志十种,一并附进隋书,即今隋书十志。此外,刘知己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

48、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三)文学。唐朝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诗歌。唐朝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著名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中唐诗人以“大历十才子” 和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为代表,其中自居易、元稹、张籍等运用新语言,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反映社会现实的乐府诗。晚唐诗人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李商隐的诗富于文采,长于抒情。(四)艺术。颜真卿是

49、唐中期成就最大的书法家。他将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气势雄浑的新书体,世称“颜体” ,著名作品有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柳公权是唐后期的著名书法家,他融合诸家笔法之长,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代表作有李成碑 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草书方面,以孙过庭、怀素、张旭等最有成就。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现存阎立本的太宗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就是人物故事画的杰作。吴道子是盛唐最有成就的画家,他兼擅人物、山水和佛道画,造诣很高,有“ 画圣”之称。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苏东坡称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盛唐、中唐的张萱、周防都以擅画仕女著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所谓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短命的王朝,即梁、唐、晋、汉、周。由于这些国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计 53 年(907 年一 960 年)。(一)后梁。后梁为朱温所建。朱温本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为同华节度使,赐名全忠。随后逐渐扫除了今华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一举铲灭宦官集团,于天祐四年(907 年 )灭唐建后梁,是为后梁太祖,都汴(今河南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F3002-2014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机系统(sUAS)指挥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标准规格》.pdf ASTM F3002-2014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机系统(sUAS)指挥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标准规格》.pdf
  • ASTM F3003-201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a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 &40 sUAS&41 《小型无人航空器系统40 sUAS41质量保证用标准规范》.pdf ASTM F3003-201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a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 &40 sUAS&41 《小型无人航空器系统40 sUAS41质量保证用标准规范》.pdf
  • ASTM F3004-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e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Using Airborne Ultrasound《采用气载超声波评估密封质量和完整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F3004-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e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Using Airborne Ultrasound《采用气载超声波评估密封质量和完整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F3004-2013e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e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Using Airborne Ultrasound《使用空中超声波评定密封质量和完整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F3004-2013e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e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Using Airborne Ultrasound《使用空中超声波评定密封质量和完整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F3005-201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tteries for Use in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航空器系统40 sUAS41用电池的标准规范》.pdf ASTM F3005-201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tteries for Use in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航空器系统40 sUAS41用电池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F3005-2014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tteries for Use in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驾驶飞机系统(sUAS)用电池的标准规格》.pdf ASTM F3005-2014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tteries for Use in Smal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40 sUAS&41 《小型无人驾驶飞机系统(sUAS)用电池的标准规格》.pdf
  • ASTM F3006-2013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ll Drop Impact Resistance of Laminated Architectural Flat Glazing《层压建筑用平板玻璃的落球冲击阻力的标准规范》.pdf ASTM F3006-2013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Ball Drop Impact Resistance of Laminated Architectural Flat Glazing《层压建筑用平板玻璃的落球冲击阻力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F3007-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all Drop Impact Resistance of Laminated Architectural Flat Glass《层压建筑用平板玻璃的落球冲击阻力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F3007-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all Drop Impact Resistance of Laminated Architectural Flat Glass《层压建筑用平板玻璃的落球冲击阻力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F3008-2013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rk Floor Tile《软木地板砖的标准规范》.pdf ASTM F3008-2013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rk Floor Tile《软木地板砖的标准规范》.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